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陶朱公的精神遗产

第二篇笔记目录:
读《资治通鉴》:领导又要用你又不喜欢你
2.1 甘茂奔齐:为什么秦国左丞相甘茂选择到齐国躺平 (已发)
2.2.1 伍子胥与吴王夫差:直谏者之死(上一篇)
2.2.2 范蠡与越王勾践:陶朱公的精神遗产 (本篇,小标题已修改)
2.2. 乐毅与燕惠王:为什么乐毅选择到赵国躺平 (还没写)
2.3 齐湣王与孟尝君:不想躺平的孟尝君
2.4 李陵如何成为霍去病:为什么说不是领导的亲信不要打硬仗
2.5 汉宣帝麒麟阁功臣榜营平侯赵充国的教学案例(本课参考答案)

(解释一下,范蠡是春秋时代人物,没有出现在记录战国及以后编年史的《资治通鉴》中。本来我只是想写乐毅,但是他引用了伍子胥的典故。我写完了伍子胥,又觉得范蠡有意思。所以还放在这个框架里。)
原文:
须臾,越兵至,三围吴。范蠡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袍而鼓之。
吴王书其矢而射种、蠡之军,辞曰:“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
大夫种、相国蠡急而攻。大夫种书矢射之曰:“上天苍苍,若存若亡。越君勾践下臣种敢言之:昔天以越赐吴,吴不肯受,是天所反。勾践敬天而功,既得返国,今上天报越之功,敬而受之,不敢忘也。且吴有大过六,以至于亡,王知之乎?有忠臣伍子胥忠谏而身死,大过一也;公孙圣直说而无功,大过二也;太宰嚭愚而佞,言轻而谗谀,妄语恣口,听而用之,大过三也;夫齐晋无返逆行,无僭侈之过,而吴伐二国,辱君臣,毁社稷,大过四也;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吴侵伐,大过五也;昔越亲戕吴之前王,罪莫大焉,而幸伐之,不从天命,而弃其仇,后为大患,大过六也。越王谨上刻青天,敢不如命?”
大天种谓越君曰:“中冬气定,天将杀戮,不行天杀,反受其殃。”越王敬拜曰:“诺。今图吴王将为何如?”大夫种曰:“君被五胜之衣,带步光之剑,仗屈卢之矛,瞋目大言以执之。”越王曰:“诺。”乃如大夫种辞吴王曰:“诚以今日闻命!”言有顷,吴王不自杀。越王复使谓曰:“何王之忍辱厚耻也?世无万岁之君,死生一也。今子尚有遗荣,何必使吾师众加刃于王?”吴王仍未肯自杀。勾践谓种蠡曰:“二子何不诛之?”种蠡曰:“臣,人臣之位,不敢加诛于人主。愿主急而命之。天诛当行,不可久留。”越王复瞋目怒曰:“死者,人之所恶,恶者,无罪于天,不负于人。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愧辱而欲求生,岂不鄙哉?”吴王乃太息,四顾而望,言曰:“诺。”乃引剑而伏之死。越王谓太宰嚭曰:“子为臣不忠无信,亡国灭君。”乃诛嚭并妻子。

——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翻译:很快越军就围困了吴王所在的姑胥台。范蠡在军中,左手拿鼓,右手拿鼓槌来指挥部队。吴王向越军中射了一支书箭,写道:我听说狡兔死了以后,猎犬就会被煮了吃,敌国如果灭国,谋臣就必须被除掉。现在吴国不行了,二位大夫不想想自己的下场么?
大夫种和范蠡带领越军急攻。大夫种也回了吴王一支书箭,写道:
“上天苍苍,生存还是死亡?越君勾践下臣种大胆向您进言:当年天意将越国赐给吴国,而吴国没有占领越国,所以天意已经改变了。勾践敬天有功,既然能够返回越国励精图治,上天就回报越君的功德将吴国赐给了越国,我们不敢忘记历史的教训。而且吴国有六项大错,所以导致灭国,大王您知道么?有忠臣伍子胥秉忠直言而身死,这是其一;公孙圣直言劝说而无功身死,这是其二;太宰伯嚭愚蠢,阿谀谄媚的话随意轻言,忽悠人不眨眼,您就偏偏信他,这是其三;另外齐国和晋国也没有什么过错,而吴国就出兵攻打这两个国家,使人家君臣受辱,宗庙断了祭祀,这是其四;而且吴国和越国,口音一样,风俗习惯和法律一样,遵循的天道和人情一样,吴国却侵略越国,这是其五。当初越君杀了吴国先王阖闾,大王您却放过了仇人,没有遵从天命,使越国有机会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这是其六啊。越王敬天恭谨,能不顺从天意么?”
大夫种对越王说:“隆冬季节是天定的杀戮之时,现在不行杀戮之事反而要遭天遣。越王对大夫种行礼道:“好的,那如今应该把吴王怎么办才好呢?”大夫种说,“您穿上高级礼服,佩步光剑,拿着屈卢矛,做出愤怒庄严的样子大声说他一顿。”越王说,好。于是越王按大夫种的办法做了,最后说,“就在今天你做个了断吧。”说了好一会了,吴王还是不肯自杀。越王又派使者和他说,“大王何必这样忍受屈辱厚颜无耻地活着?世上从来也没有能活一万年的君主,有生就有死。现在您要是自杀的话身后还有个好名声,何必让我们这些人的刀剑沾上大王您的血呢?”吴王还是不肯自杀。勾践于是和范蠡、大夫种说,“你们二位怎么不动手杀了他?”范蠡、大夫种说,“我俩都是人臣的身份,不敢杀身为主君的人。希望大王您赶紧动手。天意要夫差死,不可久留。”越王于是又怒视着夫差对他说:“人都不想死,不想死的人要无罪于天、不负于人。现在你犯了六个大错误,还不知道羞愧耻辱,还想这样活着,不觉得自己下贱吗?”夫差说,好吧。于是以剑自刎而死。越王对太宰伯嚭说,“你作为人臣,不忠无信,亡国灭君。”于是杀了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注:公孙圣的事情见于《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说是夫差做了一个梦,公孙圣为其解梦,“正言切谏,身死无功”,明知自己说实话就是个死,而且说了也没用,公孙圣还是和夫差说了,这个梦的意思是越人灭吴,“大王身死,魂魄惑也”,吴国灭亡,祖庙被毁,吴宫空虚。夫差听他说完这不详之言就把他当场杀了,死状凄惨。公孙圣这段过于玄幻,所以仅见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史记》没有提到这个人。)

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以为是韩信说出来的,原来竟然可能是夫差第一个提出来的,还是在死到临头的时候。这正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夫差如果早十年伍子胥刚死的时候就悔悟去找大夫种和范蠡两位说这个道理,也许还有些门路可想;如今越军的胜利和自己的困境已经明显到这个地步,兵锋所指,必须见血,这哪是种蠡二人能够决定的事情了?

让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对于越国君臣来说,到底要如何处置吴王,竟然成了一个问题。战国之后,不要说是杀别国国君了,就是杀自己国君的事又出了多少,但此时离三家分晋还有70年。事到眼前,勾践、大夫种、范蠡,似乎都觉得,亡国之君的血,最好不要沾在自己手上,一是名声不好听,事可以做,但是对外宣传还得要树立正面形象;二是说不上将来有没有来寻仇的后患。最好还是逼夫差自杀——是他自己无能不好意思再活下去,不是我们残暴。种蠡二人此时说“不敢加诛于人主”,更是暗示,我现在不敢杀夫差,将来也更不敢对你勾践有什么别的想法,我俩可是老实人。然而勾践也不傻,自己毕竟曾向夫差称臣,是靠夫差网开一面才活到现在,真这么论起来自己也不该动这个手。另外你俩还想给我装老实,要不是听了你俩的话,我勾践能灭吴么?心里都是明白人,表面上一边是礼贤下士的明主,一边是忠肝义胆的贤臣,戏还是要做足。

原文:
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翻译:勾践灭吴之后,领军北上渡过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州附近,不是江苏省徐州)与齐晋诸侯会盟,向周天子纳贡。周元王派使者赐勾践胙肉,封为越伯。勾践回到淮河以南后,把吴国侵占的楚国土地还给了楚国,将吴国所侵占的宋国土地还给了宋国,将泗水东边百里的土地还给了鲁国。那时,越并在江淮以东横行无阻,诸侯都来祝贺,勾践一时称霸王。
范蠡于是逃走了,到了齐国之后给大夫种捎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长颈鸟喙,事成之前可以共患难,事成之后可不愿共享胜利果实。你要不还是跑吧?”大夫种读了这封信后,就请病假不上朝了。有人进谗言说大夫种要叛乱,越王于是赐大夫种剑说,“您教了我七招来伐吴,我只用了其中三招就灭了吴国了。还有四招您还没有施展,要不您到先王那里试试那四招吧。”大夫种于是自杀。
(注:按照上一篇援引《越绝书》中的记载,大夫种献九策,其中第一策“尊天地事鬼神”有点玄幻,第八策“邦家富而备器”有点多余,可能司马迁觉着这两个是为了凑吉利数字九,就自己给他减了两策。说勾践用了三策就灭吴,和《吴越春秋》说法一致,是哪三策呢?我看是第四策献美女,第五策送工匠让他起宫室,第七策离间谏臣使其自杀。)

这段,《吴越春秋》的记载更细致,和司马迁的总结在细节上还有些对不上的地方,但大意相同。范蠡走了之后,收到他的告别信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越王勾践。

原文: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翻译:这天,越王收到范蠡的告别:“臣听说主君忧虑,做臣下的就要勤勉做事;主君受辱,做臣下的就应该去死,这道理是一样的。现在我为大王办事,当初不能在灾祸刚萌芽时消除它,后来灾祸发生时又不能挽救。虽然这样,我还是始终想辅佐大王称霸,所以才没顾上是应该死还是应该活着这个事。臣一直琢磨着正事,所以忍辱做使臣去见吴王。我范蠡之所以还没有死,实在是怕越国也发生太宰嚭进谗言逼死忠良伍子胥这样的事,所以不敢先死,姑且多活一段时间。但是耻辱和惭愧,使臣难以忍受。幸亏靠着祖宗保佑、大王威德,转败为胜,这就是可与商汤灭夏而成王业一样的功绩啊。功业已定,国耻已雪,臣在位时间也太长了,臣该走了。”越王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哭得衣服都湿了。说到:“越国的士大夫和人民都赞颂你啊,我把我自己和越国的名号都托付给你,现在你走了,我孤身一人往后可怎么办。现在你说要走,想要从我的世界里消失,这是上天要抛弃越国想让我死啊,以后没有可依靠的人了。我还有话说,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分封你土地共同治理越国,你走了,那么你的妻子儿女会被杀。”范蠡说:“臣听说君子要等待时机,计策不能出很多次,死的时候不被怀疑,内心也不能欺骗自己。臣既然消失了,妻子和儿女有什么过错要受刑呢?大王加油,我从此就消失。”于是乘了个小船出三江入五湖,人们不知道他去哪里了。

当时吴越之地的人们不知道他去哪了,不过后世的司马迁可是知道得很清楚。范蠡并未到三江五湖等越军兵锋可及之处去,而是带着大儿子和一些便于携带的宝贝,东入大海到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开始做生意。没过多长时间就发家致富了。齐国人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当国相。范蠡叹息说,我在家做生意就赚这么多钱,当官就能到国相,作为一个布衣,这也就是极限了。名声大了,久居位太不详。于是归还相印,把财产分给了平时常来往的朋友和贵族,带了一些贵重的宝贝,跑到了陶国。因为陶国在周朝世界版图的中心,南来北往的好做生意,自称陶朱公。没过多久又挣了超多钱,闻名天下。(直接翻译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部分内容。)
最近才渐渐明白,能把事办成,自己又能全身而退的高人,需要出神入化的演技。比如上一篇的子贡,和这一篇的范蠡。台上的演员,有现成的编剧和导演,写好台词让你来演;而台下的演员,还要身兼编剧,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写出剧本。心里是怎么想的,一般不能轻易示人,待人接物,最好都要按照自己的剧本走。剧本写好了,就像范蠡这样,在王侯将相代代相传的春秋时代,不仅能以布衣之身做一番事业挣到本钱,还能发挥自己所长富甲天下,活着是当世人杰,死了名垂千古。剧本写不好,就像伍子胥和吴王夫差这样,把自己写进了一个死局。大夫种和范蠡都是才能过人的国士,范蠡就能看出来勾践是什么人,大夫种却看不出来。可见了解人性,洞察世事,是写好自己剧本的第一要务。曹雪芹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莎士比亚所谓“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women merely players.” 这些二维的扁平文字,一瞬间像通了电,都有了鲜活的意义,
范蠡给越王勾践的告别,堪称职场剧本之范例。原来跟领导是应该这么说话的。明明是因为越王开始不听范蠡的话,用错了人,所以被吴王夫差打败,被迫卧薪尝胆;但是面对领导,失败必须是自己的错,锅要主动接过。明明是靠了范蠡的无双智计和大夫种的运筹帷幄,越王才逆袭成功,但是成绩都要说成是领导的。明明是领导盘算着要做那么杀了你范蠡,你就自己说要消失。总之就是领导听了什么能开心,你这剧本就怎么写。范蠡要是想当佞臣,这阿谀奉承之能真是毫不逊于伯嚭。当然,这是范蠡要走了,大家好聚好散,勾践到底是怎么想,都已经无所谓了。散伙时的吹捧,和天天都吹捧自然不是一个性质的。范蠡这封信,我认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再次保护大夫种,提醒勾践不要重蹈夫差的覆辙,让伍子胥的悲剧重演,这话说的如此谦虚,就好像他范蠡活着对勾践最大的意义就是支持和维护大夫种的工作。
再来看看勾践,这对手戏演得一点也不弱于范蠡,都是老戏骨,谁还不能演男一号了。领导要稳住下属,画饼也得像真的才行,勾践肯定是不会给人分土地,否则也犯不上说如果你不回来就杀了你留在越国的妻子儿女这后半句。戏演得再好,逻辑有硬伤也不行。勾践这君王心术就和后世公叔痤建议魏王如果不能用商鞅就杀了他一样。范蠡熟知越国地形和越军部署,军事才华又远在勾践之上,如果勾践不想再用他了,留着就总觉得是个定时炸弹;留在国内怕他谋反,留在其他诸侯国怕他带兵攻越。归根结底是领导知道自己能力不如人,又没有容人之量,心生忌惮非除之而后快。这就是“敌国如灭,谋臣必亡”的基本原理,和谋臣本身对权力有没有野心没有关系,而只与领导对权力的野心有关。
当有些下属功劳已经大到领导不想赏或赏不起,又或者是领导到了一个自己不再需要进取的阶段,团队里最好只剩下太宰伯嚭这号人,蠢一点,但是让领导舒服,也不用他能干什么事,他的无能不正好反衬出领导的英明么。难道看不出来,领导想躺平一些享受人生了?不要说吴王夫差这种亡国昏君,就算是刘邦吕彘这对开国帝后也是一样。既然人性如此,就不必再做兔死狐悲的悲凉之叹,而应早做筹谋,就像范蠡这样,在干工作的时候把自己的下一步路铺出来。越国曾随吴王出征齐国,吴国灭后又占领了琅琊并定都于此。范蠡是越国执掌军务的卿大夫,早把海上撤退路线规划好了。撤退后的第一个化名,特别的有趣,叫“鸱夷子皮“,如果你读过上一篇也许会有印象——伍子胥的尸体是被夫差装在鸱夷皮里扔进长江的。范蠡这是自比为越国的伍子胥——或者子胥的死,也给了他很大的震动和启发:没有子胥就没有当时的吴国,可子胥还是死于国君之手。可见为君者,似乎都会走进相同的心理模式。那不如就让越国的范蠡按勾践的心意从此死去,而齐国的鸱夷子皮代替沉江的子胥重生,来过全新的生活。也许这也是他弃齐国相印而去的真正原因,当世诸侯都是一丘之貉,我范蠡是活不下去了要来给您卖命吗?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写过一首《柳溪对雪》:

春风不胜雪,散漫渡龙沙。密映缘溪柳,争飞乱眼花。
鸱夷赊美酒,油壁击轻车。塞下芳菲晚,柳将当物华。

鸱夷这种装酒的器具,难道真从春秋用到了北宋,用了一千五百多年?司马光是真用这个去买酒了,还是用典故发牢骚,暗喻自己被王安石等变法派挤兑出朝廷,就如同子胥的忠谏反而导致与君王疏远呢?
可笑可叹,无论是吴越争霸,还是宋辽金之战,不管一时之间是谁嬴,最后都是被遥远陌生之地新崛起的力量给一锅端了。子胥的功业亡于种蠡的智计,种蠡二人同心戮力陪勾践卧薪尝胆,最后又被勾践割韭菜——吴灭于越,但吴越两国人民本是“同音共律”的兄弟之国,几个世代之后越灭于秦,置会稽郡。金朝灭亡北宋,可末代的金章宗又学了一手宋徽宗的瘦金体,金辽贵族倾慕宋文化礼乐都到了灵魂深处了,汉化一但完成,可不就都是我中国人了?最后蒙元灭金时,金国的末代帝妃皇族的命运与金人蹂躏北宋皇族时无异。这正是,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同样的,灭宋辽金者非元也,宋辽金也。

宋徽宗的瘦金体手书,我真想给他一支钢笔.

金章宗的瘦金体,据说恭字没有一点是为了避他爹完颜允恭的名讳。所以说历史是循环的,金章宗以为到他这皇帝搞艺术就能不亡国了,结果还是亡了。而且结局惨烈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绝大部分人一生所奔波劳碌的所有功业,死后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千年,早晚都被逆转或者抹平了。雄伟壮阔如秦始皇,决然想不到自己开创的万世基业,是被一个小小的亭长带着几个县级官吏和贫下中农就给收割了。当然汉宣帝肯定也想不到,自己为了使后宫太平而选的无才无貌无宠的王皇后,间接导致了后世的王莽篡汉并给大汉永远种下了外戚专权的传统和病根。可见每一个个人的成绩和功业,或者说每一个个人的执着和追求,开启历史的上帝视角来看,都可能是徒劳而可怜的。这可真如《乐毅报燕王书》(见上篇)所说的: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但有一样却是真实不虚的,或者说这一样确实是可以经得起世事沉浮变迁的,那就是人的精神。看《觉醒年代》里面辜鸿铭讲“中国人的精神”这个题目,说:

“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所过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

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开始读我国这些历史古籍之后。为什么司马迁要写《史记》,为什么范晔要写《吴越春秋》,为什么孟元老要写《东京梦华录》,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资治通鉴》,以及为什么曹雪芹全家到了只能喝粥度日的地步,他还要写《石头记》?因为这些文字当中寄托着他们各自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人的心灵生活,这是一种使他们可以超越自身的时空和物质的局限而获得精神的最终自由的一种最为真诚的生活。
在记录历史人物和讲述岁月更迭的字里行间,他们不仅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传承了下来,也把他们自己的灵魂浇铸于其中。正是这些涓滴记忆汇成波澜壮阔的华夏族历史长河,形成了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和民族性格。从“述而不作”的孔子开始,书写历史、编汇历史和解释历史,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解读历史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好恶,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历史人物身上倾注自己的情感。人们并不一定喜欢在现实的游戏规则里功成名就富甲天下的人,而往往喜欢的是像伍子胥这样的至诚之人。司马迁为伍子胥单独立传,但范蠡的故事是收录在《越王勾践世家》当中;用现代的数据处理技术去呈现范晔的《吴越春秋》得到的是这样一张图:

《吴越春秋》的文字云

——子胥可能就是属于鲁迅所说的“拼命硬干的人”吧:“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越绝书》写道:“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
读完这段话,你会觉得范蠡说得对,子胥真是傻;可你再读一遍,就会感到这个作者对子胥是爱之深,所以借范蠡的口吻来责备他,而他自己却不忍出语责备;读完后,给读者留下印象更深刻的不是子胥的不智,而是子胥的忠直。但对于范蠡,这个作者只是敬而远之地表示,范总大牛,说得有道理,伍子胥就是个大傻子。

本篇走得有些远,应该回到职场和管理这个维度上。那么伍子胥和范蠡,一个真的“鸱夷子”一个假的“鸱夷子皮”,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作为谋臣和下属的角度:
1. Know Your Boss (KYB) : 了解各位领导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做人格局、立身之本、最在乎的是什么、亲近信任的是些什么人。了解领导在有些情况下比了解客户和提升工作能力都更加重要。Manage up 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很深的艺术理论修养,还要求我们具备高超的表演艺术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才能读懂别人的表演艺术,透过层层现象看到本质,读懂别人伪装下面的真实动机和心理模式。是不是使用,那就是行藏在我用舍由时,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2. 对于要不要直谏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了解了后果之后还选择正心诚意直谏的人,我没法建议他/她学那些一味逢迎谄媚的人;只能说做好撤退方案,不要使自己身处绝境。不过不了解后果、丝毫不做准备就直谏的人,那是应该多读点失败案例增广一下智慧程度的。
3. 无论领导英明与否,鸟尽弓藏都是客观规律。站在君主的角度,勾践并没有错。70年后就三家分晋了,安知范蠡和大夫种的后代就不能分越呢?……所以,不要舍不得自己已经做出来的业务,不要等领导动手的时候再找退路。飞龙在天的时候不退,下一步就变成亢龙有悔。再换另一个角度说,退路没找到,项目就可以不要做完。
始终处于创业状态,做无可替代的事业,才是立于职场不败之地的根本。除非您是陈平,拥有在高位躺平所需的一切深沉心机。
历代杰出将领及其家族,死在自己君主手里的远远多于战死沙场的,能像范蠡这样功成身退自由行走且富甲天下的几千年来似乎唯此一人而已。然而有多少人能够在嗅到危险的气味时就放弃所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建议背诵:
1.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
2.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4. 作为领导者的角度,只有这一句,也建议背诵:

盛衰之道,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越绝书-记地传第十》

能在大机构里搞politics的中层管理人员很多,这一层有很多人主要依靠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来生存,配不上领导者这个词。业务让下面人去做,自己负责画大饼和向上管理。如今这种类型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各个行业当中都面临被清退的境遇。真正的领导者全靠自悟和自律——因为TA必然比团队里的所有人都更殚精竭虑、以身作则而且要承受更大压力。领导力能靠学习获得么?我认为主要靠自学;不知道怎么自学的人也教不会。
所以此处,只有上面这十六个字送给各位领导。

附言:
对于吴越争霸的历史,史籍有不同的记载。有的时候同一本书里收录的不同文章的记载也不一样。我选择一些附录在下面,当是举个例子,就不翻译了。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谁也无法证明。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人心的迷宫,是集体创作的平行宇宙;只对于不去深读历史的人,她是一个穿戴整齐的小姑娘。

《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
守一年,吴师累败。遂栖吴王于姑胥之山。吴使王孙骆肉袒膝行而前,请成于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结成以归。今君王举兵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犹以今日之姑胥,曩日之会稽也。若徼天之中,得赦其大辟,则吴愿长为臣妾。”勾践不忍其言,将许之成。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可逆命乎?且君王早朝晏罢,切齿铭骨,谋之二十馀年,岂不缘一朝之事耶?今日得而弃之,其计可乎?天与不取,还受其咎。君何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不忍对其使者。”范蠡遂鸣鼓而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急去,不时得罪。”吴使涕泣而去。勾践怜之,使令入谓吴王曰:“吾置君于甬东,给君夫妇三百馀家,以没王世,可乎?”吴王辞曰:“天降祸于吴国,不在前后,正孤之身,失灭宗庙社稷者。吴之土地、民臣,越既有之,孤老矣,不能臣王。”遂伏剑自杀。
(这里说勾践不忍心杀夫差,是范蠡执意要杀,勾践想给夫差封三百户,夫差很有骨气的自杀了。呵呵。)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
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
(剧情与上一段雷同。)

《国语-吴语》
越师遂入吴国,围王台。
吴王惧,使人行成。曰:“昔不谷先委制于越君,君告孤请成,男女服从。孤无奈越之先君何,畏天之不祥,不敢绝祀,许君成,以至于今。今孤不道,得罪于君王,君王以亲辱于弊邑。孤敢请成,男女服为臣御。”越王曰:“昔天以越赐吴,而吴不受,今天以吴赐越,孤敢不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乃不许成。因使人告于吴王曰:“天以吴赐越,孤不敢不受。以民生之不长,王其无死,民生于地上,寓也;其与几何?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夫妇三百,唯王所安,以没王年。”夫差辞曰:“天既降祸于吴国,不在前后,当孤之身,实失宗庙社稷,凡吴土地人民,越既有之矣,孤何以视于天下!”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君何面目以见员也!”遂自杀。

(剧情与上一段雷同。)

《国语 – 越语下》: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谷,不谷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以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这段还是说勾践不忍心杀夫差,是范蠡杀的。)

雪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资治通鉴》:陶朱公的精神遗产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