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 - 从杨绛说起

编者按:

一个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也许成百上千,但是至交好友如果能达到两位数,已属幸运。我想林榕算是我的一个至交好友。我对她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2008年我拿到某行returning offer之后有一天林榕在宿舍楼下看到我走过来,欢笑着说我真的高兴看到你拿到offer真的,我们sales&trading这个时候能拿到offer真的很好。当时我觉得这个姑娘好真诚,说话声音好甜好欢快,额头还飘着萌萌的齐刘海。后来我们互相帮忙去朱青生和阎步克的课堂上占座,直到毕业。再后来的若干年里她居然成了我同事。我那时不曾想到我俩的缘分如此绵长。时至今日,我发现我俩的人生进境有些同步,然而这也正是我俩的幸运,在差不多的道路上拥有彼此可以互相关怀和鼓励。

所以在林榕的这篇文章之外里我忍不住想顺着她的思路写一些我要说的话,形成一篇附文,写在了在她的文章下面。

前一阵子,友人推荐了杨绛先生的《洗澡》。于是接着一口气补习完了她为数不多的几本文集。(《洗澡》《洗澡之后》《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走到人生边上》)

她与钱钟书的故事早有耳闻,然而当读到两位在干校改造时候的情景,还是不免感叹,他俩这浪漫应该还要胜过韩剧一筹吧 ——

年近六十了,她还是会拄着拐杖、淌过洪水激流出其不意去找他,只因一时想他兴起;他会绕道经过她的菜园,只为远远的多看她一眼喊她一声。每天午后,她等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跑来相会,时时递给她见不着时为她写下的三言两语;风和日丽时,两人就在岸边坐下,一起享受清风沐浴阳光。画面太美,用杨绛自己的话,就是“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这段时间再经历了些感情工作生活变动,又读了那本《少有人走的路》(顺便推荐一下书中关于爱和信仰的两章),某一刻忽有近乎顿悟之感,再回过头来看他俩的故事,不免感慨,这两人正是诠释真爱的典范。而虽然这里说的是爱情,亲人之爱、朋友之爱…也大抵如此。

杨绛在翻译界颇有成就,然而第一次翻译,想的仅是要应对好钱钟书的老师对他未婚妻的”考试”;在抗战时期, 条件艰难而能好好生活、”不觉委屈”,也是”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她在这段关系中无疑是幸福的,而这当中的原因,并不单是钱钟书的爱,还更是她自己所说的,“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我曾多少认同市面流行的“找一个他爱你比你爱他多的人”之类的观点,如今终于懂了,即使是从自私的角度讲,这个理论也不成立。所谓在爱中“付出比得到更幸福”真真有一定的道理。

仔细想想,消费服务业发展至今时今日,加上无论男女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事实上,他送你衣服鞋包,她为你洗衣做饭,对你的生活究竟能有多大的改善?

而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会常常反省并改进自己一言一行,因为你希望另一个人因为你这言行而快乐;你也会开始关心他/她所关心的,原本有限的心灵和认知,随之慢慢充盈,又发现了另一个人所感知的世界。于是你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你的自我界限得到拓展,你在爱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提升和自我的完善。这付出的同时,你获得了智慧以及真正重要的,幸福的能力。

所以,某种意义上,每一段关系都是人生的一个经历,每一段关系都将带来成长。”Dead men are heavier than broken hearts”即便是伤痛过、心碎过,至少,你曾经认真的爱过活过。

更进一步的,这种真正的爱, 要求双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当一个人的安全感来源不是自己,在一段关系中,必然产生依赖,随依赖而至的,将或是控制或是束缚;同时,你会对另一个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而由于没有谁会完全按照你的想法行事,期待难免会落空,落空就会伴着抱怨和痛苦。失去自己,无法对自己负责,也就无法去真正的爱人并在这爱中成长。

我想,对双方来说,一段好的感情应该是:没有你,我也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独自享受人生的旅行;但是有了你,我走得更开心。我可以与你分享这一路的喜怒哀乐,我可以与你共渡这途中的风霜雨雪,不止是我的,透过你的眼,我会看到这大千世界上更多、更美的风景。

这种爱,还需要是双向的。

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譬如学习新的技艺、又或者开始锻炼身体,三天五天,三月五月可以,然而假设三年五年,完全看不到任何的进步和成效,你我多是凡人,难免会灰心乃至放弃;同时,你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哪里做的好与不好,也就无从得知如何改善提高。爱亦同理,对于对方的努力,要有反馈,有感激。

这种爱,也应该是一种行动,一种能力,本质上就很难有太多的对象。

爱一个人,需要付出诸多的心力。譬如钱钟书想写长篇小说,杨绛为支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就辞掉女佣,做“灶下婢”,”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被烫起了泡”,依旧觉得“我很自豪”。钱钟书怕她大家闺秀第一次挎菜篮子难为情,就特地陪她去菜场;怕她太劳累,就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

我以为,人一生总会遇到许许多多可爱的人,人身上的动物性天然使我们可能喜欢上不止一个人 —–这一点上男人尤是,所以没什么好抱怨生气的 。

但喜欢与爱不同,爱一个人,需要去理解、关心、行动,而一个人的心力终究是有限的,加上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位懂你、爱你而让你愿意像爱自己那样爱他/她的人,本就不易,不是道德或社会规则约束,而是从现实上讲,能有一位爱的对象已十分难得 – 退一步说,倘若有人能同时遇到许多对的人,同时能够爱这许多人,不但无可厚非,我们反而要为其欢欣鼓舞了。

我也相信,爱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每个人心中总有那么一片地方,任是谁也到达不了。

内心强大的人能够忍受孤独,但我相信,没有人享受孤独甚于爱,至多仅是不以为意,又或者只是从未体验过真正的理解。知音少,在没有遇见你之前我独自抚琴,也算自得,直到一天有人懂了我心中的高山流水,我才知道,原来这曲中、这世间还可以有这样的喜悦。

当然,在我看来,伯牙子期并不是知音的典范,杨绛钱钟书才是。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个人写作、翻译,坚持每日锻炼养生,为他整理手稿笔记 – 她在他身后,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他的爱,而他留下的文字和爱也延续着滋养她的生活 – 对于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来说,另一个人的逝去并不代表世界的逝去。就像杨绛在一百岁时,依旧觉得,“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有些道理,其实也听过,只是当时惘然并没能进到心里去。这也强求不来,可能我们终究总是要靠自己的思索和经历,加上某一刻的契机或者所谓的“恩典”,才能真正懂得。所以,感谢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文字,我突然觉得对于爱这个问题从未像今天一样的清晰,我重拾信心并获得了勇气,由此而体会到自在的喜悦。

我想,一辈子很短,短到没有时间让人在面对爱的时候,自我封闭,或怯弱或踌躇或矜持,错过本来可能得到的幸福;一辈子又很长,长到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寂寞或社会的压力而去随便匆忙承诺自己的一生。只要用心去找寻和努力,只要一直不放弃,总会遇到那么个人,与我们一起,彼此相爱。

主编读林榕的《爱是什么》

“找一个他爱你比你爱他多的人”,我也曾这样被教育过,我也试过。

只是现在明白,如果不真的很爱一个人,恐怕很难从心里为他付出,更难让他感觉到相爱的幸福。大概没有人能长久地爱一个得不到足够回应的人,只不过有的人坚持的时间长,有的人坚持的时间短。朋友之间的情谊也是如此。回想起来,多年来散落在天涯海角的朋友们,他们对我的关怀和坦诚之心就如我对他们的一样;有许多人,我当时曾经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可是后来明白对方待我之心并非如我待人之心,渐渐地他们就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没有为对方付出过的友谊或爱情,恐怕最终都将变成他人生命中的浮云。所以 “ 即使从自私的角度,这个理论也不成立”。如果从不自私的角度,这样做是否近乎残忍?

“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会常常反省并改进自己一言一行,因为你希望另一个人因为你这言行而快乐;你也会开始关心他/她所关心的,原本有限的心灵和认知,随之慢慢充盈,又发现了另一个人所感知的世界。于是你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你的自我界限得到拓展,你在爱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提升和自我的完善。这付出的同时,你获得了智慧以及真正重要的,幸福的能力。 ”

这样的爱可能不一定是爱情,也可以是真诚的友爱。这样的爱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与对方有没有爱过你,有多爱你无关。所以爱人者可无忧无惧,因为无可所失。如果爱你的朋友或心上人的目的是让他/她回报你,用你的付出来束缚他/她,时刻的关注是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种“我执”难免让人不时陷入自哀自怜的境地,可能固步自封,可能对他人产生恐惧,可能将使爱的能力退化。对他人持续的关注和感知,而不是专注于自我,以良善之心相待,可能是一个开始。爱他人和爱自己可以殊途同归,正在于爱他人的过程将拓展自我的界限,感知到不同的世界和人生。最终在这样的旅程上我们将变成更好更完整的人。

“我想,对双方来说,一段好的感情应该是:没有你,我也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独自享受人生的旅行;但是有了你,我走得更开心。我可以与你分享这一路的喜怒哀乐,我可以与你共渡这途中的风霜雨雪,不止是我的,透过你的眼,我会看到这大千世界上更多、更美的风景。”

在没有所爱之人的时候保持独立,似乎没什么难度。对于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来说,独立本来就是基本的生活态度。如果已经有了所爱之人,还能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而不对对方产生依赖和过度的束缚,却是有些难度。大概要达到这个境界,就是要有 “无可所失” 的完整自我和真正的爱人之心—— 既不是因为希望对方弥补自我的不完整而爱他人,也不是因为期待和希望被爱而爱对方。不仅是“有了你,我走得更开心”,也是当你离开之后,留下的是一个崭新而更完整的我,我将在以后的旅程中带着你给我的启发去感受更广阔的世界和人生。这样的能力,有的人天生就有,有的人就没有。有的人以为自己有,其实并没真的有。有的人以为自己没有,其实并不是一点都没有。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实验,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将决定我们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从现实上讲,能有一位爱的对象已十分难得 – 退一步说,倘若有人能同时遇到许多对的人,同时能够爱这许多人,不但无可厚非,我们反而要为其欢欣鼓舞了。”

同时“爱”许多人的人,譬如胡兰成?据说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了他“爱”过的8个女子,有6位的篇幅几乎一样多,其中包括张爱玲。我想张爱玲对胡先生彻底失望之后便进一步地自哀自怜,越发深居简出,晚年孤独终老。这就是她选择的人生态度。而她晚年的创作水平,亦无法与年轻时相比。她与胡先生,恐怕都是选择爱自己罢了,并没有真的爱过别人。像她这样的一生,也许体验过爱情的感觉,但是并没有真的与人相爱过,任她有刻骨文才,始终是停留在自哀的水平上,再不能突破自己年轻时的高峰。而杨绛送走了丈夫,送走了女儿,晚年仍然在为所爱之人工作,为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工作。她独处的世界亦必是幸福而充盈的。世间自有许多对的人,我也不怀疑一生可以爱很多人这件事情,但是同时爱很多“对的人”,我觉得那只能是友爱。只不过如果已经选择了爱自己,那恐怕一个对的人也不会有。如果世间真的有人可以同时遇见很多对的人,可以同时“爱”很多人,并让每一个所爱之人有真正的幸福,那我真想听听这样的故事,了解一下这样的人的世界。

与胡兰成的相遇,本是张爱玲的珍贵人生际遇,促使她写出了一系列的经典篇章,有时我读到精彩之处,真想对着她的照片鞠一躬。只是幸福是上天的恩典,痛苦也是。为胡兰成所伤之后她放弃了爱人的努力;田园牧歌式的旧中国覆灭以后,她甚至放弃了爱生活的努力。一个会嫌弃上海高级餐厅黄鱼馄饨鱼不够新鲜,汤的味道层次不够浓郁的人,晚年居然会吃美国的快餐!一个执著于过去体验的人,不珍惜当下,不经营当下,不迎接新生,亦不会成长,活着就如同已经死去。

所以最后,爱关乎生死。杨绛先生今年已经104岁了,她见证了一个世纪,至今仍坚持读书写作,她的生命没有因为高龄而枯竭。众多读者仍能从她一个世纪的人生中汲取能量。我想张爱玲的晚年,除了努力避世以外就在怀念青春,而《小团圆》终究没能比肩《倾城之恋》和《半生缘》,她的生命力在孤独的岁月里终究是干涸了。

“有些道理,其实也听过,只是当时惘然并没能进到心里去。这也强求不来,可能我们终究总是要靠自己的思索和经历,加上某一刻的契机或者所谓的“恩典”,才能真正懂得。所以,感谢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文字,我突然觉得对于爱这个问题从未像今天一样的清晰,我重拾信心并获得了勇气,由此而体会到自在的喜悦。”

没有人会因为看帖子而改变,各人自有各人的机缘和命数。没有什么人是无缘无故出现,也没有什么事是无缘无故就会发生。一个心念可能导致一段经历,也可能改写生活的轨迹。我相信爱人之心,最终将与无量菩提心相通,“ 那是一份无法执取的至善,就像心知肚明自己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损失一般。” 有如此自在和喜悦,自然将感受到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很多问题和困惑的答案,至今明白从一开始本来就在我心中,有很多迷途,只是当时执念;放下“我执”的片刻,一切都澄明起来。

以前觉得,一辈子很长,青春很短。后来觉得,现在正是最好的青春,当下正是最好的自己。一辈子那么长,总会遇到真心相交的好朋友,倾心相许的好爱人;一辈子那么短,相亲相爱的时光终将归于独处的平静旅程。一切自在圆满,原本并不在此心之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爱是什么 - 从杨绛说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