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红旗渠》

我看《红旗渠》

文/刘观锦

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没出门,利用闲散时间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观看了31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安静地坐下来,打开手机看一部电视剧,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今天上午刚看完,我的脑海里全是剧情中的人物及画面,剧情太感人了。虽然红旗渠的故事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今天看电视剧让人震撼,让人激奋。红旗渠,展示的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辉煌史诗,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树雄心,立壮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这部剧还原了那个年代,让人们看到了林县人民难能可贵的精神风貌。

林县缺水有上千年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林县遇到了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该剧第一集,就出现了邻村抢水事件,为一灌水,两村发生了争斗事件,水生娘把好不容易讨来的一灌水打翻在地,一场本该喜庆的婚礼变成了葬礼,水生娘上吊自尽。该剧就这样开了头,没有了水,百姓无法生存,大批的人要出外逃荒,林县县委书记林捷苦苦劝说,才挽留了要外出逃荒的群众,组织群众找水。水是找回来了,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几经考祭论证,从山西平顺县引水到林县,彻底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新乡地委却要求抗早保苗。抗旱要水,林县严重缺水,没水就谈不上抗旱,矛盾出来了,问题怎么解决,我注意到剧情的发展,编导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从1集到11集,围绕要不要修渠展开,这就是编导者的高明之处。一方面林县人民和林县县委修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地委副书记余风高强行干预,林县县委常委童昆摇相呼应推波助澜,修渠末上马就阻力重重,这就有了戏看,让我耐下心来看渠怎么修。

修红旗渠,各种困难摆在林县人民面前,缺乏资金是一方面,对修渠面临的实际困难估计不足又是一方面,地委余副书记强行干预,使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工程一开工,技术员吴念祖母亲生病,吴念祖回家探望母亲。待他回去后,对工人们不按设计要求施工怒气冲冲,和民工形成对立的局面,就连担任工程总指挥的孙士厚副县长也和吴念祖关系紧张了起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红旗渠的施工必须严格按图纸要求来,绝不允许有一公分的落差,要遵重客观规律,不能只靠热情。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在林捷书记的规劝下,民工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该剧始终把林县人民为修渠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作为重场戏充分展现,可以这样说,没有林县人民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不惜人力物力的付出,就不会有红旗渠的成就,于是就有了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局面。为修渠,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应用而生,誓把林县山河重安排的雄心壮志用行动付诸实施,工地上的民工吃苦受累无怨无悔。当他们意识到,只有把水引回来,林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时,他们横下条心,不等不靠不要,顶住各种压力,拉开了大战红旗渠的人民战争,林捷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铭刻心间,把修红旗渠的壮举,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事对待,下决心向林县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那么大一个工程,耗费了十多年时间,谁也不敢保证没有伤亡事件发生,我判断,整个工程的完工伤亡人数不会少。刚开始动工,万事开头难,难免有恶性事故发生,塌方死了九个人,其中有顾大海,这也正常呀,这就成了强行下马的理由了。随后又以各种理由要求停工。后来吴念祖和李树民也牺牲了,这就又要让下马,被说成是劳民伤财工程。据史料反映,在修红旗渠整个过程中,时任县委书记是杨贵,后来任公安部副部长,以后就不得而知了,我不清楚编导为什么不用实名。

《红旗渠》将爱情线贯穿全剧,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水生和桑红,一开始水火不容,水生因玩水被当作流氓接受审问,闹得很不愉快,只是后来俩人在相处中,找到了共同点,最终走到一起。剧作者可为独到匠心,恰到好处。水莲和吴念祖两人的情感处理,让人捉摸不透,原以为俩人会白头皆老,水莲一口一口的念祖哥叫着,做了那么多鞋,对方却说不合脚,织了条围巾送对方,吴念祖找不到推脱的理由。本以为俩人会相伴到老,一场恶性事故,吴念祖丧命,我为吴念祖挽惜。

该剧巧妙的设计让我拍手叫绝,吴念祖牺牲之后谁来接替,成了我猜测的一个问号,我原猜想会不会由水莲接替。路教授的出现超出我的判断,作者的高超之处,在前几集就埋下伏笔,为以后路教授的出现做了铺垫。还有三百万的问题,童昆打小报告,反映修渠挪用那笔巨额资金,引起省、地委的高度重视。组成调杳组调查。县委一班人,银行行长一个个站出来,往自己身上揽责任,老百姓也闻风而动,提出就是砸锅卖铁还上这笔钱,还林捷一个清白。查来查去,查出了领导班孑的清廉。还有,桑红给了水生半袋红薯片,没想到这半袋红薯片在隧洞里有了大用场,存放在洞内的炸药,也成为控在洞内人们化险为夷的希望。

纵观全剧,让我赞美有加,拍手叫绝,创作团队用红旗渠精神,打造出如此催人奋进的力作。一部作品仅靠发生的真实故事叙述,作品是立不起来的,应该在细节的虚构上下大工夫,毫无题问,为了增加戏分,设置矛盾,突出人物个性,对原史实进行改动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该剧编导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改动,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有两处觉得不大附合实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的河南农村,那肘候不可能有大喇叭。再就是吴念祖带母亲骨灰葬埋时,吴念祖坟头烧纸,儿媳和婆母的碑及墓不应并立,那是差了辈分的。虽是小节,也不要忽略,细节决定成败。

前段时间我到平定县文联,遇到一位姓葛的人,看上去比我的年龄要大,把一幅自己画的反映平定东水西调工程的画交到县文联。在交谈中老葛告诉我,他曾参加东水西调工程,后到县民政局工作。平定当年东水西调工程,其艰难程度堪比林县红旗渠。现今应该大力宣传平定东水西调工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看《红旗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