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文化,和中国周王朝的文化有关。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的家,是指诸侯国中的卿大夫之家。比如,晋国的大夫韩、赵、魏,就被称为“三家”。
“家”的字形是房子里面有只猪,原本意义是卿大夫家的宗庙祭祀,以猪为祭品。(后世则解释为,房间下层养猪,上层住人。)
在周王朝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只有卿大夫有“家”,庶民虽然有婚姻有子女,但不称为“家”。后世社会发生变化,“家”指夫妻儿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也指由多个小家庭组成的同姓大家族。
最初的家文化,是指卿大夫家族的礼仪文化。它和诸侯、天子的礼仪文化类似,只是规格不同,所以“家国同构”的说法。
在后世流传的儒家文化中,家文化指家庭、家族的管理文化。最早表述为“五教”: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父亲要有道义,母亲要慈爱,兄长要友爱兄弟,兄弟要恭敬兄长,儿子要孝敬父母。
有了这种道德秩序,家庭就能团结,就能兴旺。
在战国时期著作《孟子》中,把传统的“五教”重新定义,内容更为丰富,也称为“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其中,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仍属于家庭文化,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就延伸到国家和社会。
家庭是人生活成长的第一个小环境、小团体,对人的教育意义最为重要。良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供国家和社会使用。孔子在《论语》中曾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可以说明在传统社会中,家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家文化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山西省,特别是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市,保存着丰富而精彩的家文化。
传说中“五帝”之一的舜,其家庭环境非常特殊,父不义、母不慈、弟不恭,对舜有很多虐待、伤害行为。而舜在恶劣的环境中,用智慧躲避伤害,用宽容回报虐待,最后不仅完成了孝道,也获得了事业方面的成功。他因此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开创者,成为中国上古时期的圣贤。舜的主要活动地、称帝建都地,都在运城境内。
春秋时代生活在运城河津的冀缺,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下,保持着夫妻相敬的礼仪,为后世创下一个“相敬如宾”的成语,成为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城历史上人才辈出,而且出现了几个人才特别集中的大家族,比如闻喜裴氏、河东柳氏、龙门王氏等,其家风家教有着丰富的内容,到今为人称道。
晚清民国时期的晋商——万荣李家,在早期发展时兄弟友爱、团结共进,后期成功时热衷公益、致力慈善,为运城的家文化提供了特别正能量的内容。
而关于家族企业种种利弊的讨论,我认为可以以万荣李家为参考进行研究,看看中国传统式家族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更详细更丰富的家文化内容,运城本地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现只简略介绍如上。
(某外国朋友不了解中国的家文化,此文为间接的解答,比较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