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和钝感 -《以情绪为食》读书笔记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点。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记得张嘉佳写过一篇文章——《以情绪为食》

文中说道:“写东西的人除非一些大师,大多数以情绪为食。人遭遇了不顺就要唠叨,中了彩票就要炫耀,作家有了情绪,才能够表达。需要高兴,来写天生出白云,地盛满欢喜。需要难过,把夜幕都压低。”

因此,对于作家来说,有情绪是好事,麻木了,没情绪,思想枯竭了,那就意味着你的写作生涯走到了尽头。

但对于其他职业则不然,过多的情绪会影响判断力,而情绪的由来在于敏感,在敏感人的世界里,一点小事都是惊天动地,他们善于联系,善于勾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随便一织就是小说的情节。

我不是作家,不是搞文学的,只靠写几篇新闻报道来糊口,因此,情绪和敏感对于我来说是多余的,是过剩的,是闲暇无聊的产物,是吃饱了没事干。于是开始压制那种敏感,我总在试图做一个钝感的人。

可越是如此,它越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从很多缝隙里冒了出来,可能是一次争执,一次失败,抑或是在一个阳光晴朗的早晨,如往日一样刷牙洗脸,对着镜子就开始了莫名的悲秋伤春。

我认为情绪太多是不好的,敏感是不好的,于是我总在费力地学着丢弃它们,狠狠地甩脱。

这时候,尚告诉我,她是个略带钝感的人,她喜欢我的极其丰富的情绪,就好像热带的彩色植物,她喜欢这种有趣的东西,而不是波澜不惊的生活,她喜欢我的诸多感想,喜欢我就连看到一株花草都会发出的感叹。虽然这些植物过于茂密挡住了阳光,可植物的顶端总可以接近阳光,底端总会暗的彻底,这明暗的反差有着难得的强烈。

我才发现,在我厌恶敏感、嫌弃敏感,试图把敏感变成钝感的时候,也有人喜欢这种敏感,欣赏这种敏感。

昨天,一个旧日同事找我聊天,20出头的姑娘被几个人追着,有熬夜给她打国际长途的高中同学,有会撩妹的帅哥,还有体贴的相亲认识的男孩。这些人里有她曾经喜欢过的,也有她以为她会喜欢的类型,但是她没有喜欢上她们。

她说:“我都不知道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了。”

我安慰道:“是别人喜欢你,你又不会痛苦,你有什么困惑的。”

她说:“就好像失去味觉的人们,感觉不到辣的同时也感觉不到甜。”

或许,我也没必要刻意追求钝感吧,毕竟杰克·凯鲁亚克说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投稿须知

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字数,想你所想,写你所写,将文稿发至公众号即可。“读奏”是一个非商业性公众号,暂时无法发放稿酬,请投稿者注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敏感和钝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