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郑国渠

郑国渠大名鼎鼎,都知道是战国时期韩国为了疲秦,派一个叫郑国的人到秦国来,说服秦国修渠,目的是让秦国把财力人力物力都耗费到修渠上,把秦国拖垮,就无暇无力攻打其他诸侯国了。叫韩国没想到的是,十年后郑国渠的修成,使原来一片盐碱地的关中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秦国反倒更加强大,最终一统天下。韩国的小聪明,确实延缓了灭国的时间,但结局是难免的,可以说它在秦统一六国的征程上,助了一臂之力。在真正的强者面前,所有的伎俩都是徒劳甚至适得其反的。

我们也知道几千年前秦国时期修的郑国渠应该已经不复存在,但听说2012年进行了重新开发建设,2016年成功申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是一直想去看看“郑国渠”。

国庆长假无事,兴致勃勃驱车前往,高速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正门侧停车场还没停好车,就远远看到游客服务中心的大楼前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像,左手扶着钢叉似的农具,右手扬起,好像指挥着一项重大工程。不用说这就是韩国那个叫“郑国”的人。

我们随着人流进了服务中心,扫码、买票。听说因雨多步行道关闭,都要坐景区大巴游览,也别无选择。排队上车。崇山峻岭之间,大巴车摇摇晃晃前行,一会左绕,一会儿右行,在悬崖峭壁的路上坐大巴车还是有些惊心动魄,特别是对面的大巴开过来的时候,避车简直是个技术活。车一会儿在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涧的路上行驶,一会儿又钻进黑咕隆咚的山体隧道,约一个小时的样子上到一个叫“郑国湖”的地方。摇了一路,人们都很累了,下车就到小吃店、小超市买吃买喝,坐到石凳上休息,我们当然也不例外,得补充一下体力。然后湖边照相,然后随着人流步行返回。一路都有青山绿水相伴,感觉还行。但走着走着,小雨来了,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路上经过一个景点,本以为是介绍郑国渠的,进去才知道是介绍发电站的。走了半个多小时,到了一个上车点,大家就排队准备上车。时间倒不是很长,十几分钟车就来了。但坐着车只下了一段山路,就把我们放到一个写着“饮食中心”的地方,大家都不想下车,说把我们直接拉回去吧,我们不想转了,但司机说所有人都必须下车,他的车还要去接上面的人。不得已我们下车,直接去排队准备上车。但这次等车等得很辛苦,等了差不多快50分钟,车终于来了,一车也拉不了几十个人,而我们的队伍绝对在近二百人。没办法,熬着,一会儿忍耐太阳的暴晒,一会儿撑起伞防雨。

回来的车上我们已经没有上山时的兴致了,一是因为等车太耗费体力,另一个原因是我发现一路除了感受一下山水之外,对郑国渠仍然一无所知。网查也查不清,不能确定郑国当时指挥修建的“郑国渠”到底多长?看到时而浑浊、时而清澈的河水在大山深涧中哗哗流淌,心想它是怎样灌溉农田的呢?不明白。

下了景区大巴,带着很多疑惑到了游客服务中心,急切地向工作人员索要景区详细介绍,顺便问工作人员郑国渠到底有多长?想听些有价值的信息。工作人员说我们刚才坐车看了一圈的水不是郑国渠,是泾河,郑国渠在景区外对面。我们惊愕了好几秒,估计眼睛比平时睁的大多了。无语。

天当时还下着小雨,我们跑步上了服务中心外前方一个阁楼似的观景台,想看看郑国渠。其实什么也看不到。天灰蒙蒙的,一片树木掩映的村庄包裹在雨雾里。看到我们兴冲冲的样子,一位带着孙子上楼玩耍的中年男人和我们聊了起来。他说郑国渠早就平填了,现在灌溉农田的渠叫泾惠渠。说原来还可以步行到渠边看看,从去年开始不让人进去了,因为每年都发生游泳淹死人的事情。雨很大,也是避雨,我们在观景阁楼上和农民兄弟闲聊了至少二十几分钟。

秦代修的郑国渠确实使关中平原受益无穷,粮食连年丰收,但由于水里泥沙大,“泾河一石,其泥数斗”,郑国渠后来淤堵慢慢升高,水流不畅,最终废弃。汉朝的时候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再修一条渠,改善关中农田灌溉系统。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致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渭南下邽镇)注入渭河。当年的郑国渠是引泾水东注洛水。白渠使用时间很长,几乎后来每个朝代都有使用。

1930年关中发生“民国十八年年馑”,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在杨虎城和于右任的支持下,水利专家李仪祉亲自主持修建了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有力地改善关中平原农田灌溉条件。结束流离失所生活,重返家园过上幸福安宁日子的关中群众,感念李仪祉的恩德,一直传颂先生是“水神降生,龙王转世”。

后来我们也了解到,郑国渠应该也是有遗址在。回来的路上,看到有李仪祉墓园的“陕西水利博物馆”,很想去看看,可惜已经闭馆。天色向晚,只能返回。

我想只有在水利博物馆才能把郑国渠的前世今生了解清楚。下次有空再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寻找郑国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