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十年了。
怀念上大学的日子,那时候的生活真悠哉。
Decade is very important to my life.
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呢?过去的十年里我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往的很多事并不能全部记忆如新,但昨天,上周,上月的经历却依旧清晰。
最近健身和学习卓有成效。但这只是比以前浅薄无知的我略有进步而已,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全新的自我认知里,越来越觉得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做的太少,就会想的太多,所以才会痛苦。一颗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心没有支撑起自己的理想,不如分解开来,做眼前的事,做能做的事,这样就不会庸庸碌碌、匆匆忙忙浪费掉自己的宝贵时间。
过去的经历告诉我,并不是所有的期待都可以如愿以偿实现,甚至有的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有些天真浪漫的想法,就像是彩色的气球,只能用来点缀生活,并不能改变本质。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我也已经有车,有房,有工作,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还不错,依旧单身。但这小小的满足也只是停留在目前的状态。并不能说明我已经脱离了贫困,只是游离在生存之上,离有钱花、随便花、放心花,还有天壤之别。
我常想为什么距离我所向往的财务自由之路还那么远?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晚上睡觉时觉得世上成功之路千万条,早上醒来仍走自己最熟悉这一条。安于现状,畏手畏脚,是我前行路上的最大羁绊。不愿意改变生活现状,没有狠下心来,才是最大的软肋。想而不可得,欲望高于自我能力是我现在痛苦的根源。如果以前是因为无知和自卑,那现在就是懦弱和无能。缺乏一颗坚韧的心,缺少一股持续的力量,这正是我痛苦的根源。能力与胆识,能力左右走的是否顺利,胆识决定你能走多远。
常思考,却只停留在想法上,只能导致眼高手低。要想改变自己,需从点滴开始。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就是一种重复,并不会带来崭新的知识,没有新的知识,依旧停留在旧的知识体系,就是一种浪费,十年很短,短到来不及回忆就翻过去了。
看着每天初升的朝阳,这一天崭新而有活力。经过一夜的沉睡,早上醒来神清气爽,元气满满,神气十足踏着矫健步伐踏上这一天的路,这是一条我走过不计其数的路,我也因为心情舒畅而觉得亲切、熟悉。伴着夕阳,日落而归,迈着疲倦的脚步,回到家中。窝在家里,看书、写字,懒得再动。随心所欲的刷着手机,心不在焉的看着电视。情绪随着感觉起伏,时好时坏,还好只是些无伤大雅的小波涛,整体上平和舒适。迎着朝阳,伴着风,赏着云,头顶着蓝天,脚踏着土地,送走夕阳,迎来月亮,这一天充实而美好,在迎来送往间,每一天都走得坚定有力。
以下为《认知觉醒》的读书笔记。
心情烦躁的时候,真的是啥也干不成。心里烦的慌慌张张,啥也想不起来,啥也说不明白。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查理·芒格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张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