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远方的诗人点个赞!
文/钟有富
说实说,我不太懂诗,尤其是格律诗。所以,我的诗也写得不好。
近日,湖北汉川的诗人林小明老师要出诗集,发来了几十首诗让我看,想要我为他的大作写个序,这确实有点难为情了。写吧,一个不懂诗的人去为诗集写序,去对别人的诗评头论足,大有“鲁班门前弄大斧”之嫌,让人贻笑大方。不写吧,又受人之托,况且林老师情真意切,“圣命”难为。记得多年前,我出第一部书时,也曾想请别人为我写个序,遭到拒绝。而他此时正为我的另一个朋友写序。当时那个囧境哟,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时隔多年还记忆犹新!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永州著名的现代诗人南蛮老师也说“要将诗歌大白于天下”。
中国是一个诗之大国。而诗之两个源头是《诗经》和《楚辞》。古诗是古人在劳作时,发自内心的呐喊,并无平仄之讲究。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后人只能仰止,而无人逾越。据说唐朝的诗歌总量有5万多首,杜甫一个人就有1400多首留传下来,所以被后人尊为诗圣。而《唐诗三百首》是清朝诗人孙洙编辑的,它只是唐诗的一小部分而已。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当今之朝,其诗歌的数量,恐怕早已超过唐诗的多少倍了。
既然诗是为事而作,为情而作,那么怎么去评判一首诗歌的好坏呢?其实尽管中国是个诗之大国,诗歌多得汗牛充栋,诗人也多得灿若星河。几千年来,评判一首诗歌的好坏,也一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公式。至于风、雅、颂、赋、比、兴,那只是写诗词的六个基本要义和技巧而已。不过我认为,要评判一首写得好不好,不仅仅是看它能否刊发得奖,看它的平仄及对仗,更主要的还是看它有不有读者,能不能引起读者们的共鸣,并让人记住它。
林小明老师的诗,我是能让记住一部分的。如《回故园》:
“行车缓缓泊村旁,
喜见家山秀丽妆……
快步童孩询访客,
故园似可胜仙乡。”诗人那对故乡之情感,跃然纸上。又如《清明扫墓》:
“清明仍旧雨纷纷,几笛车声绕岭坟。
插柱馨香思母靥,燃堆冥袅告严君。
回萦昨夜箴谆语,展拓他乡履业勤。”
“多少艰难多少梦,挚情一股慰魂欣”。四月清明,是个怀念亲人的季节,只是人们怀念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坟前烧柱香挂幅簇幡,有的给故人送朵黄菊,诗人用诗歌遥寄。
再如巜种藕》:
“两腿荡开泥水,双肩进筏塘中。
银莲几篓逝苍穹,何惧骄阳斗弄。
遥想锦荷婷遍,彩蜂戏绕芳容。
富秋笑菡傲西风,玉藕环湖高耸。”等等。这首田园诗,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与林小明老师是从未谋过面的挚友加兄弟。其实我并不知道他是何方人士,从事何职业,家庭情况。是个高子,还是矮子?是英俊还是丑陋?但这些都没什么必要,只要记得住他的诗歌作品就行。就像我们现在只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相故乡。”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一样。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凯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是杜甫写的。
“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红叶胜似霜”。这是陶铸写的。至于李白,杜甫,陶铸他们都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们没有必要去了解。
我这不算序,只能算是给远方的诗人点个赞!业余作家出书,其艰辛我是深有体会的。书如人生,其书是人生的写照,也是大半人生的总结。祝林老师的诗,越写越好,早日爬上盛唐诗歌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