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133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心理学家:毁掉一个人的,
不是贫穷,而是“有毒”的原生家庭
初雪/文
最近热播的几部电视剧《都挺好》、《完美关系》、《安家》等,又一次让“原生家庭”变成了讨论的热点。原生家庭,是指子女还没有结婚,仍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我们都从由父母和我们组成的原生家庭中来,然后组建新生家庭,新生家庭又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家族的理念、行为方式和处事方法等,通过家庭这个载体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家,成了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阴影和伤害,并不代表我们忽略了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爱,而是用觉知之光照亮那些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更好地化解它们。
同时,我们也要切断原生家庭中那些负性链条,掌握如何为人父母的技能,为我们的孩子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原生家庭。
1.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说到,“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也认为,“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成了影响我们最大的人,我们天天生活在原生家庭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再到我们结婚、生子,我们逐渐离开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离开了父母。
就像龙应台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离别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虽然我们逐渐离开了父母,但是从父母那里传承来的思想、想法、原则、处事方式等,却一直跟随着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走向社会。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
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
相反,如果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家庭,我们的童年充满焦虑、恐惧、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就慢慢演化成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而这些负面情绪,不会自己消失,以后会影响我们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种子,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在有些家庭,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父母的需求、期望以及因为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而产生的内疚感会一直萦绕在子女的心间,即使父母已经去世很久,依然会深深地影响着成年后的子女。
2.几种常见的“有毒”父母大盘点。
那到底父母的哪些行为模式是“有毒”的呢?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进行了深入探究,这里主要盘点以下几种常见的“有毒”的父母。
(1)否认型父母。
否认型父母遇到事情时,往往采取“否认”这种最简单也是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他们借助虚假的现实极力缩小、甚至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带来的影响。
就像我们常说的“鸵鸟心态”,当鸵鸟遇到危险时,往往把头埋进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到的就是安全;否认型父母也像鸵鸟一样,遇到困难或者问题采取否认、逃避等方式。
他们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殊不知,否认就像情感高压锅上的盖子:锅盖在高压锅上放得越久,积聚的压力就越大。
前几天有个来访者找我做咨询,说他们家又闹翻天了。因为她妈妈的手机找不到了,就怀疑是孩子们拿的,结果她妈妈和孩子们吵了起来。这个来访者不得不从单位赶回家,做“消防员”灭火。
而且她妈妈和孩子们发生冲突也不是第一次,家里的气氛经常很冷淡,她妈妈的惯用思维方式就是大家都得围着她转,她做的就是对的,而她丝毫不考虑孩子们的感受。这位来访者为妈妈不能理解自己、考虑自己和孩子们的感受而时常觉得非常痛苦,她说,“我遇到这样的老人,天天怎么会安心工作?”
(2)忽略型父母。
忽略型父母经常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上,他们常常给孩子们传递的信息就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前段时间有位母亲来找我给孩子做咨询——孩子上高中一,却忽然不想上学了,而且出现了自残、自伤等行为。当时跟孩子聊完之后,又跟孩子的母亲沟通了半天;本以为跟她母亲沟通完,回去之后两个人的关系有所改善,结果最终孩子还是辍学了。
在和她母亲沟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股深深的怨气,她觉得孩子对自己这样,自己也很委屈,当然,她确实委屈——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结果现在关系闹得很僵,几乎不说话了;有时候情绪激动的时候,孩子还给她爆粗口。
通过和她聊天我得知,他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觉得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所以,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
最终,母亲在等着孩子感恩,而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而可悲的是,最终也许谁也等不到。
(3)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常常打着“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把成年后的子女仍然当成小孩对待,经常干涉孩子的生活。这些父母内心的潜台词是: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对“空巢综合症”有恐惧感。
操控型父母不会认为孩子独立而高兴,而是因为孩子的独立而觉得自己遭到背叛和遗弃,他们把家长角色和自己的人格紧密相连;有的父母甚至把操控伪装成关心,他们的口头语常常是:“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
其实,这些潜台词都是表达的一个意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了,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些父母甚至把金钱当做操控子女的有力武器,让子女被迫依附于自己。
操控型父母惯用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等手段,善于给孩子制造内疚,引发孩子的负罪感。即使有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已经内化于成人子女心中的“父母”形象依然让子女对父母屈服和顺从,这种屈服和顺从可能长时间存在。
(4)虐待型父母。
虐待型父母通常从身体、言语和行为上虐待子女。
当孩子不停地哭泣、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的权威时,大多数父母会不时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引发了我们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等感觉。但是,大多数父母不会付诸行动,而是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那些无法克制自己的父母,就成了虐待孩子的罪魁祸首。
有些父母不会把自己打孩子的暴行归咎于其他人,而是竭力美化自己的暴行,觉得这是实现孩子利益最大化的举措;他们秉承这样一种观念:体罚是让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
还有些父母是通过语言虐待孩子。大多数父母都会偶尔对孩子说些贬损的话,这未必就是语言虐待。但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那就属于虐待了。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会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积极的幽默当然会强化家庭关系;但是贬损性的幽默在家庭环境中却极具破坏性——因为孩子对于挖苦或夸张式的幽默还停留在字面含义上,他们很容易把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当真。
受到虐待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自我厌恶感,而心中的怒火又无从发泄。他们在成年后,内心依然蓄积着强大的愤怒,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找宣泄的途径。有的甚至也会重复父母的行为,成为施暴者。
3.下面几步,帮你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当我们讨论到以上几种“有毒”的父母时,我们的内心是沉重的。因为他们毕竟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怎么能够如此“不孝”,敢拿父母的“不是”说事?我们容易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责之中。
可是,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它们都曾经那么真实地存在着。
这些感受如果不能暴露在阳光下,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相反,如果我们那些灰暗的感受能够用觉知之光照亮时,它反而可以化解了。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能够直面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阴影,然后从阴影中走出来,面对和超越那些创伤;最终,那些创伤会成为我们的勋章,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1)不回避原生家庭带给你的问题和创伤。
没有一个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要直面原生家庭曾经带给我们的问题和创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
唯有我们自己,才能够解原生家庭之“毒”,而解药,就是我们的那份觉知,我们的那份宽容,当然还有我们想改变的意愿和行动。
《完美关系》中,卫哲在劝邦尼和妈妈和解时,说不要带着恨意去看待自己的家庭,如果这样的话,无论是身处纽约还是波士顿,她依然是那个小县城出来的邦尼;决定一个人是谁的,不是地域,而是他的心胸。一句话,打开了邦尼的心结。
(2)释放内心的悲痛,有效管理自己的愤怒。
当想起父母曾经对我们的伤害时,也许我们的内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我们不仅仅是采用单纯的原谅去解决问题,只有当父母努力去求得我们的原谅时,这种原谅才有意义。有些父母未必会意识到他们曾经对孩子的伤害,未必有直面事实的勇气。
所以,我们不一定非要去原谅父母,而是真正释放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咎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内心的解放才能真正降临。
我们要学会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愤怒——
第一,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愤怒情绪本身无关对错,它只是给你传递出一个信号,比如你的权力正在被践踏、你正在被侮辱和利用、没有人关心你的需求等等;通过觉察愤怒,我们需要做出改变。
第二,表达出你的愤怒。
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表达你的愤怒:用力捶枕头;对着惹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独自在车里或家里时,假装和生气的对象对话;和你信任的人聊聊你有多生气。
第三,增加运动量。
将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通过跑步、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的内啡肽,促进愉悦情绪的产生。
第四,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不要担心因为生气,自己变得卑劣。告诉自己:我很生气,我有权利生气;这样的感觉既没有错,也没有让我变得卑劣。
第五,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你的愤怒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帮助你认清在亲子关系中你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帮助你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
(3)保持情感上的独立。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无须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你要做好“自我界定”,照顾好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学会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你已经是成年人了,没有必要再像小时候那样为父母的失误买单,承担本不该你承担的责任。
(4)使用沟通技巧,和父母进行“对峙”。
在重新和父母进行修复关系时,要学会使用一些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和父母进行“对峙”。你可以使用“非辩护性回应”,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辩护性回应的例子有——
哦?
哦,我明白了。
这样啊。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让我想想。
很抱歉让你伤心了。
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之前,可以先自行演练,重现和父母的沟通情景,等到真正和父母沟通时,也能够运用的更熟练了。同时,遇到问题,要学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不再像以前那样次次都做出妥协和退让,放弃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当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你要采用新的模式和父母进行沟通、相处,必要的时候,还要和他们温和而坚定地对峙。无论对峙期间和对峙的结果如何,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你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向内心那个真实的自我又迈进了一步。
(5)给自己的内在小孩写一封信。
给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曾经受到伤害的孩子写信很艰难,但却很重要,因为这封信将启动一个“重新抚慰自己”的过程。
“重新抚慰自己”意味着你要深入自己的内心,为躲在心底的那个受伤的孩子找到一个爱他、肯定他价值的父亲或母亲。这位家长将通过信件的形式给这个依然脆弱惊恐的孩子宽慰、安抚和保护。
在这封信里,你给他一个拥抱,并接纳他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你可以做一个慈爱的家长,给他不曾体验过的安慰和支持,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备受父母疼爱、有价值的人。
我们讨论父母和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曾经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感受,并不是要去谴责父母、推卸责任,让父母和原生家庭替我们“背锅”,而是要消除父母和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觉察,让我们内心的力量终能得以释放。
最后,祝愿看到文章的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从内心生长出像种子一样的自我力量,和父母重新建立崭新的关系,拥有美满的新生家庭。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用生活化的心理学知识解读教育等问题。
初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