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所至即为眼界,眼界决定高度,认知决定深度。我们因为太无知,所以要时常刷新自己的眼界和认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该如何理解更透彻呢。
时常用微信读书,觉得很方便,慢慢就习惯用手机来看书。偶尔心血来潮时还是想读纸质版的书,毕竟看手机时间久了,对眼睛不太好。我每天给手机屏幕限制健康使用6小时,到了晚上十点左右就达到这个设定值。一般就会收手。
手机现在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啊。出门可以不带其它,但必须带手机,不带手机就感觉缺少灵魂般,带了手机就仿佛带上了整个世界。手机成了身体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手机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在透支着我们的眼睛。
有空闲时间了还是想触摸那纸质书的厚重感,喜欢书本握在手里的踏实感,这种厚重是手机无法替代的。纸质版书籍的排版更简洁明了,往往读起来更轻松,每一页字数也不多更容易接受。电子书排版更紧凑些,大多数都是文字,相对来说可能会更枯燥,但读起来效率更高一些,读一本书更快捷,更方便,遇到想看的书,往往一周左右我就能看完,即使没时间看了,也可以听,如此方便是纸质版书不可同日而语的,还有手机读书更随性,可以随时找到你想看的书,不必因为书架没有而读不了,只要想读,可以直接找到,很快捷。
陶勇医生的事件当时是挺轰动的,医患关系,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医院本身是救人的天堂,为啥现在人们一提医院都色变,觉得那里比老虎还可怕啊,就医难,不单纯是看病难,还难在一入医院深似海,倾家荡产未可知啊。如果从某一个人角度来看,医生是受害者,行凶者是坏人,可他为什么会变成坏人,这其中的缘由,这整个过程又有谁做过好人去挽救过他的心灵呢,《目光》这本书,还算是比较务实,写出很多现实的问题,作者的很多观点,我也比较赞同。以下为读书笔记。
佛家所云积德行善,耶稣倡导珍爱世人,行医所谓悬壶济世,不外都在说一个“善”字。行善积福并非迷信,从科学上讲,行善的人往往心胸宽广,行事坦荡,自然不易被太多烦恼所困。心无烦恼自然清爽,身体就会比他人康健许多。并且相由心生,和善的人面目平和,不易动怒生怨念,不易愁眉苦脸,长得自然端正一些,在他人看来也比较容易亲近,比较可爱。再者言传不如身教,行善的人无形中会感染周边的人,尤其是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有个行善的父母或师长,就能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马走坡,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善与恶,在我看来就是人性中的两个面,像枚硬币,人生下来就具有这两种特质。善让我们去爱,去付出,去帮助,去成就;而恶让我们去恨,去嫉妒,去索取,去伤害。善与恶是相对而论的,完全的“善”将会让人变得软弱,完全的“恶”会将人推向地狱,只有将“善”与“恶”的标准与底线确立,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自我。于我而言,我选择不将自己埋在仇恨里,并不是我“善”,而是我清楚地知道,我不能用他的“恶”来“恶”自己。如果我将仇恨埋在心里,那么我势必会生出报复、怨恨的心理,那对我来说是对自己的折磨。
心理对生理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停地暗示自己患有某种病,那么很大概率上他真的会患上这种病。所以在我从医后,我没想过死,也可以说没有害怕过死,对死亡过分恐惧,会让一个人在生死时刻慌乱阵脚。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其实人生本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整个生命旅程中,就算是父母、妻儿也不能完全陪伴在侧,很多问题也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答案。所以孤独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不必过于夸大或逃避它的存在。
张利敏
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