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驿
文/李国毅
几年前的十月初,我曾受开封网友之邀,去开封看秋季的黄河水,可黄河浮桥的两端尘土弥漫,兴致遂减,问网友:附近还有什么可以看的地方吗?网友告诉我,有,想看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遗址吗?我立马回答:想。对于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处的陈桥兵变遗址,一直是有心向往。我曾在电脑上多次百度过陈桥驿站。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间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一是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一是陈桥兵变,前者的特点是社会由治到乱,无论是藩镇割据,互相攻伐,百姓涂炭,或是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都是以破坏国家统一为代价,弄得国无宁日,经济文化凋敝,世人有难以再见太平之叹,陈桥兵变则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赵匡胤,赵普等人,汲取200余年间战乱不息的沉痛教训,认识到兴王易姓的关键是人心向背,因此,坚决摒弃了唐末五代以来,旧军阀诱哄士兵,以抢掠杀掳为条件的夺权活动,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我到了陈桥驿一看,发现这里并没有百度上的那么完美,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打磨,已经有了岁月沧桑。现在的系马槐已经枯死,即使系马槐已经做了还原处理,但永远还原不了那段历史。
陈桥驿始建于五代,自古就是北通燕赵的咽喉,呈三进院落,有正殿和东西配殿,供奉有与“陈桥兵变”有关的佛龛、壁画、器物等历史遗存。后花园一汪湖水映衬着这座庭院巍峨秀丽。庭院幽幽,沧桑满满。一棵盘根错节、虬曲古拙的千年古槐旁,一匹高大威风的石雕战马仿佛要挣脱拴槐的缰绳奔向沙场厮杀,传说赵匡胤傍晚时分到达陈桥驿飞身下马,把马拴在了这棵树上,次日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故当地有“下马将军,上马皇帝”的说法。眼前的老槐树虽已枯萎,但也不难想象出赵匡胤当年那一瞬间跃马出征、万丈豪情之傲然神态。
大殿里宋太祖赵匡胤塑像坐北朝南,威风凛凛。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公元前927年出生在河南洛阳之夹马营中,从小就喜爱习武。投身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南征北战,终于开创了一代基业。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后周世宗柴荣原是结拜兄弟,赵匡胤在朝内任殿前都检点,掌管一国部队军权。公元959年,操劳过度的一代明君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皇子柴宗训即位,大权便落在了赵匡胤的手里。这一年春节刚过,忽报契丹犯境,赵匡胤奉命率兵出征,到了陈桥,大军便止步不前,原来将士们要赵匡胤登基当皇帝。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赵匡胤假意退让,其实心里美滋滋的,巴不得马上称帝。将士们趁赵匡胤酒醉,就用事先做好的龙袍披在他身上,赵匡胤表面装着无奈的样子,返回汴京,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陈桥兵变,江山易主,回到开封后,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后周禅让,赵匡胤正式即位。赵匡胤到底是自己想当皇帝,还是被下属所迫而穿上龙袍,真相对柴家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如何,自家已经赫然成了“前朝皇室”。名位已丧,性命可得久乎?柴宗训退位后,被封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仍旧制,封符太后为周太后。建隆三年(962),被封为郑王的柴宗训出居房州。房州又称房陵,位于鄂西北山区,远离京城,其境内山林四塞,地势险峻,加上湿热的气候,居住在那里的人很容易感冒生病,故有“瘴痍之地”、“流放之地”的称谓,是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翻阅史书,和“房州”连在一起的不是“贬”字,就是“流”字,肯定不是什么繁华富庶之地。而且太祖还派自己信任的辛文悦任房州知州,名义上是照顾,实际上是对郑王严加监管。所以这背负着“前朝皇帝”之名的柴宗训,日子大概不会过得太舒服。郑王在房州大概生活了14年,开宝六年(973)春死去,死因不明,年仅22岁。
宋代笔记《默记》记载,赵匡胤兵入开封城,进入皇宫后,见到年幼的柴宗训的两个弟弟,有意将其残害。将军潘美委婉劝言,赵匡胤命人将两幼童追回,将其中一人赐给潘美为侄。潘美为掩人耳目,仍视之为子,取名惟吉,此后赵匡胤与潘美皆对此事绝口不提。潘惟吉长大后步入仕途。但祭祀祖宗时,仅列父亲潘美一人,而不及他人。可见是与潘美的其他儿子区别对待的。在名义上的优待和宽厚背后,是宋太祖想方设法对柴家子嗣的消弭。 在历史上,每一代王朝的更替都是经过喋血宫门、伏尸遍野、烽烟四起的,然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却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更是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所以这场“陈桥兵变”无疑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
陈桥驿虽因奠基北宋千秋大业的“策源地”而被确立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地处黄河北岸的封丘县孤悬“河”外,与大宋历史和千年古城形成“断层”,很少有人前来参观,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处历史遗存。
我们站在陈桥驿的遗址前,不由得佩服赵匡胤的有勇有谋,不愧为一代政治权谋高手,一个重大的预谋做得滴水不漏,唾手可得。 我们清楚,陈桥驿将世世代代永远屹立在那里,将永远见证那一段历史,其是是非非亦将任凭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