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窗外寂寞的长安路,看着被雾霾遮挡得看不清边缘的太阳,在这西安封城的日子,选择翻开屈吉平老师的《家在乡下》一字一句体会,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他优美的文字、真诚的表达,感觉自己也一次次回到乡下老家,看那古老的土墙、泥泞的小路、朴实的乡亲,整个人沐浴在乡村的月光中,忘记了尘世的喧嚣。虽身处斗室,但心灵自由。
与屈老师的相识,是通过一位朋友介绍的,一直只是微信联系,至今未曾谋面。朋友说屈老师是当地一个杂志的主编,我可以把我的文章投过去。我投过一次,屈老师约过一次稿,目前我有两篇文章受到屈老师的鼓励。当接到屈老师邮递的杂志及他的散文集《家在乡下》时,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也是一个乡下孩子进城,与他的经历相似。但当时实在太忙,没有时间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最近因疫情被封闭在单位,就把坏事变成好事,好好读书。
《家在乡下》,分三个部分:人生感悟、乡村走笔、我在旅途,均是屈老师2006年到2014年间写的文章。“人生感悟”中收录了43篇对生命、生活感悟的散文;“乡村走笔”收录了35篇描写乡村人和事的散文;“我在旅途”收录了8篇游记。因为时间跨度很大,我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水平的提高过程,可以说“日臻完美”。如果说2006年作者的文章还稍显青涩,但经过八年的锤炼,至2014年作者已经是一个文字老辣、炉火纯青的作家。作者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成长的轨迹,对我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鼓舞,因为我的写作才刚刚起步,使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在第一部分文字里,我看到了作者跋涉的足迹。对生命的体悟,时不时妙语连珠,把人带入对浩渺生命的思考。在第三部分里,尽管篇数很少,但能感觉到他已经是我非常景仰的大作家了。我最流连忘返的是作者第二部分的文字,还做了很多笔记。可以说他一次次回乡,一次次用感情走笔,把徜徉在故乡的那种美妙感觉,从各个侧面写尽了,简直尽善尽美,美不胜收。把一个游子对乡村的热爱、理解和怀念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俨然像一个哲学家,悟透了人生,还有什么比这种状态更让人感觉舒适、达观、潇洒的呢。人生,就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修行的过程,谁最早达到这个境界,谁就最早脱离这娑婆世界幻灭的苦海。
“人生感悟”里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语言到位、深刻犀利、从容释然、真诚幽默的特点。在《圆了出书“梦”》中作者写到“写作是我对大自然永恒的转换方式。每当处境不好的时候,每当心绪烦乱的时候,每当无所事事的时候,每当受到委屈的时候,疯狂写作便是拯救自我的最好方式”,他对写作的理解与我完全一致,深有同感。《苦乐交织的办公室生活》中写到“每当想起这些过往的人和事的时候,心波总是涟漪阵阵,是啊,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靠幸运的抚摸,而靠厄运的磨砺”,说得真好。在《珍惜… …》一文中,作者说“珍惜工作就是珍惜生命”,说实话这种说法把我惊到了,我倒是无数次听说要“热爱工作”,我也认为热爱工作是应该的,它毕竟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工具,但我从来没有把工作提高到“生命”的高度,突然感觉有点惭愧。试想没有工作的保障,我们哪有时间和心情舞文弄墨?把工作提高到生命的高度去认识,一点也不为过,“民以食为天”,这才是人生最硬的道理。在《喜欢清静》里,“… …,就会突然间领悟到一种放弃的幸福、懈怠的轻松,与噪杂的事象断然隔绝”,很少有人能体会到这种“放弃的幸福”,但作者体会到了,这让我想起佛教里的大乘、小乘,突然觉得作者竟然二者兼而有之。从《不知天命》里,我才知道作者竟然也曾经当过八年的民办老师,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我不得不离开站了八年的讲坛。接着跟人外出干小工,挖水沟、安装水暖、搞小土建,起五更睡半夜;在一个乡办企业办公室帮忙,干杂活、搞业务… …”,屈老师的经历,让我想起《人生》里的高家林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难怪路遥的这两部小说经久不衰,持续畅销,他原来真是给那个时代的所有青年画了一个像啊。《静坐.静心》,他说“在日常行为中,每个人至少要耗费一半精力用于与自己作战”,何尝不是呢,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之所以有很多人陷入抑郁的泥潭,也就是自己与自己“对战”败北,不知所措而滑向可怕的深渊。屈老师说“冷了披上外套,热了摇摇破扇,自己跌倒自扶墙,自解心宽”。《失眠的那些日子》,作者写道“这时的灵魂与肉体处于分离状态,纷乱的思绪在无边的空间疾驰。肉体是一件扔在床上的衣服”,写得非常贴切而形象。《病中的感受》非常真实而幽默,他写道“……嘘寒问暖,目光中饱含怜悯之情,说了许多使我感动的话,让我在这温柔同情里不得不装出一副弱者的样子,洗耳恭听,唯言是从。”“生病了好像立了功,该干的事都不干了,不该享受的都享受了。”《吸烟.戒烟.禁烟》,写到身边一些朋友戒烟的艰难和有趣,“常常是立志容易,毁志也简单”,“我亲眼见他把半盒芙蓉王揉碎扔到字纸篓里,当时的气氛挺悲壮,似乎跟林则徐虎门销烟不相上下”,“结果还没一会儿,他就坐立不安,偷偷到厕所抽了一支,见了我,不好意思”,说“咱真不要脸”。
“乡村走笔”里的文章,充满对家乡的热爱、眷恋和感恩,他把家乡的一草一木、风风雨雨都刻进了自己的生命,然后用优美的文字呈现给读者。正像作者写的“这么多年来,我致力于故土乡情细节的描写,几乎不是为了写作,而是试图让文字努力接近记忆中最真实的部分”。在作者的笔下,写不尽的乡情。《乡村老母亲》《乡下,有我年迈的双亲》《病中的母亲》《思念父亲》等篇目,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热爱、惦念和那份从心底生发出来的温暖感觉,《我的老农朋友》《乡下的男人》《山村人家》表达了作者对身处最低层农民的理解、亲近和同情,《我爱南瓜》《家在乡下》《悄悄退役的农具》《乡村寄情》《乡下农家》《难忘收玉米》《我家那头牛》《扎柿子叶》《初春野菜》《乡村的记忆》《终生难忘的故土–乡村》《遥远的乡村夜色》等,作者用饱满得几乎要渗漏出来的浓情蜜意、细腻笔触,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怀念,有一种打心底升腾起来的欢喜,读后让人不由羡慕起那种虽然贫困但无拘无束、趣味无穷的生活,还有人与人之间没有“门窗”隔阂的交流方式。在读这里面很多篇目时,我都忍不住在文章后面写一个大大的“好”字,再加个“千斤顶”一样的叹号,表达我阅读后的痛快和共鸣。其中我最吃惊的是作者《走进记忆的村景》一文,分别惟妙惟肖地写了“夏收”“土墙厦”“砖瓦窑”“土坯”“土炕”“土话”“老井”“池泊”“水担”“石磨”“红薯窖”“放车”“炊烟”“晒暖暖”“玉米花”“小学校”,细节生动、准确、有趣而真实,我感觉这些文字将来如果建立“旧时乡村博物馆”,完全可以直接拿来一用。因为准确、真实,一字一句里都散发着一股泥土的芳香,扑鼻的沉醉。
“我在旅途”,作者明显有所保留,只收录了有限的几篇。每一篇都是精品,读完我有强烈的前往一游的冲动。
作者在后记中说,“我自己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思绪的自然流淌,是快乐或苦闷时敞开心扉的真诚表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折射和心灵的感受”。读完整部书,我意犹未尽,看了后记再看前言,感觉写序的苏耘老师说的太对了,“他的文章情真意诚,若潺潺而流的清泉,清爽甘甜之外无丝毫杂质污秽,往往于三两篇之间即可触摸到质朴率直之真,做人处事之善,重情轻财扬善斥恶之义。平淡中蕴含着历经生活磨砺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和自信”。
最后,祝愿屈老师在文学的海洋里继续自在杨帆,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