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读书笔记

《围城》这本书初读起来,可能不太顺畅,里面有很多引经据典的词句,要想弄明白,就需要翻阅资料、查字典,寻根究底花费不少时间。搞懂之后就会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作品中富含哲理的话语,巧妙的比喻、优美的段落应接不暇。如果是浅尝辄止地来读,这本书故事性并不很曲折、复杂,反而有点单薄无力,但其文学价值较高,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支撑你读下去。这要比那些心灵鸡汤或励志泛文更为震撼心灵。

好的作品值得人反复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会有些苦涩和单调乏味,但只要能沉浸其中,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去思考,就能体会写作者的智慧魅力,领悟到旁人所不能理解的感悟和思想精华。
小说一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的很多素材确有事实,但未必确有其人,很多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虚构出来的,它不是历史教科书,不必深究其真实性。正如作者所说的:“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作者和作品可以区分来看待。我很喜欢这本书里面很多巧妙的比喻,妙趣横生,爱不释手,作者信手拈来的那些词语、句子实在是妙不可言,不胜枚举的金句良言,让我陶醉其中,欢喜不已,这也足以证明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涵养。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容颜易老,气质长存。由内在涵养而引发外在的美更能旷日持久。气质之于外貌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深厚,一个肤浅,一个需品味,一个需欣赏。气质犹如纯净水,色淡清纯,味甘性平,给人舒适,快乐,有着紧要而不可或缺的必要性。美貌恰如饮料,色香味俱佳,味道浓烈,色彩鲜艳,给人猛烈的视味觉冲击,亢奋而激情,色彩鲜艳大于味感强烈,而又或者味浓于色,这两者有其一足以撼动人的某个器官,留下猛烈的快乐。
一个人身心的搅动也缩小以至于无,只心里一团明天的希望,还未落入渺茫,在广漠澎湃的黑暗深处,一点萤火似的自照着。
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
夜黑得太周密了,真是伸手不见五指!
外面雨停了,头脑里还在刮风下雨,一片声音。

春末夏初的天,像生气时孩童的脸阴郁着,黑压压云积聚起来,暗淡无光,紧绷的空气中含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眼看着就要号啕大哭,暴雨如注,倾盆而下,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猛烈之意,让人不由得心悸。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那哭中带笑,啼笑皆非,呜呜嘤嘤,雷声大而雨点小,仿佛雨水的份量跟下雨的势头被判若拔河比赛的两端,一个拼了命向这边拉,一个使了吃奶劲向那边拽,结果只在这拉拽之间漏洒了几滴水珠,倒是让看热闹的人忍格外心焦,末了虚惊一场,落得空悲壮。那雨只象征性地洒湿了地皮,挂在树叶上的水珠只证明雨曾经来过这里,大有到此一游,游必留痕的嫌隙,斑斑驳驳的地面像一只花癍狗一闪而过,很快就又归于平静。
在车里躲着,听雨水拍打车顶,嘀嘀嗒嗒,有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时而急促,时而平静,嘈嘈杂杂错杂弹。我倒是怀念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谧了。
雨中漫步,空气中有新鲜的泥土腥味,夹杂着植物的鲜,地面上多出许多蜗牛🐌。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也可能我习惯于情愿抬头望天,不愿低头看地,仿佛多看了地就拉低了自己的身份似的。只听到清脆的“咔滋”一声,心中一惊,低头一看,踩碎了一只蜗牛的壳,可怜的小东西,在没有保护的躯壳下蠕动,因为我的过失而让它失去了家,甚至有可能因此而丧命,不免怅然若失,自怨自怅起来。
想起《葬花吟》里: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文人诗句里包含的辛酸和无奈,懂得人不必说,不懂的人只看到是矫情。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天再美终究敌不住夏天的到来,时间像匹马拉着我们不断前行。

自己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
文中对部分知识分子形象描绘的可谓入木三分。一个志大才疏,牢骚满腹,爱慕虚荣,怯懦无能,善良单纯,自恃清高,良心未泯,喜欢意气用事的书生形象跃然纸上,他脾气不小,本事不大,死要面子,处处碰壁,却又不愿悔改,善用自己的自尊给自己筑起了一座精神围城,看似一切满不在乎,其实内心又很在意,只是脸皮薄,又放不下自尊心。患得患失中让自己备受良心的谴责,行动上无可奈何到无能为力。百无一用是书生。当迂腐和顽固占据一个人内心的时候,其它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再也挤不进去,因为那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当一个人将自己禁锢起来后,别人是很难叩开他内心的大门,于是他只能在自己筑造的一座座围城中逃出来,又冲进去,活的孤独又可怜。这样一个悲剧的故事,给人的更多的应该是启示和自省。
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暮春早夏的月亮🌜原是情人的月亮,不比秋冬是诗人的月色,何况月亮团圆。
当头皎洁的月亮也经不起三四遍的赞美,只好都望月不作声。鸿渐偷看苏小姐的脸,光洁得像月光泼上去就会滑下来,眼睛里也闪活着月亮,嘴唇上月光洗不淡的红色变为滋润的深暗。
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
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
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
心像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出洋船上的光景。
今天的苦算吃完了,明天的苦还远的很,这一夜的身心安适是向不属今明两天的中立时间里的躲避。
真正想一个人,记挂着他,希望跟他接近,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

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前方。
假使你的眼光能与狮子或老虎的眼光相接,彼此怒目对视,那野兽给你催眠了不敢扑你。
害羞脸红和打呵欠或口吃一样有传染性,情况粘滞,仿佛像穿橡皮鞋走出泥淖,踏不下而又拔不出。
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感情,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则显得不亲近,近则狎昵而不庄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确是很难。人心是最难以琢磨,可能你煞费苦心,千方百计,也只能做到差强人意,难以达到十全十美,尽如人意。世故圆滑的虚圆之士,懂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这种人精何其稀有珍贵。对于常人来说,能做到与人为善,不争不闹,就已经是尽了本分,没必要都像圣人般设定那么高的标准。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

鸿渐郁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
睡眠这东西脾气怪的很,不要它,它偏会来,请它,哄它,千方百计勾引它,它拿身份躲得影子都不见。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语言的魅力正在于可以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话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给自己增光添彩,收到事倍功半地效果。反之,恶语相向,嘲讽谩骂,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两人相处,难免磕磕碰碰,在交往的过程中,包容和理解尤为重要。人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两个人的关系,控制情绪,学会克制自己刻不容缓。好的脾气和言语会让人心生愉悦,能增进感情,反之亦然。当吵架和拌嘴成了习惯,悲剧的祸根就已经埋下。消极的情绪会累积,就像个气球一样,如果懂得保持在一定承受能力内,气球是充盈的,可能是个好看的装饰物,可如果超过了承受能力,只要轻轻一搠,瞬间炸裂,支离破碎,消失的无影无踪。保持平衡状态才能收获幸福。
切忌对一个女人说另外一个女人好。

快乐得不像人在过日子,倒像日子溜过了他们两个人。
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俩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中国是政治大国,这是传统,也是习惯。古往今来在中国不讲政治,仿佛就是不爱国,不懂政治很难成就大事业,这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跟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政治不能脱离生活和文化,它们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不可能避而不谈,只好一概而论,在大一统下,侃侃而谈。政治就像是社会的根基一样,不可或缺。
抛弃那些吹毛求疵的挑剔,试着释怀那些痛苦的往事。擦亮被雨水打湿的眼镜,让生活变得更真,更新,也就更接近幸福了。

张利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围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