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文学 迷人的语言
文/张玉庭
A
文学,曾被定义成“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更是出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这是什么?”
答案是什么?就是语言。
是的,正是由于语言的张力极大,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与再创造的可能性才格外的宽广。事实也表明,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诸多神来之笔之所以让人唏嘘再三感叹再三,也是因这它们用的是极富张力的“语言”。
不信,请听一个极有趣的古代故事。
那是明代,明成祖有个贵妃死了,祭祀时曾把大学士解缙请了来,让他朗读祭文--而那所谓的“祭文”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除了四个“一”字并没有文字,实乃典型的“无米之炊”,但缙缙不慌不忙,稍加思索,立即变“无”为“有”并朗声读道:“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长安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鸣呼哀哉!尚飨!”明成祖听了,果然拍手叫绝。
细想此事,奉命“朗读”祭文的解缙的确碰到了一个老大的难题,其难至少有三:“祭文”上明明没话,却要“读”出话来,此其一;贵妃者,堪称母仪天下,这就必须从一无所有的祭文中读出美来,此其二;“死”乃讳词,读祭文却必须避开,此其三。但聪明的解缙一联想--立刻“借助语言”将其比做“云”,比做“雪”,比做“花”,比做“月”,又连用了“云散”、“雪消”、“花残”、“月缺”等指代贵妃之死,硬是将一篇空空如也的祭文读得声情并茂,雅致之极。
不信请朋友们细品:云之柔,雪之白,花之艳,月之美,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云散了,雪消了,花残了,月缺了,又该是多么的让人遗憾!由此细细地品味开去,也的确能让人唏嘘久久,流连久久……
自然,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也就是语言的魅力。
B
为了说明一点,请细品歌曲《涛声依旧》,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尝试,这就是,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篇小小说,为什么?就因为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想想看,何为“涛声依旧”?何为“当初的夜晚”?何为“过去的故事”,何为“旧船票”?歌者为什么还想在“月落乌啼”之际再登次“登上你的客船”?藏在这串语言里的,难道不是一串极美丽而又极感伤的情节?那么,这究竟是个怎样的故事?包您会觉得越想越生动,越想越投入……
啊!语言,它的确“能粘住一切”,也的确意味着一个最美丽的奇迹。
既然如此,爱好写作的朋友们,努力锤炼锤炼您的语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