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碎片 (三)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生活感到无助和困惑,甚至隐隐有些绝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很好,似乎令人羡慕,好像不断在进步,可是我却常常觉得我停在原地,心中似乎有一个墟洞——每实现一个目标,这个墟洞就吸收这些成就感和快乐,之后一切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我在努力,可是这感觉就像在黑夜的迷雾中行走,所有的亮光不过是萤火明灭,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走出这迷雾。有时又觉得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要走出这迷雾所面临的未知,也令人不安。

我想要做出改变,可是找不到方向——或者说隐隐有一个方向,但本能的惰性给自己布下了重重障碍。关于梦想的记忆像是根植于远古的基因,渺茫又如影随形,心虽然麻木在忙碌中,却时时受着这火苗的灼烤。同时另有一个问题已经困惑了我很久,我却不敢去问这个问题。在这种状态中的我只是按照惯性去生活,做自己已经做熟练的事情,按照自己已经有的计划去执行,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可预测。

直到有一天,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潜意识的思考替代了表意识的思考,我终于不得不向自己承认,我深深地害怕一切按照我曾经的计划进行,这种恐惧已经超过了去追求未知事物和做出实质性改变的恐惧。

那天我走出了勇敢探寻生活的一步,我要看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接下来一个更加令人意外的契机,把我从之前的生活轨道上彻底推出来,让我可以静静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每一步的选择,审视我是如何成为了当时的我,我接下来又要做一个怎样的我。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忽然发现《转逆境为喜悦》这本薄薄的小书就躺在我的书柜上,而我在过去的时光里从来没有注意到它,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勇气和持久的喜悦,践行其中的道理恐怕需要一生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自我审视,但仅仅是初次的领悟已经给了我全新的人生态度。

我想这就是我的机缘。

菩提心

“ 我们可能被生活磨得麻木不仁,因而变得愈来愈愤慨和恐惧;我们也可能让生命经验软化我们的心,使我们更加仁慈,而且能敞开心胸面对那些令我们深感恐惧的事物。我们永远会面临这样的抉择。”

“ 菩提心有时也被视为慈悲心——与众生同悲共苦的能力。如果无法体悟到苦,我们就会继续遮蔽它,因为它令我们感到惊恐。我们会以自己的意见、偏见和谋略砌成一堵一堵的防护墙。这些防护墙都是因为深怕受伤而形成的障碍,它们会进一步因为各种情绪——愤怒、渴望、漠视、羡慕和嫉妒、骄傲和自大——而变得更坚固。幸好我们心中还有这块柔软地带——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关怀的能力。”

“ 有时菩提心也被模拟成破碎之心的伤口。破碎之心有时会滋生出焦虑和恐慌,或是愤怒、嫌恶和非难,但是在那坚硬的甲胄之下,却埋藏着仁慈的哀伤。透过这份仁慈的哀伤,我们和那些深深爱过的人紧紧相系。这份真诚的哀伤可以让我们领会到大悲之心。…… 如果我们能充分接纳这连绵不断的心痛,它就会变成使我们与众生连结的一份恩赐。

“与生俱来的爱与关怀的能力”,这一行字当时像闪电一般击中了我。多年的经济金融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似乎已经使理性人的假设深入到每一滴血液中,让我忘记了原来爱与关怀,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看到这一行字的那一刻,我的感觉就像记起了自己的前世。我开始明白这种持续不断的不安和失落感的根源,好像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太关注自我的感觉和好恶,并且不断巩固和加强自我来对抗这个世界。深陷于“我执”之中,并以此为存世之凭借。自我总是在多变而无法预料的世界中使用一些手段来逃避不安,“不断地追求舒服安逸,而其实只是在强化自己的恐惧罢了。” 而这些手段,无论是旅行、读书或其他,“都不可能拥有持久的满足感。逃避倾向只会削弱内在的力量。”

“每当我们企图躲避不安的感觉时,我们就会寻求某种特殊的心态……各式各样的方式都会改变我们的心态,而我们总是对某些特殊的心态上瘾。”

“大部分人只是盲目地寻找自己所熟悉的慰籍,并且对自己的不知足感到莫名奇妙。菩提心的修炼之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只是不带任何批判地对自己心中的反应进行友善的观察。终有一天我们会决定不再以旧有的方式伤害自己了。”

“ 菩提心存在于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无量菩提心,也就是脱离一切概念、意见和习染的当下体悟,那是一份无法执取的至善,就像心知肚明自己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损失一般。第二个层次是相对菩提心,也就是在面对痛苦时仍然开放心胸的一份能力。”

爱与痛

什么是爱?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说:

“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 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最终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不但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会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灭。

“ 爱需要付出努力。由于爱是不断拓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自己或者爱某人,就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 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独。”

“ 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促进心灵的成长。……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地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需努力。……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而且不在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所以真正的爱,可以是任何一种形式,也可以发生在任何两个生命之间。有过破碎之心的人,可以通过这种恩赐来体味他人的苦,通过对自己的友善的观察而体悟菩提心的境界,用这份真诚而仁慈的哀伤来获得爱他人的能力;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自我界限的铜墙铁壁之内,以自怜自哀之心继续巩固我执,封闭自己爱的能力。然而后者,恐将带来更深的孤独和不安。

领悟这些,于我有大喜悦。欲辩已无法更深言。

我将珍惜并感谢予我破碎之心之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阅读的碎片 (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