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卷大葱(散文)

煎饼卷大葱
☆ 张广友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舌尖上的味道。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新疆的烤馕,山东就有煎饼卷大葱。
山东煎饼是有历史有文化的。有一种说法煎饼是诸葛亮发明的。话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时期,常遭曹军追杀,一次被困沂河、湅河,锅灶全无,而将士饥饿又无法做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铜罗置于火上,用木棍将面浆摊平,煎出薄薄的面饼,当地人也学此法做饭,从此煎饼在沂蒙大地流行,继而推至齐鲁大地。当然,这只是最早的煎饼制作方法,也还没有卷大葱一说。
一种食品在一定环境下对于人和事都很重要。读军史读到陈毅元帅和山东煎饼的一段传奇。那是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转战齐鲁时期,该部不少是南方人,吃米多,不习惯也不会吃煎饼。有的战士说:“反攻、反攻,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疼,肚子发空。”陈毅要想法让大家学会吃煎饼。他下令把吃煎饼当作攻坚战,同时号召战士和老乡一起烙煎饼,跟着老乡学吃煎饼。陈毅还总结了煎饼的吃法:“吃煎饼手要攥紧,牙要猛咬,吃起来像割青草。”陈毅学会了,一气吃了四张大煎饼。第二天他召集队伍,风趣地说:吃煎饼,卷大葱,张开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吃张不过几分钟。”战士们跟着陈毅学会了吃煎饼。陈老总吃煎饼卷大葱的故事便在沂蒙山区流传开了。

从诸葛亮到陈毅与煎饼的情结看,又都有军事味道。民以食为天,军人的舌尖特重要。危难时期,煎饼都成了军人的食物。我的家乡是鲁南,是淮海战役的战场,那时支前给解放军送食物,送的就是煎饼。听说家家户户都架起鏊子摊煎饼,摊好后又将煎饼一张张叠起来,装到包袱皮里,用独轮车送到前线。我是吃煎饼长大的,煎饼制作不复杂,只需一个鏊子,只需磨好面浆,只需备好柴草。煎饼的面浆是随条件而定的。有小麦就磨全麦浆,没小麦就用各种杂粮磨浆,没有粮食,就用薯干等代替。家里院子里有一个石磨,要摊煎饼前,一定得起早推磨浆粉。我在县城中学上学,每周回家带一次煎饼。周六到家,晚上母亲就泡好粮食,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推磨,接着母亲就摊煎饼,煎饼烙好了,没有菜,只能带点大葱、咸菜、酱类,一周一包煎饼,几棵大葱,一瓶咸菜或酱。每每想到这些,舌尖上便有一种香味,咸味、辣味,却没有苦味。吃了10多年煎饼卷大葱,走进军营直到现在就很少再吃了,也吃不到了。军营里伙食好,米、面、肉、菜很丰富。转业到了地方,也没有再吃煎饼卷大葱。吃不到,还是想吃的。每次回家,总要叫家人给烙一些。我姐是跟着我娘烙过煎饼的,烙煎饼的手艺没失传。可是,她一家,包括不少家庭已不再吃煎饼了,我姐知我喜欢吃煎饼,只要我回家,她就先备好,把手工的煎饼叠成长方型,再选一些好葱。一见到这两样,我就什么也不想吃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煎饼卷大葱(散文)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