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个非常硬核的纪录片,14个小朋友每隔7年导演就会采访记录他们,这事一做就是56年。而那些7岁的小朋友都已经63岁了,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也快80岁了。
为什么是每隔 7 年,而不是 10 年。片中有一句耶稣会格言“给我一个男孩,直到七岁,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有点中国俗话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意味。
01.Sue
印象很深刻的是伦敦东区“三姐妹”。这三个女孩来自平民家庭,都没读大学。其中经常笑的就是Sue 显得坚定些,让人觉得她有不服输的劲。
14 岁的时候Sue 说不想那么早结婚,28 岁的时候她已经有一儿一女。35 岁时已离婚,到42 岁的时候她有了一位很帅的男朋友,但没有结婚。56 岁的时候也没有结婚,到63 岁的时候她还和男朋友在一起,但始终没有孩子。她和父母关系很好,在节目中也说到艰难时期父母给了很多帮助。
她21 岁时在一家旅行社工作,35岁时在一家公司做兼职,类似打字员或秘书之类的,45岁时,她在伦敦大学做教务秘书,49岁时她成了主管,63岁时候已经快退休。比较艰难的时期也是离婚后只能做兼职还要照顾孩子,但总能感到她的乐观。
Sue 表面没有那么激烈,似乎内心总有一些坚持。对生活也比较容易满足。
职业和生活都还比较不错。可能大家会说Sue 的婚恋,但她和男友看一起还是很有幸福感。
(Sue 男友)
02.Jakie
Jackie 是最左边那位,经历坎坷。
Jackie 19 married and at 35 decided to split up. decided no haveNo children at 28. Had a boy at 35 without father.
Jackie 没有读大学,19 岁结婚,21 岁在银行上过班,28 岁在保险公司上班,35 岁离婚,一度没有工作,在酒吧做招待。42 岁再婚了,搬到丈夫的故乡居住,不过定居不久两人就分手了。现在在朋友和在前夫母亲的帮助下定居苏格兰(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前不久不得不暂停了工作)。49 岁到 63 岁在接受政府救济。
03.Lynn
Lynn 也没有读大学,21 岁在流动图书馆当管理员,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20 岁结婚,两个女儿,丈夫在邮局工作。35 岁时,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42 岁因为所在的流动图书馆被取消后去一家儿童图书馆工作。56 岁时已失业,因为患有遗传疾病,57 岁过世。
04.Andrew
来看一下上流社会三位公子哥,中间那位就是 Andrew,左边是 John,右边是 Charles(后来退出拍摄,在 BBC 工作)。
Andrew7 岁时就对自己有很清楚的规划。
结果呢?
基本上是开挂的人生,剑桥大学毕业后 28 岁已经成为律师,35 岁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63 岁马上退休。
Andrew 家庭也是一帆风顺。和平民女孩结婚,一直恩爱。有两个儿子,都读大学,其中一个准备读研究生。
Andrew 真的是太稳了。当然三公子其中一位也是一样。
05.John
John7 岁很严肃地回答问题。
和小伙伴 Andrew 一样要去剑桥三一学院。结果呢?
虽然没有去成剑桥大学,但牛津也非常不错。而且他后来也说有两个同学成为了部长。毕业后成为律师,皇室法律顾问(QC),和保加利亚有渊源,一直在做慈善,特别是保加利亚。
35 岁和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结婚。
为什么都和保加利亚有关呢?因为祖上是保加利亚总理。
06.Paul
两个孩子是来自儿童之家,类似于儿童收容所。Paul 是其中一个,总是眉头紧锁,7 岁还在儿童之家,后来其父亲把他带到澳大利亚,21 岁在工地做事,后来结婚,在妻子工作的养老院做维修 工 。Paul 在 7 岁的时候被问想不想读大学,他眉头一皱:什么是大学。
Paul 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女儿读了大学。他也感到比较骄傲,因为是家族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Paul 和 Symon 是好朋友。56 岁的时候 Symon 还邀请 Paul 一家去英国旅游。拍 63 岁的时候,Paul 一家也邀请 Symon 到澳大利亚来过圣诞节。
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犹豫小子到爱情婚姻友谊,Paul 笑得越来越多。63 岁的时候已经是个开朗的老头。
07.Symon
Symon 是唯一一个不同肤色的孩子,应该是有黑人血统,和 Paul 在儿童之家呆过。后来妈妈接走了,但他从来都不知道爸爸是谁。
7 岁还在儿童之家,后来被妈妈接走,和妈妈一起住,和妈妈的关系也比较好。35 岁时他妈妈得癌症去世。
Symon 没读大学,在工厂上班,后来在希思罗机场搬运货物。28 岁就已经结婚,有 5 个孩子, 对生活还是很满意。
Symon 非常自豪自己成为爸爸。
但 35 岁的时候 Symon 妈妈去世,他也离婚,甚至一度看不到自己的 5 个孩子。到 49 岁时情况稍微有点改观,3 个孩子有时候会来看他。
四十多岁的时候,Symon 再婚,并育有一子。
49 岁的时候,Simon 和第二任妻子决定寄养家庭,决定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孩子。56 岁和 63 岁都坚持在做,已经帮助了 130 多个孩子。而且和前妻和前面 5 个孩子和解了,一起办了个派对。
Symon 一直对爸爸这个角色再定位,调整,也就像 63 岁说的那样:几乎用了 60 年才明白我是谁。
08.Bruce
Bruce 父亲是军官,7 岁时在寄宿学校。
21 岁在牛津大学读数学,毕业后在金融界上班一年,辞职去公立学校当老师。28 岁在公立学校教学,因为想帮助普通孩子。
35 岁时直接到孟加拉教书。后回到英国还是当老师一直到现在 63 岁。
40 岁 Bruce 才和同事结婚。求婚的场景也是很可爱的。
后来有两个孩子,Bruce 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
后来 Bruce 在私立学校教书,和原来宣扬的理念不一致,也被朋友不理解。他也坦言因为结婚有家庭,所以不能那么自由,要考虑到家庭。但他一直在教书,而且很认可自己的职业。
还记得那个 7 岁的小天使吗?
09.Neil
他出身于那中产阶层,父母都是老师,7岁在读私立学校,有个好朋友Peter。后来靠牛津剑桥失败,去了阿伯丁大学,(英国五大历史名校之一)读一年就退学了。21 岁开始流浪,35 岁还在政府救济型住宅里,仍没有工作。
42 岁时,他在伦敦的一个党派当中做议员,但仍然没有固定工作。56 岁的时候也还是一样,仍未婚。63 岁时他说已经结婚,但妻子离开他了,自己住在法国乡下自购的房子里。
2006 年他还被邀请到澳大利亚演讲,他说当时帮他作引言的人说,neil 是一位动机极强的政治家,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英国首相,说到这里大家要笑,然后 neil 说,但是那个人不是开玩笑,是认真这么介绍的。所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如果他们知道我曾经靠救济金度日,他们还会邀请我到澳洲吗?但 Neil 的生活慢慢在变好,只是 63 岁还和妻子闹矛盾当中,坦诚真爱是一位澳大利亚女性,让人着急。不过他的政治见解也是有见地,认为脱欧公投 是毒药。
也许 大 家 都 会 感 慨 Neil 的 境 遇 , 惊 叹 他 7 岁 的 迷 人 的 纯 真 无 邪 。
10.Peter
Peter 是 Neil 小时候的伙伴,7 岁时说想成为宇航员,14 岁的时候和 Neil 一起放学,下棋。21 岁读了伦敦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后成为了教师,后来因为 28 岁在纪录片里的一些言论,退出拍摄,也辞去了教师工作。56 岁才回归。有一儿一女,他在当公务员。63 岁时儿子已经结婚,女儿在伦敦读研究生。他热爱音乐,搞乐队,和妻子也是夫唱妇随,非常恩爱。
但乐队的成员和母亲的离世让他很伤感。可以说,Peter 生活是比较稳定而充实的。不知道他是否和 Neil 常联系。
11.Nick
Nick 出生于农场主的家庭,7 岁的时候就很机智,说城里人通常到乡下度假,但我想到城里度假。14 岁的时候说不想成为农民,因为弟弟有听力障碍,父亲可能希望弟弟能继承农场。后来拿奖学金,21 岁时在牛津大学读物理系,28 岁去美国做研究,和牛津大学同学结婚,育有一子,35 岁离婚,42 岁已经是正教授,56 岁再婚,63 岁时已发现得了喉癌。
Nick 不经常回去,父亲也已过世,但仍然忘不了家乡,出身的那个地方。
Nick 和前妻虽然是同学,但并没有走远。
Nick 和前妻的分离对他打击很大,同时也很担心儿子的成长,因为儿子才 10 岁。从片中可以看到 Nick 对儿子的担忧和小心翼翼。不过后来找到了一个优雅知性的另一半,让他感到生活的希望。
Nick 在 63 岁时,明显已经身体很差,希望在 70 时候还能看到他。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里面唯一跨越阶层的人,也真的很喜欢他。那个 7 岁在乡间小道一蹦一蹦的 Nick。
12.Suzy
她是富家女出身,家里有 4000 英亩地,7 岁的时候就开始舞蹈等培训。14 岁时业余时间骑车, 打网球,家里还有养马。
Suzy 16 岁的时候辍学,然后被家人安排去了巴黎,读了一个秘书职业学校, 然后找了个工作。28 岁已婚,嫁给了一名律师 Rupert,做了全职太太,以后出来都是夫妻双双和谐出镜。40 后她和 Nick 成为了好朋友,经常联系。56 岁那一期还和 Nick 一起出镜,有着很有意思的对话。Suzy 说自己从来没有逼迫自己回应的潜台词是—那是因为你命好我可不是63岁,Suzy决定不再参加纪录片的拍摄。
13.Tony
Tony 犹如一只小野马,出生于伦敦东区贫民家庭,却始终想“搞事情”。
7岁Tony想当赛马骑师,14岁在马场当学徒,15岁辍学以后一共参加过三场赛马比赛,之后放弃当骑师。
Tony 后来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与妻子养育了三个儿女。其中还去西班牙搞过房地产, 但最终还是做出租车司机。
妻子也是开出租车,两个养育了 3 个儿女:其中两个还不错,结婚生娃有工作,一个女儿未婚生子生活不如意,孙女还是Tony夫妇帮忙带。Tony 总是有一股莽劲,也经常犯错,曾经被妻子找到出轨。但63岁时,妻子对他又重新认可。
导演迈克尔本意是想探究出生是否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成就。答案显而易见:是的。
英国的阶层固化比较严重,里面只有一个叫Nick 从底层到了中产,一个叫Neil 的从中产滑落到底层。其他人并没有摆脱原生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跨越阶层鸿沟。而唯一会产生阶层流动的作用力就是—教育。
Nick 来自乡下,因为学习优异拿奖学金上牛津大学,后来成为教授;Neil 来自中产家庭,进入阿伯丁大学(英国五大历史名校之一)就读一年就退学了,后来就颠沛流离。是否完成高等教育虽不是唯一的衡量基础,但一定是核心要素。
– 1 –
原生家庭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幸福,
但不决定社会成就
Symon 和 Paul 都有儿童之家的经历,因为遭受了父母的“抛弃”,他们在成年后生活和工作都极度不自信。Paul 在澳大利亚当电工。Symon 在伦敦当工人,甚至不愿有职场上的升迁。但 Symon 也因为自身经历,帮助寄养过 130 多个孩子。
出生上流社会的 John,也讲到自己在 9 岁时候失去父亲,母亲供他读书。自己并没有放弃, 积极去面对生活。牛津大学毕业成为律师,皇家法律顾问,积极做慈善。
– 2-
社会成就来自于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来自匹配的教育资源
通常来说,社会上层获取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好。底层逆袭的唯一方法就是对教育重投入。
Nick 有几个兄弟,都留在乡村,过着父辈的生活。但 Nick 考上了牛津大学的物理系。后到美国继续做研究。
正是这个把他和亲兄弟的命运走向了截然的方向。
来自并不富有的家庭有,伦敦东区的三个女孩 Sue、Lynn(以过世)、Jackie、一个男孩 Tony 和来自儿童福利院的 Paul,Symon,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后来大部分都从事低薪工作、或没有工作靠政府救济度日。
– 3-
在生死面前,阶层已经没有意义
Nick 最后得了癌症,采访的当中几次红了眼,忍泪含悲。
Andrew,从小就非常自律,从小开始就立志当律师,后来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家庭合睦,两个儿子也有所成绩,但 63 岁的他也感概道:“你听到的最糟糕的事就是:人们退休后,马上就会死去。回首过去,我希望能更多地陪伴家人,而不是过于关注工作。”
但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在生活经历过快乐,感悟。
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不想再聊阶层固化了。
从特写镜头看,人生要么激烈要么痛苦;从长镜头看,人生寡淡如清水,消逝如风尘。
一帮孩子在二十几岁时,总是显得焦虑不安,自卑悲观抑或愤世嫉俗。奇怪的是:无论怎么样激烈, 生活终归是本来的面目。贫穷或富有,结婚或离婚,生或死这些问题都在击打着生活的窗,无法视而不见。
正如63岁的Peter 唱起“always blue,everyday,you总是那么忧伤,每一天你……”。不是看穿了,是不那么在意了。阶层?出身?都来不及留下什么印记。
看别人的时间很短,自己的生活很长。
很多评论都说7年前自己在做什么,在上高中,在读大学,已经结婚等等,他们的63年在几个小时就窥探完了。我们的生活却显得漫长,以日为年,忧心如惔一般。
其实大部分人生只能做加法,做不了乘法。没有一夜暴富,14个人因为纪录片出名,也没有变成网红改变什么。年轻的时候总期待有那么些机会改写命运,哪怕是百年难遇,也充满妄想。慢慢地做加法,时间会给到回馈,Andrew 刚结婚时在郊区买了一座破旧的谷仓,后来把其改造成了美丽的别墅,有着超级大的花园,而这一切都是夫妻闲暇时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打理出来的。
是的,无论发生什么,依然做那个热切而诚挚的孩子!
PAT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