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为什么乐毅选择到赵国躺平

第二篇笔记小标题回顾:

读《资治通鉴》领导又要用你又不喜欢你

2.1甘茂奔齐:为什么秦国左丞相甘茂选择到齐国躺平

2.2.1 伍子胥与吴王夫差:为什么对吴国有大功的伍子胥被夫差沉江赐死

2.2.2 范蠡与越王勾践:职场中演员的自我修养 (上篇)

2.2.乐毅与燕惠王:为什么乐毅选择到赵国躺平 (本篇)

2.3齐湣王与孟尝君:不想躺平的孟尝君

2.4 李陵如何成为霍去病:为什么说不是领导的亲信不要打硬仗

2.5 汉宣帝麒麟阁功臣榜营平侯赵充国的教学案例(本课参考答案)

周纪四,前279年

原文: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以镇新民。”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先王举国以礼贤者,非贪土地以遗子孙也。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故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雠;其有成功者,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翻译:乐毅围困这两个城池(指即墨和莒城,莒读作举),过了一年多还没有攻克,于是下令不再围困,退至城外九里处修筑营垒驻扎下来,下令说:“城中逃跑出来的齐国人,不要抓他们,如果有病饿困难的人还要赈济他们,以此来镇服新归降的人民。”又过了三年还没有攻克。有人给燕昭王进谗言说:“乐毅这个人智谋过人,他领兵攻打齐国,一鼓作气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现在攻不下来的就两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攻下,而是他想仗着燕军的兵锋威服齐国人,自己想当齐王。现在齐国人大多数都已经降服了,乐毅之所以还没有举事,是因为他妻子儿女还在燕国。不过齐国美女也很多,终有一天他会忘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希望大王早做打算啊!”于是燕昭王大摆筵席,把说这番话的人叫出来一顿责备说:“先王倾全国之力来尊奉贤才,不是因为贪图扩大领土来传给子孙。他的继承人不幸德薄,承担不了大任,导致国人不能顺从。齐国无道,趁我国有内乱的时候害死了先王。寡人继位之后,悲痛愤恨入骨,所以广招天下能人贤士,以求报仇;又能够成大功的人,寡人愿意和他共享燕国。现在乐君为寡人攻破齐国,夷平齐王宗庙,为寡人报仇,齐国本来就是乐君应该拥有的,并非是燕国人能够得到的。如果乐君能拥有齐国,与燕国并列为诸侯,从此结下深厚友谊,共同对抗其他诸侯,那就是燕国之福,也是寡人的心愿啊。你怎么敢和我说这个!“于是将这个人斩了。燕昭王还赐给乐毅妻子王后的服饰,赐给乐毅儿子公子的服饰;将君王才能配享的车马以及百余乘仪仗车架赐给乐毅,让燕国宰相亲自送到齐国,封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推辞,写书信推辞,以死发誓自己没有称王之心。从此齐国人佩服他的高义,诸侯敬畏他的诚信,再也没有敢算计乐毅的了。

还记得本篇第一个故事写甘茂奔齐躺平的那段么?在那个故事的结尾我们总结了四条启示,其中第二条在这又重演了一遍:在前面冲锋陷阵时背后有人说闲话挖墙脚放冷箭等着摘桃子乃是常态。在那段当中我们也提到甘茂给秦武王讲过一个故事,说魏文侯的大将乐羊得胜归来,魏文侯搬出一箱说乐羊坏话的竹简给他看;那位魏国名将乐羊,就是乐毅的先祖。历史的韵脚,它在同一个家族不同世代人的运数里反反复复地被书写出来,如有命定的符咒,惊心动魄。

燕昭王是真心想扶乐毅做齐王,和他共结齐燕欢好抵抗其余诸侯的么?当然不是了。燕昭王是什么人,是曾经经历过燕国子之之乱,成功利用齐国、借助燕国贵族势力夺回王位,从血海里杀出来的乱世枭雄;如果换个诸侯王,有这种对功臣非常有良心想法的也许有可能,但燕昭王是决然不会有这种善心的。

背景资料补充:燕国子之之乱

燕昭王他爸还活着的时候,把燕国大权交给了他信任的大臣子之,让子之代行王事,自己躺平呈退休状,表示全权信任礼敬贤臣。这样过了三年,燕国大乱。太子平和燕国将军市被合谋起兵,准备攻打子之。这时齐国是齐湣王在位,齐国君臣见状就合计着趁燕国内乱出兵攻占燕国捞点好处,于是给太子平捎信就表示了那么个意思(“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这些贵族王侯,就是有一种能把不要脸的话说得特别漂亮堂皇的修养,也是我辈望尘莫及的,这一看就是从小要浸淫在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化熏陶当中才能练出来的高水平,真是让人赞叹不已)。太子平于是召集支持者聚众起兵,过程中齐王派兵伐燕,结局是燕王哙死了,子之死了,将军市被也死了,两年之后,燕国人立公子平为王,这就是燕昭王本人。

上述这段历史,《史记》的记载中充满疑点。燕王哙何以将国家禅让给子之,他俩有什么超越一般君臣的感情?公子平起兵之前,燕国是怎么就“大乱”了呢?在司马迁的描述中,将军市被先是率军攻打子之,后来又倒戈攻打公子平,最后战死,死后齐军破燕时,燕军“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导致齐军大胜,这是怎么一回事?齐国既然“大胜”,何以燕国人又能立公子平为王?

这些都无从考证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燕昭王是最大的赢家。天亮以后,所有能够威胁燕昭王王位的人都死了,所以您说谁是狼人呢?而且当时齐湣王给燕昭王既然递话了,那燕昭王难道没让捎信的人带个回话过去?在野的燕昭王和齐湣王有了共同的敌人子之,结成了铁的利益同盟,燕昭王借齐国人之手杀了他爸燕王哙和他爸的真爱子之(这句是我的猜测)。

燕昭王在宴会上竟然说出“(先王)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这样的自贬之语,表面上他好像是在自谦,说自己“德薄”,而实际上他这是说谁呢?说的子之。接着又说“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所以他要举哀兵为父报仇了。简简单单两句话,将一场血海厮杀转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于无声处听惊雷,燕昭王已经完成了对历史的盖棺论定。举兵伐齐乃是国策,而且师出有名,是为报杀父之仇。这场筵席绝不仅仅是为了乐毅而办的,更是为了燕昭王自己,乐毅的军功就是燕昭王继承王位合法性最有利的证据。

乐毅被燕昭王封为齐王,就如同百年之后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的原理是一样的。大将领兵在外开疆拓土,军队在人家手里,地盘是人家自己打下来的,你不封他做齐王,万一他真反了,怎么办呢?还不如主动封人家当个齐王,人家还会心存感激,先稳住,等日后再处理。当然乐毅和韩信不同,乐毅没要求封自己为齐王,而韩信自己请封,含有威胁领导的意味了;此时被称为齐国的这片土地上的社会结构土也和刘邦那时不同。此时的燕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占领消化齐国七十余城,这七十余城只是归降,表面上服指挥。乐毅以感化招降为主,武力征服为辅;所以还未投降的即墨和莒城,他也想以怀柔之道收服人心,不想赶尽杀绝引起齐国人民的仇恨。这就和后来的白起攻占六国的策略截然不同;白起出手就是消灭敌国有生力量,长平坑杀几十万,郢都灌水又淹死几十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的贵族,贵族的私兵部曲和财产庄园大致都得以保留;燕王封他做齐王,是拿自己消化不了的土地做人情,把乐毅放到火上烤;他要是敢接这个王位,使齐国变成了燕国的藩属,假以时日齐国贵族就能让乐毅死无葬身之地,燕昭王都不用自己动手——就像燕昭王能灭了子之一样,齐国贵族也能灭了乐毅这个毫无根基的外来游士;届时燕昭王再带兵伐齐,也能坐收渔翁之利。反之如果乐毅成熟智慧地拒绝齐王这个空头衔,君臣双方都能成就一段佳话,而且乐毅再要是想要求封王,或者产生不臣之心,那在道义上就先输了,遭天下唾骂,人人得而诛之。

这就是大政治家的身法和手笔。

再看那位再燕昭王面前进谗言的、在史书上名字也没留下一个就给砍了头祭旗的人——如果他进这番谗言时在场没有第三个人,那也许还不是必须死。在场只要有第三个人,燕昭王就需要防备身边有乐毅的眼线,防止乐毅因为害怕而先反了。而且很显然他是对燕昭王霸业无用的人,燕昭王也一眼看穿了。这样的庸才又想讨好君王的一抓一大把,砍了一个不心疼。乐毅这样的大将想得到可是不容易,此时敌国未灭,谋臣还不能杀,不仅不能杀,还得宠着。这位想当燕昭王心腹的人,一是私人关系和燕昭王不够铁,二是自己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三是误判了燕昭王的格局,燕昭王收了七十余城还不收兵,放乐毅在外慢慢收复剩余的两个城,使齐国再无立足之地,说明他可能真想灭齐国,不是想占几个城池就完事了。

原文:

顷之,昭王薨,惠王立。尝不快于乐毅。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王不善代之,遂奔赵。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

翻译:

没过多久,燕昭王薨,燕惠王即位。燕惠王曾经对乐毅不满。田单(在即墨领兵抗燕,所以即墨打不下来)听说了,就使了反间计(探明了燕国安插在身边的密探,装作不知,故意透消息给他,利用敌人的密探使敌人中计,这是叫反间,所以说“纵反间于燕”。),明言道:“齐王已经死了,没被燕军攻下来的城池就剩俩了。乐毅和新燕王不和,他怕被杀所以不敢回去,以伐齐为名,实际上想倚仗军威自立为齐王。齐人现在还没有都归附,所以拖着攻即墨城的事等待时机呢。齐国人最害怕的就是换别的将领,一换将,即墨就要城破了。”燕惠王本来就疑心,等到从自己的密探处得到了这条反间计的消息,就派将领骑劫取代乐毅,召乐毅回国。乐毅知道燕惠王有杀意,于是跑到了赵国。燕国将士从此愤恨有怨气,开始离心离德。

根据胡三省的注,“骑”不是姓,而是官名,派去接替乐毅的这个人单名一个劫字。这说明骑劫很可能是给燕惠王驾车的,不过那个时代驾车是贵族的专业,并不像卫青是骑奴那种卑贱的身份。孔子开的辅导班教六门课,诗书礼乐射御,其中第六门就是教驾车,驾车是贵族进行社交或者打仗必备的技能。

燕惠王这么容易就中了反间计,一是因为使计的田单高明,这个信息里有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真的那一半,燕惠王心知肚明,假的那一半他自然就信了;二是因为燕惠王是坐享其成的二代,没上过战场,不懂战争,不像他爸是自己杀出来的,还真能以为谁去了都能把即墨城打下来,可能就派了平时给自己驾车水平比较高,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人去了——结果呢?

原文:

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焉。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

……

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之,以警动于燕、齐。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卒于赵,号曰望诸君。

翻译:

齐国人杀了骑劫,逃亡的燕军皆遭追杀,齐军所经过的城市都背叛了燕国而归降齐国。田单率领的齐军兵力日益增强,乘胜追击,燕军日益败亡,跑到了黄河上,而齐国的七十多个城池全部收复了。于是在莒城迎回了齐襄王到了都城临淄,田单获封为安平君。

赵王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甚为尊宠,以震慑燕齐两国。燕惠王于是派使臣去责备乐毅,并道歉说:“将军您听信了传言,因为与寡人不和,就抛弃燕国归附了赵国。将军为自身考虑当然是可以的了,但您何以报答先王对您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回信说:“当年伍子胥的主张,吴王阖闾采纳了,于是吴国能扩大疆土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就不是这样,将伍子胥赐死用鸱夷皮装了沉江。吴王不懂得子胥的主张可以成大功,所以沉子胥而不后悔;子胥不能早醒悟两代主君的气量不同,所以到沉江的那天还不更改主张。说到能立下功劳并全身而退,以此来昭示先王的事迹,是我所认为的上策。遭到毁谤侮辱,使先王的英明受累,那是臣非常害怕的。因为将要遭受难以预计的罪责,而邀新宠谋利,这样不符合道义的事情我也不敢做。臣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也不出恶语,忠臣离开国家的时候,也不去辩白洗雪自己的名声。臣虽然没有出息,也曾多次聆听君子的教诲。希望君王您能明白!”于是燕王仍然封乐毅的儿子为昌国君,而乐毅的往来活动也与燕国朝廷有沟通联系,最终在赵国去世,封号为望诸君。

为什么燕昭王能用乐毅而他儿子燕惠王就不能?

燕昭王有心求贤,乐毅是作为魏国使臣出使燕国的时候被燕昭王发掘并挖到燕过来的,而且给了很senior的title ——亚卿。所以燕昭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但是燕惠王时乐毅已经成了功高盖主的态势,要么让他退下来,换上自己的人;要么燕惠王也要对乐毅继续施恩,才能继续再用。前朝重臣,还在外带兵,怎么让他退就很有讲究。这个人是不打算再用了,还是除掉之前还要让他再发挥点余热?除掉他是请他回来养着,还是杀了,怎么杀才能既达到目的,又不使自己遭人唾骂留下恶名?——新君上任,这些问题不深思熟虑,就容易交学费。这燕惠王刚继位就交了一笔天价学费,是七十多个城池。

为什么燕惠王用的人才就接不住乐毅的棒?

领导可以不做业务,但是不能没做过业务,不能不懂业务怎么做。当年燕昭王还是公子平的时候,经历过了父亲和亲信的背叛,经历过了腥风血雨的厮杀,最后能继位——这说明什么,说明燕昭王懂了战争,懂了间谍和情报,懂了人心向背,所以能看出来,谁能办大事。燕王是二代,养在深宫,不懂创业艰难;就不懂何以只有乐毅能够降服齐国,也自然看不出来谁是将才谁不是。乐毅和田单相持数年,田单不能击退乐毅,乐毅也不能攻下田单,说明两个老将智慧和才能相当。年轻的燕惠王,刚派出自己的心腹,就一败涂地。

领导道歉时,用什么姿势才能收服人心?

我们再来看一下燕惠王交了学费之后的行动是什么,是派使臣去和乐毅说了这么一番话: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我爸可对你有大恩,你有今天,不都是因为我爸看得起你?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其实我也没忘了你的功劳,不是我的错,是有人误导我了。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我让骑劫去代替你的位置,也是一番好意。想让你回家休息休息,商量大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怎么听了谣言,还怪上我了,竟然抛弃燕国跑赵国去了,这可是你不好。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将军为自己打算是可以,可你对得起我爹对你的恩情吗?

没有一句是承认自己错误的,不是说自己“左右”的责任,就是说是乐毅的责任,反正就是不承认是自己的责任。权力,成功,会让人丧失同理心,这是所有领导们都应该警惕的。燕惠王能说出这么一番小学生水平的话,也是领导力有限使然。他没有能力体会,站在乐毅的立场上,听了这番话心里是什么感受。不仅不让人感恩,反而让人更加心寒。

什么是向下属承认错误的正确姿势?请看开国领导的示范教学:刘邦想打匈奴冒顿单于,派了十多拨使者,回来都说可以打没啥问题,就只有一个叫刘敬的回来说,两国要开战之前都要炫耀武力,这回我见匈奴那边都是老弱病残,恐怕有诈,不能打。刘邦怒了,把刘敬关押起来还骂了一顿。后来发生了著名的白登之围,要不是陈平出秘计让阏氏吹了枕边风,刘邦可能就死在冒顿手里了。回来之后刘邦就和刘敬说,我没听您的话,困在白登,之前那十来拨人我都给杀了。而且立即给刘敬封了两千户,封关内侯(秦汉时二十级军功爵的第十九级),号建信侯。这之后,再有要打匈奴的事,刘邦就经常问刘敬的意见。(《资治通鉴-汉纪四》,前199年)

——简单直接,全是干货。第一步,进行正确真实的归因,是自己的问题就说是自己的问题,点到那个意思就行了,也不用多说。第二步,赏功罚过,既然人家刘敬事前就有料事之明,就给涨工资,升职、重用;有的人水平不行误导了领导,立刻应该降职冷处理。真正要干事业的人,不怕被人误解一时。问题是道理得说清楚,是真的不能说成假的,是白的不能说成黑的。整个组织要进步,要创业,需要以功绩能力来决定奖惩升降。

说起来真是很简单,做起来对有些领导来说却是那么痛苦,那么难。直到更痛苦的失败突然降临,才知道后悔。

复习上篇建议背诵内容:“盛衰之道,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燕惠王的愚蠢,不仅使燕国丧失了大国崛起的历史机遇,也间接使战国历史走向了无法逆转的由秦国统一天下的结局。在燕国大举攻齐之前,山东五国和齐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血海深仇;而东边大国齐国与西边大国秦国正好形成了一种战略平衡,谁出手打中间的国家企图做大,另一边都可以出兵援救使这种平衡不致被打破。直到燕昭王和乐毅发起的灭齐大战,赵、韩、魏、秦四国都来参与,使齐国遭此大难,国君出逃,几乎灭国,从此齐国和赵魏韩都成了敌国;秦国揍谁,齐国都乐得在旁边幸灾乐祸(再加上秦国刻意笼络麻痹齐国)。等秦国把其他国家都收拾了,齐国才发现自己也乐到头了。假如燕昭王能多活十年,乐毅灭齐功成,燕国成为东方第一大国,那么最后是不是秦国统一天下,或许还有变数。

乐毅奔赵之后二十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中计用赵括换下廉颇,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使山东五国再无屏障。又过了四十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统一天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附录

最后,将《乐毅报燕惠王书》一文中,乐毅回复燕惠王的全文附录在此。感谢我国历朝历代史学工作者保存此千古文章,读之令人感佩动容。大家都是靠才华吃饭的人,有士的志向,有人的自由和尊严。千年已降,皆同此心。我想伍子胥如果能读到身后两百年的这篇回信,也会落泪吧。

(就不翻译了,原汁原味的才香。)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返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于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雪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资治通鉴》:为什么乐毅选择到赵国躺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