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观后感

隐入尘烟

文/小红帽

昨天晚上,和赵先生看了《隐入尘烟》的电影,剧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堂哥身上的故事,他的一生何其不是隐忍,奉献,平凡,渺小,让人可亲可敬的的一生呢。

还记得一年前的秋季,堂哥激动在家族群里打视频,说顺利给给三个千金办理了城区转学,再加上陪学租房,资金缺口比较大,一下子凑不齐开学费用,希望大家给他筹筹款,凑个三万块,先把孩子送到学校,渡过眼前的难关,赶在过年前,一定把钱还上。

群里唏嘘不已,对堂哥的求助不敢相信,毕竟他是整个家族最会挣钱的人儿,现在竟然为了三万块转学费,跟大家众筹借钱,让大伙跌破了眼镜。

堂哥是大伯家的长子,今年已经40了,妥妥的村里“一枝花”级别的中年男人,早年间跟南方的师傅正经学过钢筋工的手艺,农村出身,又肯吃苦,这些年一直带着媳妇在工地上绑钢筋,常年无休,只有过年才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孩子,呆个十天半月就返回岗位。

夫妻两个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本质,一年挣个十几万,早已在村里盖起二层小洋楼,买了七座的新车,成了村里的带头致富人,也成了家族中教育孩子的典范。

因为常年不在家,三个千金都由爷爷奶奶带大,他们也是村里让人敬佩的老人,大家平时手头有点紧,需要用钱的时候,都会到他们家借点钱应急,这么多年下来,都习惯性的认为他们积攒下了一份厚实的,深不见底的家底,足矣支撑晚辈衣食无忧的生活了。

没想到,现如今为了三万块钱,逼得堂哥这个经常借钱给别人的“老好人”,也有了借别人钱的一天,不得不感慨,风水轮流转,不转的只有钱。

据堂哥描述,这几年是挣了点钱,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工地的活是出了名的苦,累,带着媳妇一年四季在工地绑钢筋,整日与钢筋水泥打交道,媳妇都苦成个“黄脸婆”了,比工地的爷们都糙,看着于心不忍,自己吃的苦更是不计其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生活。

一年的工资下来,除了应付水电房租,还得支援全家的吃喝拉撒,他们干得是力气活儿,在吃上不能过分节俭,不然身体虚了,可抬不起十二米的钢筋,老家是两个老人,三个千金,都是需要营养的年龄,更不能缺穿少吃,一年四季一算总账,光食物就是一笔巨款。

五年前,老家的房子年代久远,需要翻新重盖,两口子一合计,既然在工地上和钢筋水泥打了半辈子交道,不如就用自己的技术给家里盖栋二层小洋楼,孩子们大了还可以一人分一间,再给他们装个书房,再苦再累不能苦了孩子。

给自己干活,格外有劲儿,东西都挑好的买,刨去材料费,人工费,食物费,家具费,装修费,一座小洋楼几乎耗尽了他们这几年所有的积蓄。

用了三年时间才恢复元气,手里攒下点存款,家里也暂时没有用大钱的地方,就买了个七座的新车,逢年过节回家了,带着老人孩子逛逛集市,陪媳妇转转娘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的,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一家子。

如果疫情不爆发,这样的日子也许会一直保持下去,随着2020年春节的一声令下,中国迎来了三年的疫情攻坚持久战,他们的工作也受到了大波动,疫情期间,大家都缩衣节食,不敢超前消费,房地产行业运行艰难,全国工地多处停开,堂哥光荣的带着媳妇下岗了,变成了村里的常驻人口,奔波了十几年,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和大家喝喝茶,串串门,喝喝小酒,过起了神仙的逍遥日子。

工作停了,但消费不会停,对于七口之家来说,停工就意味着巨大的灾难,车贷,孩子的花费,老人的医药费,每个月都是一笔“巨款”,压得两口子没了“神仙”的心态,急着出门找活路,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了昆山电子厂,干了半辈子钢筋工的两人,随流水线做起了数据线生产,每天按时上下班,一个月倒也能挣一万多,解决了当前所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光是国家的大计,也是每个家庭心心念念的大事,近几年农村的学校生源流失率直线上升,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都利用存款和贷款,在城区买房买车,把孩子转入了城区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棒的教学资源。“买房”和“转学”一夜之间成了农村的龙卷风,也吹到了选在昆山的堂哥两口子的耳边。

家有三千金,不得不为孩子谋划,而房产证是学生就近入学的基本,为了孩子,必须得考虑在城市按揭一套商品房了,没承想,小洋楼盖好,没住多久,就已经被淘汰了。要是当初眼光放长远一些,直接用盖楼的钱在城区按揭一套商品房,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啦,现在把积蓄都投入在老家,农村房又不升值,也卖不出去,堂哥那个后悔劲儿,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以他们现在的“实力”,买房怕是天方夜谭,眼看最大的孩子,都六年级了,而村里的小学,也已经撤并到了别校,再不努力,孩子在初中就已经落于人后了,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今年秋季,是他最后的倔强,班也不上了,带了媳妇从昆山一路开回家,动用了平生的人脉和关系,请吃饭,送礼物,费尽心思把孩子弄到了城区小学,顺便在城区租了两室一厅,媳妇的战场也顺利从昆山转移到了城区,做起了全职陪读妈妈。

母女四人租房上学,又是一大笔开支,从小学租到高中,怕是一笔天大的巨款,与其做别人的房奴,还不如咬金牙关,再拼搏几年,买套自己的房子,才是正经,办好入学,安顿好妻女,堂哥又怀揣买房的“理想”,去远方追梦了。

听老娘说,孩子们陆续入学后,曾经辉煌的七口之家,也一下子变成了两个老人的留守空巢。平时热闹惯了,一下子只剩下了老两口,约莫有点不适应,伯母经常来找她倾诉对孙女的思念,对儿子的同情。

老两口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也决定重新拾起生锈的锄头,在地里刨生活。农民人不会别的,只会在田间地头劳作,从土地上来,到土地中去,用地养人。

吃的粮食,种的菜,卖的钱,养的鸡,按月送到儿媳妇和小孙女的出租房里,补贴孩子们的吃穿用度,省了一大笔钱,给儿子帮了大忙。

堂哥一家的生活,在农村并不少见,也是现如今大多数农村人家的缩影,放眼望去,农村田间地头的那些老人,身上都有一段为爱奉献不息的光辉岁月,老一辈的人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一代手上,不变的是爱,变了的是传承者,一代代就这么接力下去,这就是农村最真实的生活,卑微,渺小,平凡,却伟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隐入尘烟》观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