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有趣的文学难题
文/张玉庭
A
请听一个有趣的传说,这就是,某地有座关羽庙落成了,主持此项工程的县官觉得,既然那关羽义重如山,威武如神,想必有个极不错的贤夫人,就下令在关羽庙一侧加盖了一座关夫人庙,且下令征集对联褒之颂之,那么,此对联该怎么写呢?
这的确是个文学难题。既然《三国演义》中没有任何有关关夫人的情节,岂不是无言以对?可是突有一日,还真的有人送来了一幅对联,联曰:
生何氏 殁何年 盖弗可考矣!
夫尽忠 子尽孝 岂不谓贤乎?
妙!此联即出,果然人人称赞。
且看上联,写的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称“生何氏殁何年皆弗可考”--此乃大实话,属实写;再看下联,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考,那就当然可以称得上“贤”--这才有了“夫尽忠子尽考岂不谓贤”一说。
自然,这巧妙的写法也给了人们一个重要的启发,这就是,只要写作者肯动脑筋,是完全可以变“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的。
B
还有一个文学难题同样意味深长。
那是明代,明成祖有个贵妃死了,祭祀时曾把大学士解缙请了来,让他朗读祭文--而那所谓的“祭文”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除了四个“一”字并没有文字,实乃典型的“无米之炊”,但缙缙不慌不忙,稍加思索,立即变“无”为“有”并朗声读道:“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长安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鸣呼哀哉!尚飨!”明成祖听了,果然拍手叫绝。
细想此事,奉命“朗读”祭文的解缙的确碰到了一个老大的难题,其难至少有三:“祭文”上明明没话,却要“读”出话来,此其一;贵妃者,堪称母仪天下,这就必须从一无所有的祭文中读出美来,此其二;“死”乃讳词,读祭文却必须避开,此其三。但聪明的解缙一联想--立刻“借助语言”将其比做“云”,比做“雪”,比做“花”,比做“月”,又连用了“云散”、“雪消”、“花残”、“月缺”等指代贵妃之死,硬是将一篇空空如也的祭文读得声情并茂,雅致之极。
不是吗?云之柔,雪之白,花之艳,月之美,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云散了,雪消了,花残了,月缺了,又该是多么的让人遗憾!由此细细地品味开去,怎能不让人唏嘘久久,流连久久?
啊!再难也难不倒文学,文学的本领的确太让人称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