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谁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凭一些符号与人交流,但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所以它们的意义模糊不定。我们可怜地想把心灵的珍宝递给别人,他们却无力接受,因此我们只能喁喁独行,虽然紧挨着,却并不真正在一起,既无法了解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了解。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于行动的两端。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话说的直白、贴切。我觉得它俩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更像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递进关系,正是因为有理想的高度才指引着现实走向宽阔的广度和纵深的深度,它们鞭策着你不断前行,牵引着你向前发展。它们像两条线,时而靠近,时而远离,偶尔也有相交,行动是唯一缩小拉近他们距离的不二选择。理想更像是一盏灯,人生的迷途中发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行动是人生这辆车中的发动机,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让你持续发力、奋发拼搏。有理想才让人清醒认识到现实的自己,它们之间的差距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上进拼搏,持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一个人,你可以欣赏他的品性,却不必和他在一起。
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我那时还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只有诗人和圣贤才会相信,在柏油马路上辛勤浇灌,能培育出百合花来。在他的灵魂中,也许有着深层的创作本能,尽管他的生活遮蔽了它,它却无情地疯长,像癌症一样扩大到细胞组织,直至占据了他整个人,使他无法抗拒,必须采取行动。杜鹃把蛋下在别的鸟窝里,当雏鸟孵出,它就会把人家的孩子从窝里挤出来,最后,还把窝掀翻。
皈依,有时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
坚定的信念给人坚定不移的方向感,理想在信念的照耀下慢慢突破现实的枷锁,努力向上生长,持续长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为什么漂亮的女人总是嫁给无趣的男人?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不娶漂亮的女人。
良心,是心灵的守门人。
感情自有其理,
理性难以知晓。
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痛苦使人高贵,这不对;让人行动高尚的,有时是自满得意;而痛苦,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充满仇恨。
她差一点儿就变成了美人,但因差之毫厘,所以差强人意。
唯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柔情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家更关心知悉人性。而非判断人性。
作品见真我。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只能让你看到他希望别人接受的一面,你只能凭他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对他有所了解。
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
诗与远方,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信念与坚守,生活与理想,才华与平庸。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选择了一种就意味着要放弃另外一种。也许一条是相对平坦、平凡、平淡无奇的容易走的康庄大道,而另外一条就会是充满艰辛、坎坷、崎岖,甚至是充满荆棘、痛苦不堪的艰辛之路。选择了后者就要牺牲掉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将踏上一条身心备受煎熬的坎坷旅程,这不仅仅是需要勇气,还需要一颗强大的不容质疑、坚定的信念。后者所得的收获定会比前者更丰富,更为宝贵。
他们把短暂的生命,浪费在烦琐的事务上。
天天做一样的事,让我感到腻烦。朋友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有时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就连桃色事件也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我们就像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得太有秩序了。简直可怕。
面包和牛奶,现在和未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个人穷其一生在找寻的答案。从艺术作品中我们能读懂一些我们能所理解的道理,那也只是肤浅的一层皮毛,真正深刻的含义,无穷的奥妙,需要不断的去探索。肤浅和无知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自以为是的仿佛什么都知道了,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最可悲,充其量只是个庸俗的凡人,只懂得那六便士的世俗罢了。人生三重境界里,或许有的人一直在第一重境界徘徊不前。人还是要深刻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你就像永不止步的朝圣者,不停地在寻找一处心中的圣地,可它也许并不存在。
与世隔绝的偏僻一隅,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这里色彩无尽,馥郁芬芳,清爽无比。
月亮自古就是人们寄托美好事物,寄托思念之情的理想圣物。它代表着心中崇高又遥不可及的梦,那六便士或许就是为了生存而努力去赚取的卑微而又不可或缺的六毛钱,六便士可以让你苟且的活着,可以满足你日常简单的物质需求,月亮更像是诗和远方,是你的精神追求,可以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这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身上也有深深的体现,世间万物唯情、思念最让人痛苦不堪。借月亮表达自己的思想,中西方不谋而合,说明文化上还是有一些相似性,起码睹物思人,喻情与物是一致的。来看看我们先人写出多么优美,流传至今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哪都去不了。难有人能脱离世俗眼光,摆脱别人的看法和束缚,只遵从自己的内心,纯粹的为了理想而活着,单纯的为了心中的执念而生存的人很伟大,或许这种人在世俗人的眼中就是个疯子,是个不近人情,不懂世故,没有责任感,自私自利的人渣。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去看待,只要有天赋和努力,心无杂念的专心追求心中的梦想,必定会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另一个方面的高度。或许他不是个好的社会人,但未必不是个没有成就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不过他的行为和成就不被常人所能理解罢了。
他的缺点,被当作他的优点的必要补充而被接受。
他宁要嫉妒的煎熬,也不要分离的痛苦。
一个人往往不是他想成为的那种人,而是他不得不成为的那种人。
一个人要是为情所困,就会对世界上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从道德伦理上看待他不是个称职的人,他追求的都是虚无缥缈的,镜中花,水中月。在现实社会中会被唾弃和谩骂,为了理想他抛弃了家庭,爱人,工作,但他又是个纯粹的人,纯粹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定不移的前行着,在成全自己,还是成全别人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前者,恶心了别人,这种观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完全相悖,我们推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这就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大多数人只看眼前的六便士,而不愿抬头看天上的月亮,难得有人为月亮而神魂颠倒,却对眼前的六便士视而不见。生活中不乏眼高手低,活在幻想之中的空虚之士,如果六便士是活下去的保障,那么月亮能是人活的有情趣。躬身实践,亲力亲为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乐趣,才能让自己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愿你既有月亮,又有便士,保持平衡,获得更多人生的意义。
张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