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第一次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简直让我抓狂。单是里面的人物名字、人物关系,就让我头大,再加上作者书写的顺序我认为很凌乱,似乎是倒叙,又像是回忆录般的讲述。让我看的只发蒙,脑子乱如麻,脑袋里像是浆糊一般。看到一大半我就放弃了。

当初也是冲着网上对这本书有不错的评价才入手的。可能我的水平有限,所以看起来比较苦涩难懂吧。以后还得继续把它读完。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看名字就很直白应该是讲爱情的,所以对渴望爱情的人来说,是值得一读的。我这次充分吸收上次的教训,边读边做笔记,记录了人物名称,人物关系,以及那些我认为不错的词语和经典句子。这样反倒是顺畅多了,虽然效率不高,但只要每天都抽空来读,大半月居然看完了。看的没有那一气呵成的连贯性,整体感有所欠缺,但这样分开来读也别有一番风味,多亏有笔记,仍能接上故事情节还将大多数内容联系起来。这也算一种不错的方法和收获吧。

这本书的内容挺丰富,作者叙事风格依旧如故,但我这次明显比上次有进步,上手比较快。读起来也轻松不少,对于文中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办事方法,我并不完全认同和接纳。部分过于偏执和极端的性格显得有点孤僻,但这些很好的增加了我的阅历。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内容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对于美好的事物,我是没有理由去拒绝的。收起傲慢与偏见,去其糟粕,只吸收精华部分。如此才能真正的懂得读书的意义所在,读完后,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这样才会有更深的领悟,最终把那些精华部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灵魂,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这种乐趣只有懂得人才明白。

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要么现在,要么永远都不……

今天,见到你时,我发现我们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

年少的时候,对爱情的期望是纯真、无邪的,正是那份纯真初恋才让人难以忘怀。单纯的只想着为对方好,带着纯真和幻想,将自己心目中无限的遐想和期待都寄托到了对方身上。因为单纯,所以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全世界,认为对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因为有爱所以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很美好,这份美好就像是个水晶球一样,晶莹剔透。

在此之前,一直支撑他的是一个假象,那就是世界在变,习惯在变,风尚在变;一切都在变,唯独她不会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渐渐多了起来。在跌跌撞撞中发现世界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很多当初的美好都和期待的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相悖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单纯。于是会迷茫,会彷徨,会怀疑,甚至恐惧和绝望。这些负面的情绪笼罩在一段时间的我们头顶。

等生活把我们磨砺的足够圆润时,突然就明白生活本就是如此。发生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渐渐的接受了很多不完美的事物,承认了自己的局限性。慢慢不再想着剧烈的反抗,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愤青。这时的我们早已不再年少,对曾经年少轻狂,无知无畏的自己又感到好笑,笑那些过往的岁月,笑着笑着泪水悄悄的打湿了眼眶,怀念那再也回不去的过去。

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不会”。

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

曾经被人羡慕的情窦初开,青春的花样年华,心中喜欢的人,早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了。遗失的美好,现如今也只能在照片当中回忆起来,记忆深处的那份情谊,再也回不去的过往。青春只能拿来祭奠,如今只能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又只能往前走。

曾经的海誓山盟,就像是一杯老酒,刚入口甘甜可口,到喉咙齁的难受,难以下咽却又无可选择,吞下去后,全身燥热,有点想飘飘欲仙的恍惚感。曾经要赴汤蹈火的热情早已被现实泼了凉水。酒醒了,生活还是这样子,还得接受现实,还得面对各种无奈。渐渐的只选择那些对自己好的人,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只选择自己喜欢的物,越来越喜欢温暖和甜甜的滋味。

冷漠也许不过是抵抗恐惧的保护壳。😯

对于感情变的冷漠,接受了平淡,接纳了不完美,认可了许多不可能。当再次谈起爱情那些,感觉就像是喝水吃饭睡觉一样,没有了激情,只剩下亲情。觉得那也只是生活的常态的一小部分,懂得了感情不能当饭吃。只要有饭吃,就能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

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生活就是这样,世界本就如此,谁离开谁也证明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来来往往很多都是过客。每天地球照常转,太阳照常升起,落下。

小时候的矫情是可爱的,长大后还矫情就显得有点做作了。当心头的骄傲和桀骜不驯被现实蹂躏的不成样子时,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不在渴望特立独行。只想简单快乐,只想健康幸福。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相反的,生活逼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岁月在外表刻下痕迹,这痕迹包含太多的心酸和无奈,那一条条的皱纹就是一段时期的见证者,记录着成长和无奈。

生活规律得仿佛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让他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对爱情如饥似渴却又极其悭吝的人,从不愿付出,又想得到一切。

成长是残酷的,曾经憧憬的样子,未必就是你现在的样子,曾向往的生活未必如你所愿,你曾经讨厌的,最后或许已经成了你现在最需要,最可靠的了。

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在孤独中休养生息时,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睡觉的时候也不用为了逃避可耻的爱情程式而装睡,自己终于成了整张床的主人,它的全部都归自己独享,再没有人跟你争一半的床单,一半的空气,一半的夜晚。基于身体也终于能尽情做属于自己的梦,能自然而然地独自醒来。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悲哀的,荒谬的,甚至是屈辱忍让的。但长时间的相处,会让人有种依赖感,信任感,时间越长,了解越多,越依赖彼此。

渴望越来越强烈,害怕失去的恐惧也越来越强烈。

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幻影在自己心间。

他是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人的影子。

活在对别人的幻想之中,注定是一种悲剧。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想当然的认为别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抱着幻想和期待,去等待。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讨好自己的一种幻觉罢了。有的想法你必须说出来才有效,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看穿你的心事。有时候你必须自己说出来,或者暗示出来,别人才可能会懂得,这样才会更容易实现。别去幻想别人一定能读懂你,他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的想法也是时刻在变换,所以与其难为别人,不如成全自己。

我生活中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懂我的人。

有效的沟通,要胜于胡思乱想的猜疑。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讲出来,你就已经解脱了自己思想的束缚,听不听那的就是别人的事了。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别无端的猜疑,无端的指责,无名的闹情绪。该多一些柔情,多一些包容,如此才是最好的。痛苦和隔阂往往是由冷暴力的敌对,或者激烈的争执所产生的。

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无端的猜疑,折腾和伤害。就像《前任3》刚开始的片段一样,两个人产生了分歧,就会闹情绪。林佳佳想要离家出走,她从内心上并不是真的想走,只是在试探孟云,而孟云在自己强烈的自尊心下不愿意低头,也不愿意首先作出让步。

一个假装想走,一个不愿低头挽留。

就这样闹剧成了悲剧,时间久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的,当误会越来越深时,再不制止,悲剧就会注定。都幻想着让对方先开口,对方先妥协。可是你这样想的同时,她也是这样认为的啊。时间和冷淡让感情慢慢降温,心渐渐凉了下来,想再暖起来很难。误解和猜疑迫使感情的分崩离析。某天等你想再后头却发现已经走得太远,再也回不到起点。仅存的只剩下回忆了,回忆也被时间的流逝冲的越来越模糊,只剩下了影子还活在你的世界里,后来影子又变成了星星,最后成了云,随风飘散。

小孩子只有在真生病时才生病,和医生交流时也不会说套话,只讲具体的症状,没有半点虚假。成人则正好相反,到了一定年龄,要么是只有症状而没有真生病,要么更糟;病得很重,症状却像其他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病。

不能克服明明没病却觉得有病的焦虑。

忍受别人的病痛要比忍受自己的容易很多。

费尔明娜,我等待这个机会已经有51年9个月4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爱着你,从我第一眼见到你,直到现在,我第一次向你表达我的誓言:我永远爱你,忠贞不渝。

当思念和痛苦像潮水一样向你涌来时,你的思绪早已经泛滥。内心空虚的像饥肠辘辘的肚子,发出咕咕大叫的声音,声音越大,越让你崩溃。此时你的心里防线一直在退化,直到最终溃堤,一发不可收拾。

多年来积聚在年岁深处的沉渣,此刻因忌妒的搅动浮现出来,刹那间苍老了。

每当我生气或者情绪将要失控时,我会选择跑步或者大吃、猛吃,这并非我胃口多好,也非我多矫健。我只是需要将那火排泄出来。就拿吃东西来说,先将它吐下去,用牙将它嚼碎,再咽下去,让它在我体内消化,最后又化成粪便排泄出来。在这个过程转化中,情绪渐渐已经转化正常了。

这种方法和买醉是异曲同工吧。那些酩酊大醉的人,喝到吐出来,把胃掏空,虽然浑身上下难受,但这也是一种发泄的方式,身体的难受低于心里的难受程度。这种方式有短暂的痛苦又有点极端。

乐此不疲使用此方法的人心中必定有很多的苦闷。麻痹自己也好,解脱自己也好。只要能吞下,再吐出来,的确能减轻不少痛苦的成分。当你把它排出来之后,再次看到时只会厌恶,如此就彻底的划了界限,再也不会拿回忆伤害自己了。

别把最好的时光,浪费在无谓的等待和犹豫不决中。

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张利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