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 -鸿门宴

鸿门宴

这是个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透过这个故事表露出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人物性格,有人说从这已经看到了刘邦、项羽各自结局,这也许只是后来人评价的结果吧,当时人未必能看出。大多数人都是事后诸葛亮,事情过去后的评语都是偏向个人色彩的多。
鸿门宴现在多指弱者到强者的地方接受宴请。这种邀请都带着居高临下,不怀好意的轻蔑。中国人所谓的宴,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顿饭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以制造出很多矛盾。说话的艺术,肢体的语言,都会在这顿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问题处理好了,就会皆大欢喜,处理不好,就会两败俱伤,甚至一命呜呼。
在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项羽为什么不下狠手,斩杀刘邦呢?
个人认为:
其一,项羽高傲自大,打心底看不上刘邦,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更没有把他作为潜在敌人来看待。自认为刘邦不配做自己的对手,轻视了对手。
其二,因为刘邦的讨好,奉承,卑躬屈膝,导致项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没有痛下杀手,刘邦的认错行为没有引起他的憎恶和愤怒,所以不忍下毒手。
其三,项羽好面子,重礼节。不太愿意在自己请客的时候,让客人死在自己宴请上,这有损他的颜面,对他的名声不好。
其四,项羽想要的是先入咸阳,再被封为关中王,是功劳,是脸面。而不是刘邦的命,他的目的非常明确,达到目的就行,不关心过程,这在后文中也有体现。
其五,刘邦已经来给他赔礼道歉,给足了自己面子,这对于自尊自大,喜欢用武力,喜欢匹夫之勇,而不善于用计谋的项羽来说,已经战胜刘邦。对于手下败将,他只剩下鄙视和怜悯,姑且饶他不死吧。
其六,樊哙在宴会上的表现,转移了项羽部分的注意力,项羽是一介武夫,欣赏武士,崇尚武力,对于樊哙的相貌和举止十分欣赏,以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了惺惺相惜的认同感。这就多了一些顾虑。
鸿门宴事件后,项羽的个性弱点暴露在他身边,他本想通过这件事,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事与愿违,恰恰相反,通过这件事,他身边的人对他反而有了怨气和小失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史记》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