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笔记小标题回顾:
读《资治通鉴》领导又要用你又不喜欢你
2.1甘茂奔齐:为什么秦国左丞相甘茂选择到齐国躺平 (上一篇)
2.2 伍子胥与吴王夫差:为什么对吴国有大功的伍子胥被夫差沉江赐死 (本文)
2.2乐毅与燕惠王:为什么乐毅选择到赵国躺平
2.3齐湣王与孟尝君:不想躺平的孟尝君
2.4 李陵如何成为霍去病:为什么说不是领导的亲信不要打硬仗
2.5 汉宣帝麒麟阁功臣榜营平侯赵充国的教学案例(本课参考答案)
序
《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讲的,所以春秋时代的伍子胥并未直接出现在书里。但在《周纪四》中,记录了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有这么两句话:
原文:“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都。夫差弗是也,赐之鸱革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古文观止– 战国策– 乐毅报燕王书》
(注:《资治通鉴》原文只收录了乐毅报燕王书的后几句话,但既然原文出自《战国策》,我就直接抄《战国策》了。)
翻译:臣听说,善于开拓一项事业的人,不一定是将这项事业圆满完成的人;有好的开头的人,也不一定能有好的结局。过去吴王阖闾听伍子胥的建议,所以他的战绩能达到遥远的楚国国都郢。而吴王夫差就不一样,将伍子胥赐死并用皮袋子裹了他的尸首沉入长江。夫差不懂伍子胥的意见可以建立功业,所以他把伍子胥扔进长江也不后悔;子胥不能早预见到阖闾和夫差的容人之量不同,所以致死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
原文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 涉江》by 屈原
翻译:忠臣不一定能得到重用,贤人也不一定得到信任。就像伍子胥遭遇大祸,比干也被制成肉酱。以前的时代就是如此,而我又何必怨当今的君主!我将正道而行不再犹豫,本来就已经打算在黑暗中度过终生。
前段时间过端午节,偶然发现有些江浙的网友竟说自己从小就认为端午节纪念的是伍子胥而不是屈原。翻完《古文观止》、《越绝书》、《史记》和《楚辞》中相关的片段,这个谜团终于解开:正如《涉江》中所写,伍子胥和比干这样服务于亡国之君而至死不悔的直谏之臣,是屈原屈大夫的idol;在明知国之将亡的至暗时刻,屈大夫决定循着二百年前吴国卿大夫伍子胥的命运轨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沉江以明志,殒身以殉国。
我们中学课本上之所以不讲伍子胥的事迹而只讲屈原,很可能是因为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却投奔吴国并辅佐吴王阖闾攻占楚国郢都,而屈原对楚国则是从一而终。要是放在今天,伍子胥简直是“楚奸”了,因此地域广大的楚国人民,恐难以去纪念伍子胥,而是要纪念与他们共担亡国之恨的屈原;古代吴国和越国地区正好就是今日的江浙,吴越人民敬慕伍子胥的追思竟然能绵延两千多年,使他的英名和事迹不至于湮灭在幽远的历史岁月中。只要年年还要包粽子吃,家长就要给孩子们讲,粽子是怎么来的。爱读古书的人没几个,可是粽子可咸可甜,总归是人人过端午都要吃的。所以这样说来,无论是认为纪念屈原的,还是认为纪念伍子胥的,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是在纪念这样一种悲情英雄,那就是明知国君昏庸,还要不顾自身安危、为救国于将亡而冒死直谏、以身殉国的忠(sha)臣(zi)。
千年过去,既没有了吴越,也没有了荆楚,当年斗得你死我活的敌国,到今天都是一个国家的人了。在文学情怀的角度看,无论是哪个诸侯国的英雄,到了今天仍是英雄;无论是哪个君主的佞臣,到了今天还要遭人唾骂。换一个角度从职场案例教学的角度看,伍子胥正好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而主持灭掉伍子胥效忠的吴国的名臣范蠡,正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二人的不同选择,造成了命运的不同结局,对我深有启发。
(范蠡可太有意思了,但是写不下了,可能下篇补个番外吧。)
———————————————————————————-
历史背景知识补充(嫌太长可略过)
楚庄王刚即位时整天吃喝玩乐,并且明说了,有来进谏的都杀掉。大臣伍举,也就是伍子胥他爷,来找楚庄王说,楚国有一只大鸟,在这呆了三年了,不飞也不叫,它是个什么鸟。楚庄王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不仅诞生了一个成语,也开始了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王业。伍子胥一家,有直言敢谏的基因,他爷爷遇到了楚庄王这样的创业之君,得逢其时。
到了楚平王的时期,伍子胥他爸伍奢做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子太傅。楚平王让太子少傅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找一位王妃来。费无忌到了秦国,带回了一位美女,他竟然和楚平王说,这位秦国美女这么美,不如您自己留着,给太子建再找一个别的。楚平王竟然欣然接受了,并更加信任费无忌。费无忌怕因此得罪了太子建,他继位之后自己遭殃,于是经常暗示楚平王,太子建因为这个美女的事有怨气,要谋反。楚平王于是找太子太傅伍奢来问话,伍奢说,您怎么能怀疑自己的亲儿子,而信任小人的谗言呢?楚平王于是将伍奢下狱了。费无忌进言道,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员(字子胥)和伍尚都是人才,不抓回来的话恐将来是祸害。于是楚平王派人给伍员和伍尚送信,说他们俩都回到楚国就放了伍奢,否则就杀了他。伍员收到信和他哥伍尚说,这就是要引咱们回去一起杀了,根本不可能放了咱爹,不如一起跑了从别国借兵打回楚国报仇;伍尚说,做儿子的不能看着父亲去死,弟弟你去别国借兵报仇,我要回去陪咱爹去死。于是伍子胥跑了,他哥和他爹就这么被楚平王杀了。
伍子胥他爹之死,是因为说了心里话,站错了队被杀。
(这段记载,特别奇怪。这位秦国美女是混血么,这是要美到什么程度,能一人倾覆楚国朝廷,引起父子反目,君臣互杀?如果太子建还没见到这位美女,就被他爹收了,那怎么会有怨恨呢?这位费无忌,难道不是秦国派驻楚国的间谍吗。伍奢表态支持太子建,就要被除掉,那说明楚平王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太子建,难道就因为这么几句莫须有的说辞和一个女人?事情一定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以秦国美女和太子建的爱情故事来写一部架空历史谍战小说,我看素材都够了。)
伍子胥历尽艰辛跑到吴国,结识了吴王僚和公子光(就是吴王僚的弟弟)。不知其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因缘际会,伍子胥得知公子光有意杀吴王僚取而代之,他选择支持公子光,于是介绍了一个刺客专诸给公子光。专诸了解到吴王僚喜欢吃烤鱼,于是苦练烤鱼厨艺基本功。公子光请吴王僚到他家吃烤鱼,专诸将匕首藏在烤鱼之中,趁上菜时击杀吴王僚。从此诞生了中国名剑鱼肠剑,和又一位春秋霸主,公子光继位,后世称他为吴王阖闾。
伍子胥和同样是在楚国获罪的伯嚭一同在吴国任职。阖闾和伍子胥带兵打到楚国郢都时,楚平王已死,他与秦国美女生的儿子已经继位为楚昭王,于是伍子胥把楚平王尸首挖出来鞭尸(顺便盗墓以劳军?)。楚昭王逃入古泽云梦,一路逃吴军一路追。最后伍子胥童年好友申包胥为救楚国,跑到秦王宫里哭求了七天七夜,秦王同意借战车五百乘。吴军与秦军战于稷这个地方,吴军败。阖闾的弟弟夫概看阖闾受伤兵败,跑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于是退兵回吴国,楚国这才有机会复国。
(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路线图。左边一大片是我描的云梦古泽的形状。画圈的位置是吴国攻占的楚国地盘,画叉的位置是楚昭王逃跑的路线见于史籍之处。最北边一个叉是秦军败吴救楚之处。)
后来吴王阖闾伐越,受伤身死,传位于儿子吴王夫差。夫差击败越王勾践为父报仇。
———————————————————————————-
1. 只有创业型领导会虚怀纳谏;享乐型的领导不需要谏言,只需要被夸
首先看一段当年楚国卿大夫对于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两个人的评价:
原文: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不知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左传– 哀公元年》
翻译:吴军在陈这个地方驻扎,楚国卿大夫都很害怕,议论说:当年吴王阖闾能驾驭他的国民,在柏举这个地方打败了我们,现在听说他儿子吴王夫差比他爹还过分,这可怎么办。子西说:就怕你们这几位自己不和睦,怕什么吴国人呢。当年吴王阖闾每餐不吃多于两个菜,睡的床不铺两条以上的席子,寝殿里不放什么华丽的摆设,宫室和舟车也不加装饰,衣服用度,能省就省绝不浪费。在国内要是有什么灾荒,他就亲自巡视孤寡,供养那些贫困的人;在军中,有肉都是先分给军士,自己最后吃。非常注意抚恤自己的人民,所以人民不辞辛苦,士兵不怕战死。咱们先辈可都不如他,所以才败了。现在我听说他儿子夫差,修了亭台阁榭,在哪歇都有妃嫔侍寝,一天天的想要什么必须要得到,想玩什么必须要顺着他,所有的珍宝都聚在他那,每天玩乐,视他的人民如仇敌,每天的器物翻着花样用新的,他自己就败了,还能打败我们嘛。
人的心态始终在运动变化中,处于不同阶段的领导需要听到不同的意见。像阖闾这种处于创业状态的领导,大多数还能有虚怀纳谏,礼贤下士的心态,因为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成功,还需要人才来打江山。创业状态结束,转变到享乐状态时(或者说到达事业顶峰不再寻求进步的这种状态),也许领导还要摆出一副打江山的姿态,但实质上已经进入了需要人吹捧多于需要人才辅佐的阶段。注重个人享乐和崇拜,把过去取得的政绩解释为自己的英明而不是团队的集体努力,不想看到团队里有比自己在某方面更厉害的人,是一个领导从创业阶段向享乐阶段转变的重要特点。对于不同类型、处于不同阶段的领导,同一个人说同样的话,效果截然不同。
阖闾和夫差的差别,连楚国卿大夫子西都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何况是辅佐他们父子俩的近臣伍子胥呢。然而无论是对阖闾还是对夫差,伍子胥似乎都没有改变他禀忠直谏的行事作风,这是导致他走向死局的最大错误,却也是人们歌颂怀念敬慕他的重要原因。
原文: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尖厉其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
——《越绝书– 内经九术第十四》
翻译:以前,越王勾践问大夫种说,我想反攻吴国,怎么才能打赢?大夫种回答说,有九招。越王问,啥意思?回答说,第一招,尊天地事鬼神;第二招,给他们国君送钱;第三招,收购粮食抬高米价,使他们国内储备空虚;第四招,送美女,使他们享乐丧志;第五招,送能工巧匠,让他们起宫室高台,耗尽国库民力;第六招,送专吹彩虹屁的阿谀之臣,让他们四处攻伐;第七招,离间他们的谏臣,逼他自杀;第八招,我们自己积蓄实力贮备武器;第九招,默默练兵,等待他们疲惫之时出击。”越王说,不错就这么办吧。
勾践不多说了,是个狠人。大夫种大家都不知道,据《越绝书》记载,范蠡和大夫种是一同从楚国来到吴越之地创业的。范蠡认为吴国已经有了伍子胥,他俩没什么施展空间了,就一起到了越国。一开始勾践不听范蠡的进谏,被夫差打败按在地上摩擦,憋着这口气回来和范蠡承认错误,开始礼贤下士,范蠡就给他推荐了大夫种管内政,建议自己管外交和军事: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内,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国语– 越语下》
接下来按照《越绝书》的记载,剧本完全按照大夫种给吴王夫差挖的坑进行。每一处踩坑时吴王夫差都会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相反的意见,但他总是能选择按照越国大夫种的布局往下走。为什么他总能选择错误的意见去听取?因为说那些话的人为了让他顺从,都会先吹捧一番投其所好;只有说真话的人不吹捧,反而要指出他的错误,让他很难受。
原文: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安之。
——《国语—越语》
翻译:夫差想要和越国讲和了,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以。吴国和越国,是祖上有仇的敌国。三江环绕吴越之地,人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臣听说,陆地上的人能够在陆地上定居,水上的人能够在水上定居。齐国这样的国家,我们打胜了,我们的人民不能去他们的土地上定居,也不会去驾乘他们的车。而越国,如果打胜了,我们的人民能去他们的土地定居,能驾驶他们的船。这就是彻底灭越对我们的好处,机会不可放过。如果现在放走越王,以后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越国人献了8个美女给吴国太宰伯嚭,和伯嚭说:“您要是能放过越国,还有比这些更美的美女要献给您。”太宰嚭于是向吴王夫差进谏说:“臣听说古代各国之间打仗,打服了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服了,我们还有什么所求呢?”夫差于是和越国讲和。
特别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对话,《国语—吴语》里写的和《国语—越语》里竟然不一样。
原文: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翻译:夫差和诸位卿大夫说,我想到齐国去干大事了,准备和越国讲和了,你们就不要反对。越国要是痛改前非从此跪舔我吴国,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要是他们敢有二心,我就再派兵收拾他。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讲和啊。越国不是诚心实意臣服,也不是真的让我们打怕了。越国卿大夫种,有勇有谋,将要玩弄我越国朝堂于股掌之上,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就是知道大王您好大喜功,所以过来净捡你爱听的说,目的就是想让你玩物丧志,让我们自损实力,战斗力下降,人民日益疲惫离落,到我们国力衰落时再来打我们。越王诚信爱民,四方能人都来归附,广积粮食,以待来日。咱们还能打的时候,他是条小蛇都没打死,等他长成大蛇了,咱们怎么打呢?夫差说:伍大夫,您怎么把越国说得那么厉害,我都把他打趴下了,他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啊。要是把越国灭了,我到了春秋两季到哪去领着我的士兵耀武扬威啊? 于是同意和越国讲和。
关于是灭了越国还是和越国讲和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可能是说几句话、开一次会就讨论完了。我们姑且认为吴国君臣谈了很长时间,《吴语》和《越语》中记载的都发生过。那这就说明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伍子胥的战略格局和军事素养是远超于夫差和伯嚭的,他的思路是战国的思路,国家的山川形盛在伍子胥眼里是战场,天下是一盘棋。而夫差和伯嚭的战略格局还停留在春秋的时代。在吴王夫差眼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竟然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充实自己的势力,而只要把对方打跪下进贡,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就行了——这种思路是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很愚蠢的;但在三家分晋之前,诸侯王的地位是周天子册封的,王侯将相靠代代相传,不是靠自己的实力打出来的,那时的古人还没见过后来那些纵横捭阖的世面,因此夫差和伯嚭之见,在当时可能并非愚蠢,只是常人的水平罢了。这种水平当个寻常卿大夫可以,当个国君就不行了;领导些才能平庸的臣子是可以,领导伍子胥这种当世人杰就会出问题。
在夫差眼里,越国跪下之后已经成了盟国,而齐国是他要征伐的敌国;在伍子胥眼里恰恰相反,越国是敌国,齐国不具备战略价值,犯不上和齐国交恶。上下级之间格局不同,战略思想呈现根本对立,没法继续合作。如果伍子胥此时不能废夫差另立新君,那么只能开始准备退路离开吴国择他国定居。留在吴国是条死路。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反反复复重演,根本不必作屈大夫楚辞式的悲叹,庸主要亡国,老板要败家,谁也拦不住。和愚蠢的人浪费时间有什么意义呢?
勾践派人给夫差送上好的木材饰以金玉来修宫殿:
“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昔桀起灵门,纣起鹿台,阴阳不和,五谷不时,天与之灾,邦国空虚,遂以之亡。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故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尸哭。”
——《越绝书—内经九术》
翻译:吴王心情大好。伍子胥进谏说,“不行,我王不可接受。当年夏桀修筑灵门,商纣建起露台,导致阴阳不和,耽误人民种地五谷不得时耕种,天降灾祸,国力空耗,所以亡国。大王接受了这些东西以后必有灾祸。”吴王不听,收了这些好木材修筑了故胥台(后称姑苏台),用了三年的时间收集材料,五年时间才修筑成。二百里之外就远远的能看见。吴国路上已经有了死在路边的人,亲属围着尸体哭。
勾践又送来美女西施、郑旦:
“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妹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越绝书—内经九术》
翻译:吴王心情大好。伍子胥进谏说,“不行,我王不可接受。臣听说耽于声色使人目不明耳不聪。商汤灭夏桀,周灭商纣王。大王今天收了这些美女,之后必然要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没白天没黑夜地读书学习,身边聚集的敢死之臣过万,这个人只要不死,就必然要达成他的心愿。我听说他越王勾践施仁政,听谏言,提拔贤能的人材,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扬名立万。我听说人材,是国家的宝物;美女,是国家的灾祸啊。夏朝亡于妹喜,殷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收了西施和郑旦,认为伍子胥对他不忠所以杀了他。
这段省略了一个重要事件。并不是伍子胥说了这么几句话夫差就杀了他。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吴王伐齐。(那时陆路不通,从浙江走海路派水师去山东打齐国……都不接壤……)
原文: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句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句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史记—伍子胥列传》
翻译:(吴与越讲和)之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齐国内乱,新君弱,就打算带兵打到齐国去。伍子胥进谏说:“勾践每顿饭吃得不多于两道菜,自己的百姓死了他给举办追悼会,病了他给送医送药,这就是要收买人心干大事的架势。他不死,就是我们吴国的心腹大患。大王您不先把越国平定了,反而要去打齐国,这不是错了么!”吴王不听,出兵伐齐,在艾陵把齐军打得打败,在邹国和鲁国国君面前显示了威仪就回国了。此后日益疏远了子胥,逐渐不再听他的建议了。这之后又过了四年,吴王又要北伐齐国,越王勾践用了子贡的计策,率领越国人帮助吴王打齐国,又给太宰伯嚭送了很多珍宝。太宰伯嚭收了这么些贿赂,越发信任越国了。日夜在吴王耳边说越国的好话,吴王信任伯嚭就用了他的策略。伍子胥又进谏说,“越国是心腹之病啊。今天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去打齐国,打下来他们的土地就像石田一样,有什么用呢?殷商的明君盘庚曾有诰说,‘有叛逆不顺从的,就要把他们全部彻底地消灭掉,使他们不能够传宗接代,不要使他们的族人在这里繁衍下去。’商朝就是这么兴盛起来的。希望大王您能先解决越国的问题再去打齐国,要不然将来后悔都来不及啊。”而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去齐国。伍子胥临行前,和他儿子说:“我多次和大王进谏,他都不听,我看吴国马上就要亡国了。你留在吴国和他们一起走向灭亡实在是犯不上。”于是他把儿子带到齐国交给齐国的鲍牧,自己回到吴国。
这段司马迁没细写,有两个地方特别有意思。一个是说,“勾践用子贡之谋”,子贡是孔子的学生,这段下面详述。另一个是,吴王要和齐国开战,他派伍子胥去出使齐国干什么呢?——去齐国通知他们吴国要来打仗的日期,叫他们做好应战准备。这可真是春秋时代的作风啊。从这段能看出来,伍子胥不是没有机会逃到齐国,他把儿子送到齐国,但自己选择留在吴国死谏。万一夫差回心转意了,他还有机会挽狂澜于即倒;如果吴国亡,他就跟着殉国。这种明知必死还要忠君直谏的主动选择,和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是在往绝路上走的被动遭殃,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忠,后者是蠢。
———————————————————————————-
“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是怎么回事 (嫌太长可略过)
原来这时候齐国本来是要打鲁国,孔子就让子贡出山去化解鲁国的危机。子贡先去齐国找了一个想上位的卿大夫陈成恒,和他说,要是打弱小的鲁国,打完了之后比你势力强的卿大夫还是比你势力强;要是去打不好打的吴国呢,那比你势力强的卿大夫全都要去对付吴国了,你不就有出头之日了么。这位陈成恒说,也有道理,可是齐军都已经在鲁国城下了,我这时候退兵提出要打吴国,那也太不自然了。子贡说,那这么办,你的兵就在鲁国城下等着不要打,我去吴国忽悠他们来打你们齐国,到时候你们应战不就得了么,你也不用主动提出要打吴国。两人于是一拍即合。
子贡南下来到吴国忽悠夫差。他说,大王啊,现在有一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入侵只有一千辆战车的鲁国,来和吴国比拼谁是强国,我很为大王您担心啊。您救鲁国,将名扬天下,征伐齐国,对您大大有好处。您这是出义兵救鲁国,惩罚暴虐的齐国,将您的国威在晋国这样的大国面前展示出来。夫差说,是这么个道理,但是我原来打败国越国,让越王勾践服侍了我三年,看他很恭顺就放他回去了。他是个贤能的君主,日夜艰苦奋斗,必然要找我报仇。你等等我把他解决了再听你的去打齐国。子贡说,那不行,越国没有鲁国强大,吴国也不见得就比齐国强大,我怕您现在不伐齐的话,齐国就要把鲁国吞并了。您畏惧弱小的越国而放任强大的齐国肆虐,是不勇;见小利而忘大害,是不智。我听说仁人智士,不会错过时机来彰显自己的德行创立功业。这样我去说服越国国君,让他派兵和您一起攻打齐国。
子贡来到越国见勾践,勾践清理好街道到郊外来迎接。子贡和勾践说,要办大事最忌讳让人家事前看出来了。现在吴王有伐齐晋这两个大国的志向,而大王您又能不爱惜钱财珍宝而取悦与他。现在吴王伐齐,齐国肯定应战,如果吴王败了,是您的福气,如果胜了,他就要去打晋国。这样吴国精锐部队和车骑财力都压在齐晋两国,您就有机会了。勾践表示,我越国上下吃尽了苦头就是想复国复仇,您现在教我这么好的办法,简直是使死人复生、亡国翻身一般的奇计,没啥说的就是干。最后子贡又说了几句:
原文:
子贡曰:“夫吴王为人,贪功名而不知利害。”越王慥然避位。
子贡曰:“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恩,大臣内引,谗人益众。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太宰嚭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诡诈以事其君,知其前而不知其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伤君之佞臣也。”越王大悦。
子贡去,越王送之金百镒,宝剑一,良马二。子贡不受。
翻译:
子贡说,吴王夫差这个人,贪眼前虚名浮利而不知道真正的利害所在。越王赶紧装没听见。子贡又接着说,臣看吴王打了这么多次仗,不施恩于士卒,大臣里面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伍子胥为人精诚,内有廉洁之心,外有英明之智,又知天时,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也要指出君主的过失。为了忠君而出正言,为了报国而直行,到了他死的那天吴王也不会听他的。太宰伯嚭这个人,看起来像是聪明,实际上愚蠢,看起来能力强,实际上很弱,靠会说话忽悠人来立身,对自己的君主善使诈术,知道眼前的事而不知道身后的事,君主有过错也顺着他来保障自己的私利,他这样的就是残国伤君的佞臣。越王听了非常高兴。
子贡要走了,越王送他一百锭金子,一把宝剑,两匹良马。子贡没有收。
离开越国后,子贡先到夫差这来复命,说我把您的担忧告诉越王之后啊,他吓个半死,表示大王的恩德致死都不敢忘,马上就会派使者来向大王谢罪了。子贡等了五天,越国使臣果然来了。和吴王先表了一番忠心,然后说听说您要兴义兵讨伐暴齐,带来了二十副甲胄两把宝剑来给大王助威,要是不嫌弃我们,我们国君勾践愿率三千士卒跟着大王一起出征。夫差很高兴,召来子贡,和他说如此这般。子贡说,不能这样,让人家国君跟着一起去打仗,使人国内空虚无主,这是不仁;收了钱和这三千士卒,让勾践留在越国,就行了。吴王同意了。
子贡这一番操作分明是纵横家的手笔,哪是什么儒家。只有他忽悠吴王的那段称仁道义,不过也只是以儒家的词汇和概念来行纵横家的诡诈之术,把夫差骗得团团转。我看子贡如果生在战国时代,也就没有苏秦张仪什么事儿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儒家、儒术、儒生的概念,和春秋时代孔子以及其门徒真正的行事主张,可能是有很大区别的。两位高手对话,没有一句是废话;子贡这意思也是告诉勾践,伯嚭这种人,等你灭了吴国也没有必要留下。
齐国要打鲁国,孔子为救鲁国派自己的学生一番忽悠,结果引发了吴国的灭亡……
———————————————————————————-
原文: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史记—伍子胥列传》
翻译:吴太宰伯嚭与伍子胥不合,于是跟吴王夫差进谗言说:子胥这个人,刚愎暴戾,不宽厚,猜忌心重,他心里有怨气的话,可能要成个祸害。前一阵大王您要伐齐,他觉得不行,您后来伐齐有大功了。子胥觉着您没用他的计谋,心里反而怨您。现在您又要伐齐了,他还是刚愎自用强烈反对,专门诋毁大王您的事业;就希望吴国打败仗就证明他是对的了。现在大王您亲征齐国,全国的军力都去打齐国了,子胥因为意见不被采纳而称病不参与。大王您不能不防备,他要起事可不难。而且我派人监视他了,他出使齐国的时候,把儿子送到齐国鲍氏家寄养。作人臣的,在国内不得势就联络外国的诸侯,自以为是先王倚重的大臣,现在不受重用了就心怀怨恨,希望大王早作打算吧。吴王说,就算不是你这么说,我也有些怀疑了。于是派人赐子胥属镂之剑,说,您用此剑自尽吧。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唉,馋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要杀我。是我辅佐你爸称霸天下。还没立你当太子时,各位公子都要争王位,我以死相争才立了你,差点就立了别人了。你刚当上吴王的时候,要分封吴国的土地给我,我当然也不打算要。今天竟然听信谄媚之臣的话要杀长者。于是告诉他的幕僚说,把我眼睛挂在吴国东门上,让我看看越国的贼寇时怎么灭吴的。于是刎颈自尽。吴王听说了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用鸱夷(音同“痴移”)皮革装了扔到江里。吴国人怜悯子胥,在江上为他立祠,将那里称作胥山。
(所以粽子,我真觉着有可能是吴国先民纪念子胥发明的,因为这个鸱夷皮,有点像包粽子……)
伍子胥死后11年,越王勾践屡次伐吴终于灭国成功,夫差自尽,伯嚭及其妻子也被杀。吴国灭后,越国人民继续纪念伍子胥(“子胥死,民思祭之”,《越绝书》)
根据多年的观察,结合伍子胥的故事,我最近几年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在各大组织机构大大小小的领导中,多于一半的人都是吴王夫差这样的,需要取得能立刻出去吹牛的业绩而缺乏长期的战略目标和格局,需要被吹捧多过于需要讨论业务问题。想要找到或者成为一位有长远战略眼光、能分清利害得失,现在就在位并且仍处于创业阶段的领导者,并不容易。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领导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反而以为自己的错误决定是值得宣扬的英明战绩,你也没有必要告诉他。谁告诉他实话他就记恨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就是人性,是一般规律。《商君书》道,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智慧的人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预见到了它的结果,而愚蠢的人当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两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认知水平差这么远,是没有什么对话基础的。就像伍子胥这样,不要以为你讲的很有道理,对方就听得进去。
不仅是上下级关系,也包括其他关系中的人们,朋友、亲人、同事,道不同不与谋,有些问题最好就不要谈。实在绕不过去,也不必谈真实观点;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把对方的观点重复一下,进行一场毫无意义但是气氛融洽的对话。事实上,我发现有许多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和其他人沟通相处的——所以我现在越来越没有兴趣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一定要给对方提些什么意见的话,参见本系列第一部分公孙弘的示范教学。
读伍子胥的故事,最初是为了读懂《乐毅报燕惠王书》,收入《古文观止》中的千古名篇,看了一遍,就想背下来;乐毅也是下一篇要写的人物。但读伍子胥的时候,又发现了史籍对于范蠡言行的记载也真是,绝了。可本文已经一万多字了,不能再写了。范蠡就放在下一篇吧。
(真是没想到,看了《资治通鉴》第一个月就定下的提纲,写了半年还没写完。越写越长,没完没了。)
雪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