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7岁时我带他去篮球场玩。他1米3的身高,但比较瘦,50斤左右。他捧着大篮球(7号比赛用球),使出吃奶的劲把球砸向篮筐,动作像扔炸弹一样。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篮球。篮球跳进篮筐——竟然空心入网。我都惊呆了,运气吧?儿子又扔了一个,又是空心。哇塞,顿时觉得儿子骨骼清奇,是篮球奇才。儿子也激动不已,好像九阳神功附体一样,立马要求报个篮球课。
没想到他去了上三次课,不想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从那一次后,投篮就很不准,大部分都不能进,觉得打篮球很没有意思。
我不禁笑了。这让我想到曾看到过的故事。话说一个男人一直在寻找真理,一直都没找到。一天他找累了,就一屁股坐在石头上休息。突然发现石头上刻着一行字“石头下面有一条真理”。男的可高兴了,费劲把石头翻过来,又发现一行字“你知道的都不去践行,还来找什么真理。”这可能就是生活最大的迷局之一吧:我们总是在找新方法,却忘了已知的方法。
投篮是个技术活。知道投篮动作要领后,还要不断的练习,重复练习,直到好的投篮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投篮命中率才会提升。NBA球星基本每天练习的,都是那些动作。重复的多少次呢?科比在接受专访时说过,他每天要练1000次跳投命中,500个三分命中,折返跑,擦板投篮,深蹲,肌肉练习。每周6天,每天6小时,每次六个阶段,周而复始。而这些只是赢球时的训练量,输球时,所有的都要加倍。你看,重复对的动作是打好篮球的基础。
不但体育上是这样,扩大到大部分的技能方面这个原理都适用。而且不但技能上,生活工作中很多方面也适用。有个老师上半年曾咨询我,说自己找不到上课的成就感了,很苦恼。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上课反馈虽然没有很差,但也没有很好。我笑着问,你也是有四年教学经验了,虽然会有疲惫期,但你教学上特别有成就感的时期,好好想想当时自己是怎么做的,再捡起来就是了。她若有所思,笑着回答我,是的,第二年感觉特别好,上课特别有激情,和学生相处很好。基本上每次上课都会准备一些小东西奖励进步的孩子。学生越学越有劲,自己教得也越有劲。暑假后我微信上收到她的私信,她说暑假很忙很累,但感觉找回来了。
重复对的动作,也能找到对的感觉。
话说我儿子还在坚持打篮球。最近我就让他教我投篮,让他边讲理论边带我实践。我算是刚上手,但儿子两个星期来投篮是越来越好,快乐的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单调的攀登动作会感到厌倦,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顶峰。
重复对的动作,哪怕单调,也是在进步。
PAT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