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能够点亮你我的心灯
——读《正面管教》第7章有感
初雪/文
对于鼓励的好处,各位小伙伴应该并不陌生,而心理学上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更是印证了鼓励的神奇作用——同样是表现平平的学生,因受到不同的期待和暗示,最终的结果却相差甚远。鼓励,也是《正面管教》这本书的焦点,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虽然我们都知道鼓励的作用和好处,但有时候在生活中应用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大人“很容易习惯性地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以鼓励孩子做得更好”——之所以“知道”却“做不到”,究其原因,有时是因为理念缺乏,不知其益处;有时是因为技巧缺乏,不懂其“套路”;有时理念似乎也知道,技巧似乎也掌握了,可是一旦内心的小火苗被触发或者点燃,别说是鼓励了,连“好好说话”都无法做到,这种是最难突破的,就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明明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平复自己的情绪,做到能够“好好说话”,无障碍沟通。
书中有一点说“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让我很受启发。有时,你的孩子或者配偶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可是,你关注的是什么?——是那85﹪的优点,还是那15﹪的缺点呢?(这个问题请自问自答,我想你们都有各自的答案)。“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因为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在亲密关系中,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人,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他们在一起,要和他们建立健康、持久而又和谐的关系;而同时,在亲密关系中,修行又是最难的,因为我们看到他们的,不仅仅是亮丽光鲜的一面,更有打嗝放屁、掏耳朵挖耳屎等日常粗糙真实的一面,他们对我们是360度无死角全面暴露,没有伪装、没有做作,唯有的是不能再真实的真实,这样处久了,也许会生厌,激情不再,我们互相成了彼此的“差评师”,当初互相吸引的特质已烟消云散,留下的也许是满地鸡毛和彼此不再欣赏、甚至失望的目光。
前几天和一闺蜜聊天,聊到酣畅处,她说到自己在婚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说问了自己和爱人几个问题,“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在一起?我们为什么要孩子?”,然后,她自问自答了这些问题,“彼此深爱,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而孩子,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可是,我们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深,而是消磨在日渐平淡而又琐碎的光阴里,是啊,我们的“初心”去哪了?当初的好感又去哪了?和闺蜜告别之后,这两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
鼓励和赞扬表面看上去似乎差不多,但其长期效果并不相同,“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鼓励能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要成功地运用鼓励,需要大人具有“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观点感兴趣的态度,以及为孩子们提供能够使孩子培养出不为别人的负面观点所左右的自信而培养孩子的人生技能的愿望。”鼓励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的自信是发自内心而又稳定的,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孩子的自我价值是自觉的,而无需他人的认可。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还需要分辨鼓励和赞扬的根本差别(关于二者的不同,书中第148页表格做了详细的对比解释)。
鼓励,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认可,它,能够点亮我们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