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地名拾趣
☆ 张正旭
偶然心头灵光一闪,做了对联:“治理环境共同天堂,优化生活莲花卧龙”,这对联包含了岔路镇四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地名:共同、天堂、莲花、卧龙,也是对优化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和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活的素描。唐朝著名的僧侣诗人贾岛的《下地诗》最后四句是“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地易,孤棹负三湘”。唐代诗人卢纶的七律《晚次鄂州》最后四句“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这里的“三湘”指的是湖南。唐朝诗人崔曙的七律《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其颔联“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这里的“三晋”指山西。唐朝诗人崔涂的五律诗《除夜有作》中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这里的“三巴”系指四川。地名文化中每一方土地都有厚重的历史,每一处地名都有人文的温度,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地名文化的人文价值之所在。任何地名的产生,一般都反映出当时这个地名出现、存在和延续的一些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
我所生活的镇叫岔路镇,从写《岔路镇志》搜集、整理资料中得知,岔路镇原名岔路口,因为位于三流集、长塘稍、张家集、河口集、周家店、卧龙集等集市的交叉路口,顾名岔路口。对岔路镇域名有记载的的是清乾隆三十九年《霍邱县志》,志书记录的岔路镇区域名有卧龙集、莲花寺、马子涧、叩里庙、周家店、胡家桥等。民国27年(1938年),国民政府在岔路镇域设立岔路口联保,岔路镇域建制正式开始。1961年,岔路口改称岔路,建立岔路人民公社,后建岔路乡。1992年撤区并乡,周店乡和岔路乡合并为岔路乡,1999年撤乡设镇。
从文字资料记述中了解到,岔路镇辖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人类活动,从辖区西洪城孜遗址、中洪城孜遗址和松墩孜遗址上面暴露的红烧土、内里挖掘的草木灰、陶片及采集的鬲足等标本来看,给予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莲花寺遗址采集的砂红陶、灰陶及纹饰标本来看,西周时期莲花寺已经成为人类群居场所。从文字资料记述来看,岔路辖区曾经一度成为空人区。明正德元年(1506年),岔路辖区爆发大地震;正德三年(1508年),大旱,蝗灾,疫病流行,人相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疫病大流行,十室九空,人死十之八九。从地方《张氏家谱》文献记录中得知,明清官方岔路辖区一大部分人从山东枣林庄迁移而来。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始祖张铎自山东枣林庄(今枣庄市)野草窝迁址。据老人们讲,在明代移民时,官府原本把重点放在人烟密集的大庄大户,至于枣林庄因其在偏僻的山沟沟,只有几户人家,决定放弃。人烟密集地区的百姓热土难离,就纷纷逃到枣林庄。官府移民扑空,得知都逃到山沟里的枣林庄,便把枣林庄也纳入移民的范围,一举把民众押赴到皖西大地,故移民过来的百姓,都说来自山东枣林庄。
解放前岔路镇是霍邱县的岔路口区公所,把持一方的行政长官叫田仲宏,雄霸一方,是一个大地主,当地人叫他“田老区”。田仲宏靠收刮民脂民膏扩建了田家庄园,盖五岳庙,开挖锣塘、鼓塘,搭建戏台,兴建了田家祠堂、田家楼。一山不容二虎,岔路辖区出现了另一个势力强大的恶匪人物——胡旭初。胡旭初恶贯满盈,罄竹难书,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欺压人民群众。胡旭初的靠山是大别山匪首岳岐山(岳葫芦),岳岐山的左膀右臂的恶匪之一叫张援五(长集街道人),此人与胡旭初是亲戚关系,相互勾搭,狼狈为奸。胡旭初多次暗杀“田老区”未果,两个人结下了很深的“梁子”。1948年春,武工队攻占了岔路口区公所。在武工队攻占岔路口区公所之时,胡旭初纠结一批悍匪在岔路镇邢楼村新庄组乱坟岗设伏(今岔周路邢楼村新庄组大塘东方),土匪被击毙数人,打伤若干。1949年10月,胡旭初,这个惶惶不可终日的“光杆司令”逃亡过程中被抓,同年12月,在长集公审大会之后,一声正义的枪声响起,恶贯满盈匪首到天国称王称霸去了。当时,搜集胡旭初的稿件一大沓,考虑到该匪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中滋生的一颗社会恶性肿瘤,加之,该人员的后代人皆有建树,从政经商,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故而,胡旭初的记述寥寥数笔带过。这虽然是题外话,这也是岔路地区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回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岔路,值得去挖掘整理。因此,那些有着丰富内涵的地名,遍布在田野湖塘、街头巷尾中,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和文化意蕴,可以唤起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乡土情怀。我不是一个历史学者,但我是一个乡土文化的热爱者,我喜欢徜徉于地名文化的河流里,感受每一个地名独特的魅力。
邢楼村的来历还与民间传闻一则轶事有关。邢楼村前生叫“迎水大队”,因为村境内有一座迎水寺庙而得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文革”期间启用的地名恢复原来的名称,为了不与县域内周集境内的“迎水”重名,加之解放前村境内有邢家楼,顾得名“邢楼大队”,后改称“邢楼村”,沿用至今。有人疑问,邢楼村,应该“邢姓”为大户,为何该村域内无此姓氏人员呢?原来,该姓氏家族惨遭大别山悍匪岳葫芦血腥灭门。据闻,邢家在解放前的岔路镇显赫一方,家大财大。当家人邢老大与田仲宏为把兄弟,与当时的伪县长宋世科为表兄弟。邢老大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有交往,是岔路片吃得开、打得响黑白两道通吃大鳄。有一年腊月,邢老大正在客厅接见一个社会上小混混,名叫丁雄,他以耍猴为生外,还是大别山悍匪岳葫芦的眼线,此人与岔路辖区悍匪胡旭初交往甚密。邢老大正与丁雄交谈正酣,突然家丁来报,省参议员来访。邢老大把丁雄丢在客厅,不打招呼,跟随家丁迎接参议员去了。丁雄左等右等不见邢老大回来。原来,邢老大带着参议员赴宴去了。这下惹怒了丁雄,带着一腔怒火离开了邢家楼。常言道,宁愿得罪君子,不要招惹小人。这个丁雄认为邢老大太狗眼看人低,一定给他一点颜色看看。年三十夜里,丁雄带领大别山的悍匪一千余众,在岔路悍匪胡旭初配合下,夜袭邢家楼。那天夜里,邢家楼二百多人口惨遭灭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婴儿,无一幸免。邢家楼钱财粮食洗劫一空,后被土匪撤离时烧了邢家楼。真可谓:“故地空余邢家楼,沧海桑田真幻偷。千般恩怨皆散尽,唯见后世沉思录。”
莲花寺村的地名里,既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还有文化底蕴的探索,尚有红色基因的传播。2011年莲花寺村是由原黄棚、宝盒两个小村合并而成。黄棚,靠莲周路南侧。解放前,莲周路是河口集到三流集驿道的一段。清朝时期,有户黄姓人家在驿道旁搭草棚开设茶馆,方便过往客商,黄棚因而得名。后黄棚设为为黄棚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古代有完善的驿站体系,在连接各地的主干道上,每隔几十里地便有一个驿站,遍布各地的驿站构成了古代的交通网络;驿站也相当于国家经营的旅馆,常成为商贾或文人寄身他乡的处所,因而驿站最能触动文人敏感的神经。大诗人白居易冬至时住在邯郸的驿站里,写下了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把辞亲远行之苦,写得淋漓尽致。陆游也有诗写驿站:“古驿萧萧独倚阑,角声催晚雨催寒。”如此说来,黄棚驿,这个地名,真有远古之风!莲花寺来历就与一个神异的传说有关——莲花寺在周店乡保合村,六霍公路傍,不知建于何时。相传该庙历史悠久,规模很大,有二层大殿、山门。东西配殿、僧房,方丈室等数十间房屋。整个庙宇座落在一遍大竹林中,竹林清幽,风景秀丽,虽无山水之感,风光足以宜人。庙内雕塑辉煌,有如来佛、观世音、一百单八罗汉,都各具神态。寺庙常有名僧主持,香火很盛,属霍邱四大名寺之一。过往官府,常在庙中住宿。以后历经兵燹,房屋逐渐倒塌。到民国初年,仅有庙屋草房三间。传说,莲花寺庙后有一古井,深不可测。有年一天正午,井内长出一朵硕大莲花,大如庙内所塑莲台。有一小僧,走到上面打坐,不久莲花便慢慢收缩,堕入井内,同时从井内升出一股青烟,直冲云霄。僧人纷纷传说是坐莲台升天成佛。以后每月初一、十五都如此。事情传开,被霍邱县知县闻之。亲到庙中考查,果有莲花出现,僧人便争着要坐莲台,被知县制止,叫把巳准备好的仁信、藤黄(剧毒药)十余斤,用麻布袋装好,放在莲花上。莲花慢慢收缩入井,从此不再有莲花。以后数月,有人在井中发现有死巨蛇,头如车轮,剖开一看,腹内有麻布,那是知县包药的布。至此,才知莲花系蛇信所化,以撄人而食。寺僧闻后,心时害怕,便用石碾盘将井覆盖,上面垫土,并栽上一棵桧树。从莲花寺遗址采集的砂红陶、灰陶及纹饰标本来看,西周时期莲花寺已经成为人类群居场所。另一个故事传说版本也许更接近莲花寺地名真相。相传,自秦以来,莲花寺就已初具规模的建筑,是一位退隐朝廷的朱姓私人官邸。因主人喜爱莲花,自封为“莲花翁”,遂将府邸取名为“莲花寺”。“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这一传说,也符合“寺”的记载。莲花寺也是霍邱县早期革命活动场所之一。草楼村人宋丕廉(又名李养泉)从芜湖中学毕业后(民国14年,1925年),与长集人郑瑞生在莲花寺秘密组织革命活动(民国17年,1928年),发展党员,建立了岔路革命区委,是岔路地区首个红色党组织。民国20年(1931年4月22日),五区三乡苏维尔政府在岔路成立,中共五区三乡苏维尔支部先设在岔路街道南头田家楼(今岔路村窑塘组),后迁往马西圩子(今莲花寺村西圩组)。
水楼村的地名是一首悲壮的史诗。据民间传闻,清朝时期,水楼村有一张家庄园。园主叫张桥,兄弟七人。兄弟们报团取暖,同心同德,勤俭持家,积攒了积蓄,修建了占地约40亩的庄园,庄园四周两道圩沟环绕,圩沟中间地带是竹园。庄园的四个拐角建有两层土炮楼,防盗、防匪。咸丰年间,张桥兄弟们在“长毛反”战祸中相继殒命。庄园剩下了孤儿寡母。后土匪入侵,寡妇和小孩无能反抗,寡妇们视死如归,把金银元宝投放到了大圩沟中,抱着孩子们集体投水而亡。建村时,以此庄园命名,纪念宁死不屈的投水的寡妇与孩子们。为何水楼又称“唐家水楼”呢?中华民国初年,一唐姓夫妇挑着两个男孩从花园镇逃荒落户于水楼村,靠开荒种地生活。很快,两个孩子长大了,老大天生是一个赌王,十赌九赢,积累了一定财富,开始买牛购田。后来,老大还把开赌场的女儿芳心“赢了”,结为伉俪。此后,老大收心,金盆洗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修建了唐家三处水楼,成为显赫一方的土财主,就有了唐家水楼的说法。
岔路地区的鲜活地名传说故事广为传播。
天堂村罗家老坟传说:
罗家老坟位于天堂村塘坊村民组,坟墓现今尚存。相传,这座坟坟墓埋葬的是罗成“娘”。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桥倒庙塌钟铁烂,罗家老坟出状元”。
话说唐朝大军进驻洪城后,元帅程咬金下令,士兵原地休整,准备一鼓作气过淮河攻打敌军。
有一天,程咬金和徐茂公在指挥中心谈论洪城这地方的风水。徐茂公说,那块黄泥巴岗地是一块风水宝地。这块地的地穴含阴吞阳,来水与去水聚集天地灵气,穴的座向及分金五行配合。这样的土地,神位既符阴宅风水的形势,又符合其理气,荫益子孙后代,人文辈出……程咬金知道徐茂公是一位顶级风水师,两人带兵打仗,南征北战,所到风水宝地无数,从未听闻过徐茂公会把这里的一块地的风水推崇备至,甚是惊讶。
那天罗成在门外放哨,无意间听到了程咬金与徐茂公谈论黄泥巴岗是一块风水宝地后,想占为罗家祖坟。根据徐茂公提出的条件,他开始寻找一位干娘。罗成满城找一位属羊的、农历12月23日出生的64岁老人。有一天,罗成偶然发现一个老乞丐,罗成问老人:“老妈妈,今年多大年龄了?”乞丐惊慌答道:“官人,俺是一个无家可归的讨饭人,虚活64岁。”罗成大喜,忙扶住老人又问:“老妈妈,你什么时候出生的?”老妈妈抹着眼泪说:“俺属羊,农历12月23日出生。命苦,一辈子磕磕绊绊的。”罗成听后,松开老人的手,扑通跪地给老人磕三个响头说:“娘,你就是俺的亲娘!”乞丐和士兵大为惊异。就这样,罗成在洪城认了一个干娘。
罗成把娘带回去,洗澡更衣,好生款待。过了几天,罗成带着心腹把干娘骗到黄泥巴岗地,挖了一个墓穴,把干娘活埋了。
罗成活埋干娘的消息传到了徐茂公耳朵里,徐茂公哀叹:“活埋干娘烂心肝,罗成只活二十三。”徐茂公一语成谶,罗成死时正好二十三岁。
至今,当地有一句民谣:罗成不该祖坟贪,活埋干娘烂心肝。黄泥巴地无大小,恶到时候报应天,罗成只活二十三……
天堂村望风台的传说:
中洪城孜在今天堂村中城组,当地人习惯把中洪城孜叫望风台。
相传,在隋末唐初,中洪城孜和夏店镇平桥村岗嘴组之间有一条江,叫乌江。
瓦岗寨大军南北转战时,曾经将营地驻扎在乌江南岸——就是今天的夏店镇平桥村岗嘴组附近,挂帅的是程咬金,先锋官罗成,军师徐茂公。他们要过江到北岸,必经之道是中洪城孜。洪城呈三角形分布,中洪城像三角形的顶部,东洪城和西洪城像三角形底边上的两个点。
中洪城孜城主是当地的一霸天,人送绰号洪老霸,其有两子一女,两子叫洪江、洪海,与其父一样货色,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但其女洪月娥与父兄判若两人,温柔善良,是地方公认的大善人。洪老霸与其两个儿子武功盖世,家财万贯,雄霸一方。洪老霸招兵买马,团丁五千多。因为有乌江天然屏障保护,中洪城孜固若金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瓦岗军根据线人提供的资料,知道强攻的胜算不大,只能巧取。作战会议上,徐茂公沉思一番,决定利用美人计。这个“美人”就是罗成——罗成长得漂亮。准备让罗成装扮成卖药的乡下郎中,想方设法接近洪月娥,拜堂成亲。这样,罗成成为洪老霸的乘龙快婿之后,就可以控制望风台的主动权,以点火为信号,打开城门,放瓦岗军入城。
罗成肩负使命,化装成跑江湖的,混进了中洪城,在一处人流多的地方摆摊卖药。先摆显一通拳脚功夫热场子,很快围拢来了一圈人。有家丁报告说,街上有一个卖药的摆腿踢脚的,是在洪少爷的脸上画道子。两位少爷听后勃然大怒,在家丁们簇拥下找罗成算账。洪江二话不说,一招凌空连环三腿扑向罗成。罗成不防,听到背后劲风袭来,使一招罗汉拜观音避开。洪江一招落空,另一招隔空三掌击打罗成,罗成一招蟾蜍吐舌,抓住其手,一拉一翻,将洪江手腕折断,洪江像杀猪般哀嚎。见兄弟受伤,洪海冲进阵里,还没发招,被罗成一脚踢飞,摔得狗咬屎,人群哄堂大笑。得知两子受耍,这还了得,洪老霸亲自出马,不出三招,被罗成制服。洪月娥听闻父兄皆被一个外乡人羞辱,冲出秀楼,找罗成算账。洪月娥武功超过其父和兄,但与罗成这样高手过招还是落了下风头。罗成一招凤凰三点头,就把月娥揽在怀中。罗成是美男子,又武功盖世,月娥对他很有好感。洪老霸见状,顺水推舟,对众人说:此次是比武招亲,大家都是见证人,小伙子正式为我的东床快婿。月娥听后,满脸绯红。
拜堂成亲后,罗成很得洪老霸信任。时机成熟,一天夜里,罗成命令守城士兵打开城门,又在望风台上点火发出信号,迎接瓦岗军入城。瓦岗军就这样不动一兵一卒,攻下了中洪城。
为了纪念罗成在望风台点火为信号,引瓦岗军进城,当地人至今把中洪城孜叫望风台。
七棵黄栗树的传说:
岔路社区莲塘组有一处地方,并排长着七棵黄栗树,树高丈余,苍翠挺拔,枝叶如华盖撑天,树粗三人合抱,相传,这七棵树是土地老爷散发在人间的劝人树。当地流行的民谣就有这么一段:劝人不要走邪路,不是自己的莫要掳,不信数数心口处,一排长了七棵树……
古时候有一宋家官人(在今草楼村南庄组)发达后,请一位风水先生给他的父亲看风水,找一处风水宝地葬下来。地理先生从南到北到处寻找“宝地”。有一天,风水先生从三流乡发现一处地气之地,风水先生寻地前往,一直寻到岔路社区莲塘组,前方有一道河堰横腰截拦,地气就窝藏在堰坝处。发现了宝地,风水先生很高兴,跑回去禀报将军。
见到将军,风水先生一五一十地说出了风水宝地:这块地叫孕龙地,聚天地之精华,敛五行之协配,隔代出龙神。说白了,这块地爷爷埋葬,孙子当皇帝。听完风水师说完,将军很高兴。风水师继续说:不过……欲言又止。
不过什么?将军急切地问。
风水师说:这块地命轻得不来,需要今年七月七日子时下葬,或许会得到这块宝地。七月七日夜里子时,这块地上将有七位天神下凡人间,举着黄色小伞路过这里,土地爷迎候天神。
听完后,将军牢记风水师的话,夜间,偷偷把风水师杀掉了。
七月七日那天,将军把年迈的父亲灌毒药毒死了,并派一部军队挖掘墓穴,保护埋棺现场。夜里,有士兵回来禀报将军:将军,挖掘墓穴处发生奇怪的事情了,那地方不知何时一并排冒出一人多高的七棵黄叶树。将军听后大喜,正应验风水先生所说的七仙人举着黄伞路过这里。事不宜迟,让士兵们把父亲下葬。
将军父亲下葬不到一个月,墓地泥土变成了泥灰,墓地生了白蚂蚁。
原来,土地老爷到天庭告状,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下旨给太白金星,让他派白蚁神破坏墓地,放走龙气。后来,宋将军把父亲棺木移走,在对面土岗重新下葬。之后,白蚂蚁神奇般消失了。
传说中的七棵黄栗树还剩下最后一棵,人们奉为灵树,在树身烧香膜拜,祈福求禄,树身被香火烧掉一大半,1952年被雷击击倒,直到1958年村民才把大树去枝杈抬回去,作为吃水井的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