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不像拙政园那般大气、高贵、精雕细琢,而它的魅力就在于“无门槛”和包容——做一个个故事的背景,看故事,却总是“笑而不语”,在风霜雪雨中老去。
(三)夜游平江路
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平江路是没有门槛的,不需要买票就可以去。相比较园林和周庄,这是绝对拥挤的闹市。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韵味,古典美中融入现代气息,也别有一番风味。隔岸的灯火把白墙黑瓦的房子映得忽明忽暗,穿过密密的枝叶在河里洒下粼粼波光。岸的这边,灯光明亮,人生鼎沸,鼓乐绕梁,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却更加衬托对岸的静谧和安宁。
整条街销量最好的要数糕点了,有方的、圆的,还有的说不出形状,小的只比一元硬币大一点,大的像半面扇子。据说,这里的糕点每一季都不重样,换了季就上一批新货,体现了苏州人在细节上的计较。桂花糕是特产中的特产,香糯可口,入口即化,带着桂花淡淡的清香,却不觉甜腻。我这个不大爱吃甜食的人吃了好几块,即便是打个饱嗝,也是香甜的。嘈杂的人群中总会传来隐隐的评弹,百转千回,就在某个时刻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忍不住去寻它的源头。
寻着评弹声进了间茶社,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评弹演出时间表,一进门就可以看到绘着荷花的纱帘,匾上写着“平江养心斋”。里面是个小型演播厅,台上摆了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清一色地罩着蓝底绣花缎面的布。等演出的时候我先点了茶,因为是晚上,没点碧螺春和龙井。一杯安神的玫瑰花茶刚上,零零落落的人坐满大厅,评弹演出便开始了。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第一首是《莺莺操琴》,长衫男子手持三弦指尖轻弄,歌声便伴着音乐缓缓流出。一旁的女子穿着开衩的旗袍,腿上立着一把琵琶,在一旁安静地伴奏。一朵红花甘当绿叶,看来,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比一个人的出彩更重要。三弦和琵琶合鸣,弦琶琮铮,十分悦耳,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里说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两种乐器声填补了对方的空白音域,更有立体环绕的效果,很好地演奏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第二曲是琵琶女演唱的《宫怨》,声音一出来就穿透了弦琶伴奏。这首评弹我在网上听过朱慧珍的版本,在技法上这自然比不上,可“演唱上的细微缺陷,现场的穿透力”更有真实感。琵琶女衣着端庄正襟危坐,一曲歌罢,身上散发出妩媚之色,有市井的独特魅力。他们大概也是有故事的,每个人都有故事,在台上演奏着他人的故事,而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想到了自己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评弹是适合女子的演出。古时候江南女子经过种种磨难流落歌坊,每一个清晨或午后,恹恹地从床上起身,在镜子前抚弄着青丝,在脑后绾一发髻,就这样一天天,青丝变白雪,她们也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只得叹一句“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或是连发髻也梳不好了,心里暗暗说“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台后临镜伤景,台前还要陪笑,穿着开衩的旗袍,双腿一叠,琵琶一架,妩媚和风情接踵而至,殊不知这风情下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离开平江路的时候,我心里还是那排白墙黑瓦邻水的房子,只是多了些颜色,这些隐没在白墙黑瓦之下的颜色在岁月的灰尘里更显绮丽。每一条街道都是这座城市的眼睛,每一条古老的街道都看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各色的人在这里汇聚。平江路不像拙政园那般大气、高贵、精雕细琢,而它的魅力就在于“无门槛”和包容——做一个个故事的背景,看故事,却总是“笑而不语”,在风霜雪雨中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