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重温笔记

最近再次翻阅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几年前没有提笔。这次必须写点什么。

1. 木心·文学回忆录(1989-1994)

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是毕业以后最打动我的一本书(大学最打动我的是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还有《月亮与六便士》)。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先生在文学回忆录最后一讲中说的——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要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死前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听最好听的、最好看的、吃最好的。

再次翻阅先生的书籍,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一来源于书和先生的年岁历史,二来则是上一次阅读时我还在广州过着加班挤地铁的日子。这本书第一次听到是在大学时候,看到有很多网上转载文章推荐,但迟迟未读。工作几年后,十分迷茫和混沌,看到自己佩服的人推荐它才拿起来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木心和这本书十分古老,古老到触不可及、没必要了解。后来发现原来先生只比爷爷大5岁而已。甚至比邓小平同志还小二十多岁。读过此书后,更是诧异和感慨。实在难以想象,常人眼里可能是迂腐落后封建时代的老人辈的木心先生,竟然思想开明和澄澈到即便放到当今社会鲜有人能媲美。

先生推崇魏晋遗风,他自己也确实有士大夫的才华和风采。潇洒自如,幽默横生,风流倜傥。尤为重要的是,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那样的劫难,他竟然有一颗赤子之心。更为惊奇的是,他身上似乎带有的是从老庄到大唐,到魏晋遗留下来的名士风范,似乎是从盛世里走出来的翩翩少年抑或贵族公子。意识形态的毒害和残留在他身上几乎为零。这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大家有着显著差异。我想这大概就是先生所谓的:人必须要有一点哲学底子,不然关键的时刻扛不住。大概先生心里一直装着尼采,有着老庄陪伴,他才能最终走出阴霾,照亮那条荆棘丛吧。

2. 一些杂想·2019此刻

我是一个对生活十分悲观之人。甚至说绝望也有几分准确。大概在从中学到大学那段时间,是我思考生命意义花最多时间的阶段。工作后,因为接触的人、经历的事情更杂乱,鉴于自己敏感的秉性,会故意压抑着自己不去想。甚至慢慢麻木。

再次阅读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的生活太过单薄和无聊。经历的人事过于简单和片面,以至于陷入虚无的境地。既然来到世间一场,我现在就悲观绝望实在是浪费。那么,至少要去体验过许多快乐和痛苦的事情,我才能对一些人事发表一点点看法、做一些决定、采取一些行动。现在的状态说好听是年轻时代的纠结迷茫,说不好听就是:无病呻吟。

冷静想来,我还是有许多世俗欲望的,比如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比如和喜欢的人做一些事情,比如飙车、比如滑冰、比如去南极看看企鹅,去北极看看极光……

木心先生说: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除了灾难、病痛,人时时刻刻要快乐!

做一只快乐的导管吧。

陈大侠虾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文学回忆录》重温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