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智者可以从过去看到未来。读史可以使人聪慧,在优秀的文化长河里畅游,可以看到很多浮浮沉沉的人物故事,随着水流起伏跌宕,可以感受顽强的拼搏精神,感悟人生大起大落的精彩纷呈,不一样的生命历程演绎不一样的人生,借古喻今,吸收那些需要的精华,其乐融融。
《史记》开创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谓的纪传体通史,就是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其记录了从皇帝时代,到汉武帝四年3000多年的历史。该部著作历经14年才完成,足见其史学价值之高无出其右。
再说说司马迁这个人。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出生在小康之家,幼年就饱读诗书。
其父司马谈在京师任太司令。其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年少时曾游历天下,搜集过大量遗闻古事,这样的阅历对其后期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发奋写作是在受了腐刑之后。个人感觉其一是为了完成父亲心愿,其二是发泄心中愤懑。
以下为简单摘录的段落,文言文不容易消化呀,读的不太顺利,比例晦涩难懂,不过也浅尝过,不求甚解,但求问心无愧。
原文: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译文:他的仁德和智慧天下无人能比。他会做人,富有而不骄奢,尊贵而不放纵。
懂做人,会来事,有才华又具备高尚品德,这种人中极品,如此出类拔萃,不被人发现都难。自身硬才是最大的资本啊,那时候挑选人才就讲求:德才兼备,这一标准现在仍然受用,这个衡量的标准古今通吃,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原文: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译文:校定四时节气和月份大小,校正一天的时辰,统一音律和度量衡,修订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规定用五种玉、三种帛、两种活物和一种死物作为初见面时的赠礼。
原文: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译文:秦始皇又根据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相克,认为周朝得天下是因为火德,秦朝代替周朝兴起,就应当是水德。于是,他下令更改岁首,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衣服、旌旗、符节都崇尚代表水的黑色;数目以六为基数,符信、法冠都是六寸,车舆的宽度为六尺,以六尺为一步,每一乘车用六匹马拉;将黄河改名为德水,以表示水德的开始;以刚毅、狠戾、苛刻作为施政手段,凡事都依法办理,刻薄而没有仁慈、恩惠、平和、道义——这样才能符合五德的运行规则。正因为如此,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导致犯罪的人很长时间内得不到赦免。
原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译文:没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后铸成大钟,又造了十二个铜人,各重一千石,放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和度量衡。车辆同轨。
秦朝开创了很多第一,为后世大一统奠定了很多基础的架构,这些方面不能不赞扬。从制定严格的法度,到制度的完整被执行,是艰难的过程。行动是执行的根本,万事开头难,执行力不仅要靠严厉的考核机制,还要有优秀的带头人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其他人。仅仅靠苛责,惩罚,就会物极必反,出现苛政猛于虎的悲剧。
秦朝的郡县制是政治需要,这是君主为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体现,是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多儒生未必不懂,而是太自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政治觉悟太低,才导致“焚书坑儒”的悲剧发生。这些事件和建国之后的某些历史事件何其相似呢,历史的重演,不过是换了主角而已。秦朝制度的严苛跟“仁政”相悖,是有点反常规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也是秦朝不能长治久安,只昙花一现的重大原因吧。
原文: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靠近死亡,这是因为他喜欢非议别人。博学善辩、见识广大的人常常危及自身,是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做子女的不应只想到自己,应想着父母,做臣子的不能只顾及自己,应一心想着君主。
原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插图]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曾有一次闲暇时,张良在下邳桥上从容漫步。有位老翁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并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替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很惊讶,想揍他,但因为看到他年纪大了,就强忍住气,下去把鞋捡了上来。老翁又说:“替我穿上鞋!”张良已经为他捡了鞋,又跪下给他穿鞋。老翁伸出脚让他把鞋穿好,然后笑着离去。张良大为吃惊,目光注视着老翁离去。老翁走出去一里多地后,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了。五天后的拂晓,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就跪下,说:“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前往。老翁已经先到。他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反而迟到,这是为什么?”于是,老翁离去,说:“五天后早点来相会。”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就前往。老翁又先到了那里,又生气地说:“迟到,为什么?”于是,老翁又离去,说:“五天后再早点来。”过了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翁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这样。”他拿出一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你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小子到济北来见我,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老翁离去,没说别的。张良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这个老翁。天亮后,张良看那本书,发现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此书非同寻常,就经常研习诵读它。
这种离奇的经历,颇为奇幻。感觉就是武侠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的奇遇记。荒诞无稽,仔细品味,或许更多想表达的是他的好秉性,能宽厚待人,不屈不挠,能忍辱负重的优良品格。
大凡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痛苦和考验,才能得常人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东西,此所谓艰难困苦与汝玉成。不经历一番寒彻骨,拿来扑鼻香呢,又怎么能感悟更多人生真谛,更懂得珍惜眼前呢。
原文: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译文: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一样短暂,何必使自己苦到这种地步呢!
吕后嘴里说出来的这话,颇感意外,这句话放到现在仍是经典,不顾及吕后的其它品格,单纯评价这句话。让人感慨她也有柔情一面,挺感性。世人对时间的流逝一直很痛惜,由时间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慨瞬间就把格局拉大了,对无可奈何的事情又抱着坦然面对,这样的胸怀瞬间所有都释怀了吧。
这话原文是出自《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高人的认知有着惊人的相似。
吕后是历史上第一位执掌大权的女性,虽无称帝,可行使皇帝的权利。吕后性格刚毅,又心狠手辣,为了权利无所不用其极,诛杀韩信、彭越,后又除掉心腹大患,不顺眼的刘姓子第,为其牢牢掌握政权铺路架桥。其发明的“人彘”让人不寒而栗啊,最毒不过妇人心呐。
吕后掌权时曾做了几件大事,为以后的文景之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让各郡县推举优秀的老百姓,予以奖励,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释放奴婢,复员士卒等政策,收到一定效果;第二,大赦天下;第三,废去秦代私藏诗书灭门的法令。这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原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文:做大事就不应拘泥小节,讲求大礼就不必在意小责难。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人家砧板上的鱼肉。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项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好几遍,美人作诗应和。项羽哭着,流下了几行热泪,左右的人都跟着哭泣,悲伤得抬不起头来。
我起兵至今已有八年,身经七十多次战斗,阻挡我的都被我攻破消灭,跟我交战的都被我征服,从未失败过,于是称霸而拥有天下。可如今,我竟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作战的过失造成的。今天,我必定要决一死战。我希望为各位痛快决战,一定要连胜三次,让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敌将,砍断敌军军旗,好让各位知道是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我作战的过失造成的。
项羽此刻有点悲观失落啊,如果他内心足够强大,放平心态,坦然接受失败,用胜败乃兵家常事鼓励自己,回老家,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坚定必胜的信念,那结局会不会重写,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能看到学到的也就是那必不可少的挫折教育,坦然的接受失败,勇敢些改过从来,当不负韶华。
原文: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靠近死亡,这是因为他喜欢非议别人。博学善辩、见识广大的人常常危及自身,是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做子女的不应只想到自己,应想着父母,做臣子的不能只顾及自己,应一心想着君主。
原文: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
译文:鸟能选择树木栖息,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呢?
原文: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你鲁莽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制度不能兴盛,刑罚就不能公平准确;刑罚不能公平准确,那么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君子办事一定要合乎名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切实可行。对于自己所说的话,君子必须毫不含糊才行。
原文: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译文:孔子到了周朝都城镐京,准备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说的人,他的人与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说的言论尚存。况且,作为一个君子,当时机成熟时就不应该出去做官,当时机不成熟时就应该保持好心态,随遇而安。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什么也没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却仿佛是看到了一个愚钝的人。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把你不必要的姿态容色与过多的志向都去掉,因为这些对你的身体都没什么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
原文: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译文:人的好与坏如同老鼠,在于把自己放到什么环境中罢了!
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其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
原文: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译文:身处卑贱地位而不考虑改变的人,这是鹿见肉而不想吃,长着人的面孔光能走路罢了。所以,耻辱没有比卑贱更大的,悲哀没有比穷困更甚的。长期处在卑贱之位,困苦之地,批评世事厌恶利益,自认为追求的是与世无争,这不是士的情怀。
单看这句话,有很深的形而上学的意义。不积极进取就是很耻辱,很可耻的事。
原文: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译文:普通人是因为离开了机会。成就大功的人在于利用破绽和事端而残忍行事。
原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排斥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拣择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帝王不抛弃民众,所以能显扬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别国,一年四季充实美满,鬼神就会降下幸福,这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资助敌国,排斥宾客而让他们去服侍诸侯,使得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去西方,止步不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值得珍贵的很多;士人不是在秦国生长的,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如今,您却要驱逐宾客去资助敌国,损害人民去加强仇敌,使得国内空虚而外部又与诸侯各国结怨。这样要求国家没危险,是不可能的。
原文: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译文;做大事的人不拘泥小节,行大德不谦让。乡里的风俗习惯,和百官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因此,只顾细节而遗忘大体,日后必定有祸害;犹豫不决以后必定后悔。果断并敢于去做,鬼神都会逃避,后来必能成功。
这段话挺励志哈。做事犹豫不决的时候的确会痛苦,权衡利弊,利益相对取其重,选择的标准根据自己考虑的因素,只要是自己慎重考虑的,不必太在意结果。
汉开祖皇帝刘邦为啥能够胜利呢?
从《史记》中可以推测到其中一些缘由,纯属个人观点。
刘邦这个人宅心仁厚,性情豁达,有胸襟,格局比较大。长相比较出众,脸皮厚的很,将厚黑学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也常赊账饮酒,酩酊大醉,好女色,不喜欢干农活,这些特征相对一个平民百姓来说很平淡无奇。他能力不算最强的,甚至比较平庸,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善于造势,把自己的出身(蛟龙之子),和经历(斩杀白帝之子)(头上时常有天子之气)用神话装点起来,让自己的形象高大上起来,给人一种不同凡人的高贵气质,让人们敬畏起来,以此树立威信,说明他也是个工于心计,善于谋划的聪明人。
起初萧何也评价他,好吹牛,夸夸其谈,很难做成事。
原文: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译文:刘邦相貌非凡,鼻梁很高,面相像龙,胡须特别漂亮,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性情仁厚爱人,喜欢布施,心胸豁达,常常表现出宏大的气度,不愿意干工农业生产,也不愿意经商。
原文: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译文:刘邦一向看不起县中官吏,就写了张礼单,谎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一个钱也没带。礼单送了进去,吕公大惊,起身到门口迎接。吕公喜欢为人看相,看到刘邦后,非常尊敬他,引他入上坐。萧何说:“刘季常说大话,能够做成的事很少。”高祖因受吕公的敬重而随便轻侮各位客人,就坐在上座,无所谦让。
他带兵打仗多次失败,但从不气馁,屡败屡战。鸿门宴证明其能屈能伸,不像项羽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失败一次就怨天尤人,拉不下脸面,情愿自杀,也不愿从头再来。
刘邦知人善用,能够将下属的价值挖掘到最大,这是他最大的优势,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这一点,有这个自知之明,说明其也不简单呐,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并发挥好,这人就很了不起。
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们不要对朕隐瞒,都要直言真情。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氏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陛下为人傲慢而好轻视戏侮别人,项羽为人仁厚而爱护别人。然而陛下派别人去攻城略地,就把所攻克降服的地区封给他们,这是陛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其利的美德。项羽嫉贤妒能,立有功劳的人就设法加害,有贤才的人就对他们猜疑,作战取得了胜利却不给他们授功,取得了土地却不给予别人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在帷帐当中运筹谋划而能够决定千里以外的战争取得胜利这方面,我不如张子房。在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食,保证军粮运输不断绝这方面,我不如萧何。在统领百万大军,作战必胜,攻城必取这方面,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类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项羽被我擒获的原因。”
刘邦创作的《大风歌》是胜利者的高姿态,快乐中带着些许忧伤,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担忧呐。充分流露出他那时候矛盾的心里,喜的是天下终于平定,我这一生算是功德圆满,忧的是将士们跟我浴血拼杀,该封王都封了,为啥要反我啊,给你们土地和人民,你们不好好守卫,一心想造反,这是为何,我怎么才能得到听话的良臣为我守卫四方国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张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