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大概是在大学时候听说的。我记得当时学校新图书馆还没有落成。某个有阳光的上午,我跑去老图书馆找到这本书坐下来看了大概1个多小时。
结果当然是完全没看懂。因为不管是家里还是学校,我从小就没有受过“财商教育”。父母一辈子务农,学识和见识当然也有限,股票,税收公司那些东西对于我来讲当然是完全陌生的事物。
再后来大二自己修了财务双学位,这才对一些基本的经济术语有了基本的认知和了解。但是这本书却迟迟没有拿起再看。直到前年回到家乡,开始近距离创业到自己创业,先后再看了2遍此书。终于开始对财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书本中阐述的一些东西能切身体会了:
1.富人不为钱工作。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进个好公司,找份好工作是一杯甜美的毒药。让我们一天天上瘾、甘之如饴,却也一天天加速死亡。但很多人不能停止下来自己思考或者变更轨道的源头来自于,“人们永远被两种感觉控制:恐惧和贪婪”。我们的欲望告诉我们,我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各种奢侈品,所以我们不得不像前面挂着胡萝卜的驴子一样,永无止尽的拉磨,不能停歇。因为一旦停下来,我们就会陷入无穷尽的恐惧之中。简言之,我们被情感所控制。而不是去控制情感(欲望,非理性的想法)。所以这就注定了只能成为永远为钱工作的“穷人”。
2.税收并不是自古有之,从来合理。最初,人类社会是没有税收一说的。后来因为战役之类的缘故,有了“纳捐”。再后来美国的独立战争,也是茶党反抗税负的实例(中国社会的话,大概是过渡到封建社会以后才有了税赋)。税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惩罚富人”,但发展到今天,显而易见惩罚的是“穷人和中产”。因为富人总是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规避税负,并且他们手上大部分持有的是能带来源源不绝收入的资产。而穷人和中产自小缺乏财商教育,全是支出和负债,也早早被驯服成上班-付账单-上班的奴隶(书中将之称为“老鼠赛跑的游戏”)。这大概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现象)的又一明证。所以,财务知识及财商教育当然是必要的。
3.我们要想变成富人,要控制好自己的短期欲望,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让钱为自己工作(而非反之)。首先,得有这个意识。其次,为此开动大脑,付出行动。单靠出卖自己的时间,用心良苦经营一份工作并不能让我们免于任何风险。所以书中提出了三种收入,分别是:劳动性收入(工资);投资收入(股票、债券之类);被动收入(房产投资收入)。这和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公众号“辉哥奇谭”中辉哥提到的三种收入:本职工作的收入、第二职业的收入(兴趣产生的收入)以及投资收入有共通之处。我想具体到个人会有更多的收入方式和组合。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件事情的本质就是:如果我们想真正的财务自由,必须在收入结构和模式上有质的改变,否则,终其一生,只会越来越穷。
书中更多的精彩不再细说,虽然看了几遍,但最关键的当然是行动起来。而且希望自己谨记一句话:贫穷才是万恶之源。《寄生虫》电影里面,穷妈妈不是说“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很善良。”希望10年后,钱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个问题,而仅仅只是一个工具。温暖纯良当然是要有基础的,不是吗?
图片
陈大侠虾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