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一直往前行,是童谣带着我回家。
——题记
我们小时候都唱过童谣。童谣就是为孩子们作的短诗,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大多还可拿来编曲,哼作小调,几个人围成一起,拍着手就可以唱得有滋有味。长沙城里,最有名的童谣非《月亮粑粑》莫属: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
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变杂蛤蟆,
蛤蟆伸脚,变杂喜鹊,
喜鹊上树,变杂斑鸠,
斑鸠咕咕咕, 和尚呷豆腐,
豆腐一蒲渣,和尚呷粑粑,
粑粑一蒲壳, 和尚呷菱角,
菱角溜溜尖,和尚望哒天,
天上四杂字, 和尚犯哒事,
事又犯得恶,抓哒和尚剁脑壳。
这支童谣,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只要能张嘴的地方,孩子们都会不失时机地讲两句,再加上长沙话特有的方音语调,大街小巷,甚至是高龄的老人,几乎人人都爱唱。
童谣之所以普及,不仅仅在于它本身表述得有趣,更重要的是格律和韵脚。两者一旦到位,稍读几遍,就可以背得下来。即使不能“吼”得全部,几句带有记忆性的字词 ,也是可以使人过目不忘的。
童谣当然不能仅仅一个人唱,和伙伴们一起说才显得更有气氛;童谣也不仅限于两个人拍着手唱,相互一边对碰一边唱。当夜幕降临,虫蝇飞舞,很多人出门乘凉时,就喜欢用童谣逗小孩子;几个淘气的男孩下水游泳,童谣就是打趣的好法子;放学路上,小鬼们撅着屁股乱喊一气,看见路边的流浪狗,脑子一转,也能满心欢喜编造几句。他们可不是机械式地手拍手,有的是随便说说,有的是成群结队营造出一种浩大的声势,混合着夏日丝丝炎热,这会是一种别样的情趣。
童谣不少,唱童谣的人也不少,编童谣更是不分场合、时间。编者大到满头白发的爷爷,小到穿着开裆裤的孩童,只要高兴就可以随口说几句,管它押韵不押韵。其实,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依据一些历史事件所编。真正编童谣的人,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实的人生阅历,这样内容才精彩,语言才能达到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我还记得一首老童谣:
坛子罐,罐子坛
提起那岳麓山就真好玩
白鹤泉的水,真好恰
下克就是五轮塔
五轮塔,八杂角
下克就是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边
湘江边,搭轮渡
一搭搭到五一马路
五一马路,糖粒子多
男女老少起吆喝
婆婆子打架脚踩脚
细伢子打架揪耳朵
童谣往往取材于生活本身,有时候还能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尽管它很简单,朗朗上口,但从中又可以知道古城长沙的民间文化。我想,唱童谣,大约为的都是表达对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保有一颗童真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