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叫作《林黛玉进贾府》。因为这篇文章,外加语文老师是87版红楼梦拥趸者,便给我们放了相关视频。
后来,在两堂课的休息时段,老师又找了《黛玉葬花》的片段给我们观看。那是我第一次看陈晓旭扮演的黛玉,立马被她深深吸引。后来发小从家里找来她爸爸珍藏的红楼梦给我看,我时常在其他课堂上把书籍压在试卷或资料书下一饱眼福——这段小插曲是那段灰暗的日子的调剂品,虽然书中许多情节和人物早已模糊,当时偷偷看书的感受还能想起来不少。
但电视剧自从看了那两个片段后,即便后来上了大学、毕业工作后也没有再追看。总之,不了了之。
2
最近实在无聊,书架上的书看了几本实在无聊。忽然想到这部电视剧,于是便追看了几天,终于看完。
看完之后,一些感受不免和多年前看小说时的感受相重叠:比如对宿命不可改变的无奈,比如对家族衰败的落寞,又或者对繁华热闹终究落幕的孤独……整个人变得异常失落和感伤。
电视剧中的各个演员和原著中的角色十分贴吻合。不仅是林黛玉、宝玉、宝钗、湘云、袭人、晴雯这些重要角色,甚至鸳鸯、小红、贾芸、刘姥姥这些配角也十分出彩。可能正因为他们精彩的演绎以及前半段的热闹非凡,后来家族的轰塌、命运的无常更让人觉得心酸无奈,甚至是孤独和绝望。
记得很多地方总是宣扬说,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在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鼓励和褒扬以林黛玉和贾宝玉为首的反抗者。甚至把薛宝钗、王熙凤这些有灵性的角色也讽刺成“封建落后者”,实在是荒唐可笑。我的浅见是:真正伟大的作品,不会轻易打着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它们大多在反思人物和生命本身。
3
87版红楼梦没有完全依照完整的120回拍摄。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原作者的意思(第五回太虚幻境十二钗的命运判词)加以揣摩而拍摄。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非常伟大。
比如没有拍摄贾宝玉参加考试中举,比如没有拍贾家再度兴盛,甚至贾芸等小人物也没有前后不一的变成坏人。而是拍到林黛玉焚稿斩情丝并香消玉殒之后,贾家便被抄家,四大家族纷纷落幕。贾宝玉意外活下来之后,看到小沙弥代替贾雨村,心里苦笑“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消失在白茫茫的雪地里。这不就是原作者最初说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嘛!
我想,原作者写这部巨作的初心,大概不是对官场的厌倦,不是对人情世故的反抗,也不是对富贵贫贱的裁判,更不是对情爱的或讴歌或批判,可能就是对命运有序、生命无常的本源思考——爱、恨、穷、富、悲、喜说到底毫无意义,人生在世大概也就是一场梦罢了。不过,这样想来似乎实在太悲观……
全剧最喜欢史湘云醉酒的那一段。一群年少、活泼、可爱的姑娘们,围着满身落花的、醉醺醺的湘云,嘻嘻闹闹,叽叽喳喳,那不就是她们最美好的时光吗?后来,湘云和黛玉对着荷塘和明月吟出“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花魂”时,早已不复年少轻狂,再美的诗也难回到最初的美好和热闹。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时常想,如果红楼梦不是一部悲剧,那么它还会像这般美好吗?
致敬红楼梦,致敬原作者,致敬87版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