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约四百年前,一位伟大的行者拨开了云贵高原丛林的氤氲,他笔下壮丽的山川风物让贵州正式跃上了中华文化的舞台。徐霞客,贵州魅力的发现者,也是第一位记录黄果树大瀑布的文人。因为有了这棵“树”,贵州非凡的景色一点点展示在世人面前,从躲之不及到心驰神往,渐渐地人们认可了这棵“树”的文化价值,以至于在近百年的课堂上“老师在提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总是要提到黄果树瀑布”。

每一位站在黄果树瀑布前的中国人,都会自豪祖国有这样的胜境。黄果树大瀑布实际上是一个瀑布群,它们的形成缘于珠江源流白水河切断了苗岭的山脊,化作一条条白龙,从天而降。现场给人感受黄果树大瀑布,最特别的是水流暴击山石的金玉之声,震耳欲聋、撼人心魄。“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恢宏。”

  丛林中的瀑音再强大,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动静。自明朝洪武年间贵州建省以降,虽然也有大大小小的众多文人在这里留下印记,但都还没有诗文配得上她瑰丽雄浑的气质。贵州在等待,等待一位赋予她精神的诗人,等待一位唤醒黔山贵水的伟人。终于,1934年的冬天,长征中的毛泽东来到了贵州。

长征——人类理想和信念的伟大史诗——给贵州带来了永恒的荣耀。经历了长征初期的失败和挫折,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转移的建议,当时并没有获得采纳。经过通道、黎平、猴场会议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决定向黔北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无山不入诗,入诗成绝唱。山,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无处不在。山,锤炼了他的意志性格,记录了他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望着连绵的山岭,作《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首小令凸显了湘江之战后红军面临的紧张局势。“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寥寥数语,战事危急的情形跃然纸上。但“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笔锋一转,就把红军将士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坚韧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5年1月,红军解放了遵义。在难得的休整中,将士们要求清算错误的军事思想,呼唤在苏区威望最高的毛泽东同志指挥全军。遵义会议顺应党心军心,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贵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的坐标节点。

从1934年12月到1935年4月底,长征中,中央红军行军时间最长的省份就是贵州,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红军血战娄山关,二占遵义,硝烟未散。毛泽东在血色黄昏中策马而至,登上千古雄关娄山关,吟诵出千古绝唱《忆秦娥·娄山关》,贵州的地名也首次出现在了毛泽东诗作中。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道出了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冷静思索,表明党和红军历经艰难曲折、跨过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后,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多年后,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赞誉毛泽东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军事成就时,主席却说四渡赤水才是自己的“得意之笔”。因为有了这场世界战争史上经典的运动战,算不上大川的赤水河也有了不凡的灵气。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处处是险境,步步生死关。严峻的党内斗争,也在考验着这支年轻的队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不仅展示了长征的精神,描绘了红军的风采,还把绵亘云贵之间的乌蒙群山引入诗中。仿佛一幅壮阔的图景,又仿佛一台威武的战争活剧。气势之磅礴,气魄之宏伟,格调之高昂,史所罕见。这是有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伟人,才具有的豪迈诗情。

穿透刀丛血雨、重重围困,毛泽东用超凡的智慧,洞察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贵州这片曾经的化外之地,孕育出改变华夏命运的大事件。

傍晚,攀登上娄山关战役遗址的制高点,身临其境方能体会到“残阳如血,苍山如海”对贵州群山的描写多么贴切。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辽阔,从桂林山水到云南石林,越往南水蚀石灰岩的程度越深,而相对靠北的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线条更加雄浑,山形更显厚重。特别是遵义的大娄山,位于南方喀斯特分布的北部边缘,山峰圆润、山谷狭窄,峰顶的高度起伏不大,恰如轻浪时海面的波涛。贵州的风景与伟人的心情,此刻达成了互为表里的意境,碰撞出情景交融的完美诗句,也让算不上高山的大娄山成为中华名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贵州是典型的偏远落后省份。从自然环境上看,这里山高谷深、坡陡路险、交通闭塞;从经济状况上看,全省经济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的窘境中开始恢复调整,许多山区民众尚未解决温饱。“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广大山区的真实写照。

1964年,中国吹响“三线”建设号角,贵州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主阵地之一,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磅礴乌蒙。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一个以煤、钢、电、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新城在乌蒙腹地跃动而出。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逐渐汇聚起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激励后来者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蹚出一条条转型发展新路。

蒸汽机车,雨靴,工作证……2013年,六盘水修建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共展出1328张,实物1380件。“希望后人能从中汲取养分,传承、发扬‘三线’精神。”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敖宽毕表示。

放眼黔贵大地,“三线”建设硕果累累,而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贵州同样抢占新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一个个互动场景依次铺开,数据融合便捷生活,串起贵州大数据风生水起;展示中心内墙,一组组数据跃入屏幕,数化万物映入眼帘,绘出大数据战略的落地生根。

贵州共有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红军长征途经61个。这一连串的红色烙印,镌刻于黔山秀水间,在新征程中熠熠生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贵州有3条入选,分别是“红色贵州·雄关漫漫”精品线路、“三线记忆·中国天眼”精品线路、“多彩贵州·幸福苗侗”精品线路。它们凝结着贵州人民的红色记忆,见证着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谱写着激荡奔流的英雄赞歌。

河水悠悠,初心依旧。伟大的长征让贵州彻底告别了边缘与落寞,这方热土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彪炳史册。如今,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上,贵州人拿出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河、攻破娄山关、两占遵义城的精神开拓奋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撕掉贫困落后标签的目标,贵州正在创造新的奇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一诗句,大气磅礴,穿越时空,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新时代的长征号角已然吹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仍然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我们去闯, 近期,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株引发的新一轮疫情来势凶猛,使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话题又一次成为网络上的焦点。面对跌宕反复的疫情,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身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间,发生了许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如何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牵动着万千网民的心。虽有乌云遇皎月,但勠力同心、微光齐聚、共克时艰,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新时代的青年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简介】王云彤,就职于四川工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