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三贤故里

去渭南很多次,总是不经意会看到“三贤故里”几个字,后来终于搞清楚“三贤”指的是唐代宰相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从此心中有了一个愿望,要去“三贤故里”看看。其实一直纳闷白居易怎么还在那里。

由于疫情影响国庆长假不能远行,一时还不知道去哪里?昨天吃过早点翻手机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个朋友已经到了“寇准墓”,我知道他去寻访“三贤故里“去了,我也坐不住了,因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小愿望。

快下午两点我们才出发,当时还担心时间够不够用。在手机导航里是怎么也找不到“三贤故里“的,网查只知道应该在渭南市下邽镇,就准备先到下邽镇再说。导航上搜“下邽镇”,看到有个“下邽镇古塔“,就直奔“下邽镇古塔“。

驾车约一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下邽镇古塔“。古塔位于下邽镇”慧照寺“内。慧照寺始建于晋代,塔建于唐,但当时未完工,北宋时重修,寇准曾经为之施银。明嘉靖年间地震塔毁,明万历年间重修。走进寺院,佛音清脆入耳,香味缥缈入鼻,不仅肃穆起来。寺院还不小,建筑与一般佛教寺院一样,木质房屋结实而庄严地矗立着,很大的院落。我们从侧门进,再从主殿旁边绕着继续往后面走,在大雄宝殿后面就是“慧照寺塔”,塔基较其他建筑低,但塔很高,约30多米高,是整个寺院最高的建筑。我们下五六个砖铺台阶,右行绕塔身一圈,360度欣赏古塔。塔基呈方形,高九层,高耸入云,非常壮观,散发着佛教特有的神秘而庄严气息。

寺院里有稀稀落落的游客进出,看到我们看得认真,两个男士和我们开始交流起来。一个男士年龄稍大、一个年龄与我们相仿,他们是当地人。出了寺院,因为聊得投机,我们边走边聊。年龄稍长者说他也是第一次进慧照寺看塔。我心想这附近的人对附近的景点一般都兴致不大。但他知道的还不少。他说“三贤”之一的寇准墓,现属于官邸镇,在他们下邽镇以西,两镇相连。下邽镇几年前还叫“下吉镇”,现在都时兴挖掘历史文化,现在已经恢复“下邽镇”的名字。但现在的下邽镇,与唐宋时的下邽镇不能同日而语。原来的下邽,是县治,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很多镇。这就解开了我“下邽镇”大张旗鼓宣传自己是“三贤故里”,但寇准墓却属于官邸镇的疑问。但他们对三贤之一的张仁愿了解也不多,说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后来我知道了,张仁愿确实是下邽人,他是唐代与李靖、郭元振、唐休景齐名,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我问乡党在下邽镇可以看到白居易什么呢?他们说白居易应该曾经在下邽住过十几年吧,祖上从山西太原迁过来的,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迹。我问你们下邽镇的白家村与白居易有关系吗,他们异口同声说没有关系,说白家村与“南七饸饹”很有关系,“南七饸饹”就出自下邽镇白家村,之所以叫南七饸饹,是因为白家村原来归属“南七乡”管理,现在这个乡已经并入下邽镇,我才恍然大悟。我们还在下邽镇街道吃了一碗南七饸饹,味道很不错的。

继续驱车,约十几分钟就到了寇准墓附近。寇准墓被一片农田包围,玉米地里玉米很高,叶子枯黄玉米棒子裸露待收。由于进出的田间地头路面很窄,只容一车通过,远远看到前面有辆三轮车与几辆小车堵塞,在艰难避车,我们是把车侧停在路边,走着去看寇准墓。边走边问,一个正在地里干活的中年男人人热情,给我们遥指那篇柏树林。走了十几分钟才到柏树包围的寇准墓前。前后都没人,玉米地里异常安静,我不由得心里紧了一下,心想多亏是两人同行,如果是我一个我还有点不敢进去。

寇准墓园不大,但墓很大,坐北朝南,周围水泥墙把墓地完好地护卫着,呈圆丘形。墓前立着清乾隆所书“宋寇莱公墓”石碑。墓门前方两侧分别立着1983年6月 x日(看不清)渭南县政府立的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寇准墓”碑石,和2018年3月28日立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寇准墓”碑石,上面均书“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8月6日公布”字样。墓侧还有几块寇氏家族后人清明节前来祭祀的纪念碑刻。

寇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三度为相,两居枢密院,当时救灾济民、力主抗辽,颇有建树。晚年被贬雷州,死于贬所。叫人不由想起“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诗句。寇准应该得到后世永久纪念。

半日寻访三贤故里,不很满足,但也很有收获。我想,渭南市既然把“三贤故里”叫的那么响,如果在“三贤故里”的历史文化上再挖掘整理一下,才是更完美的。期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寻访三贤故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