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从政录》阅读笔记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山西河津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中授监察史,因忤宦官王振,下狱论死,寻得释。景帝嗣位,召起大理寺丞,迁南京大理卿。英宗复辟,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致仕告终,居家讲授理学。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惟亲历者知其味。余忝清要,日夜思念,于职事万无一尽,况敢恣肆于礼法之外乎?

【语出《论语 里仁》,是说不要担心自己有没有官位,而应该担心自己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薛夫子说,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品出这句话的意味。薛夫子是二甲进士,出仕做御史,算是清要之官。他成天担心的,是本职工作没有做好万分之一,心里自然就不会再想那些为非作歹的事情了。他老人家谦虚,他的意思其实是,做官的志向首先应该是“尽职”,或者称“守分”。】

程子书“视民如伤”四字于座侧,余每欲责人,尝念此意而不敢忽。

【《左传》有言:“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意思是国家兴旺的时候,君主官员都很爱民,把百姓当成“伤员”来关怀,或者说把受难的百姓当成是自己身上的伤口来保护、来治疗。宋代理学家程子曾把这四个字当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此处的程子,不知是程颢还是程颐,待查。薛夫子自己在批评责罚人的时候,常常想起这四个字,不敢稍有疏忽,不敢误责或重责。】

凡国家礼文制度法律条例之类,皆能熟视而深考之,则有以酬应世务而合乎时宜。

【此句是说居官者要认真学习法律制度以及各种公文,把这些研究通了,处理公务和做人处世都会一顺百顺。】

作官者于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

【愚夫愚妇指没文化的老百姓。一般人都看不起贫贱之人,做官的人当然也会看不起。但儒家思想及薛夫子都这样认为,对愚夫愚妇也要保持尊重。轻视贫贱是人之常情,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所以要处处小心,不可轻忽。《论语》曰,使民如承大祭。即此意也。】

学者大病在行不著,习不察,故事理不能合一。处事即求合一,处事即求合理,则行著习察矣。

【“行不著”,指言行不能符合经典道理,或说言行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疑以前者为是。“习不察”,指不能察觉改正自己的恶习。不能树立榜样,不能改正恶习,就不能把儒家经典理论落实到生活。怎么办呢?薛夫子说,要在“处事”中办。做每一件事,都要追求把儒理落实到生活,力求每件事都要合乎经典的要求。时间久了,就能实现行著习察。】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前文说在处事中修行,此处是说处事的轻便技巧,就是“熟思缓处”。每遇一件事,先要反复思考判断,想好了之后也别急着执行,缓一缓再说。能够“熟思缓处”,事情就能办好。薛夫子在其他句中多次说到“果断”,“缓处”与“果断”之间的关系,需要再三斟酌。】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薛夫子做官,身边都是同僚和下属,关系复杂。一个简单的承诺或认可,也许会引起别人的误读。所以,不要轻易答应什么,不要轻易表扬人批评人,连对谁笑一下也要慎重……】

至诚以感人,犹有不服,况设诈以行之乎?

【以至诚的心去感化别人,别人还是会产生误会,可见信任是很难得的。但如果以欺诈的心去和别人交结,则误会就会更多,信任就会更少。所以,还是应该选择至诚感人,只是不要追求至诚必能感人。】

防小人密于自修。

【前文说行著习察,熟思缓处,都是自身的修行。修到至诚,还是会有人不服,薛夫子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了很多。世间确实存在无耻的小人,冥顽难化。在自己还没有修到圣贤地步的时候,就不要迷信自己的德行能感化所有的人,还是应该时时防备小人的作祟。】

事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小心无大错。即使是很容易的小事,也要极其慎重,防止变数发生。】

丙吉深厚不伐,张安世谨慎周密,皆可为人臣之法。

【此二人皆是西汉名臣,以谨慎著称。丙吉救助过童年时代的汉宣帝,但后来从不言功。张安世护持过青少年时代的汉宣帝,但表面上敬远而之。汉宣帝即位后,此二人都有好报,而他们做大臣时的行事,也都可圈可点,具体参见《汉书》相关传记。】

论万事皆当以三纲五常为本。学者之所讲明践履,仕者之所表倡推明,皆当以三纲五常为本。舍此则学非所学,仕非所仕也。

【“三纲”是说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主从关系,“五常”是说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但近世已被污名化,人们都不爱听。现在,“五常”尚无争议,“三纲”则需要重论了。在明朝,“三纲五常”是天理,当然要天天讲。】

接物太宜含弘,如行旷野,而有展布之地,不然太狭,而无以自容矣。

【待人处事要宽。自己胸怀要宽,给别人留的后路也要宽。你宽我宽大家都宽,不要把别人逼入死路。历史事实证明,把别人逼入死路的,自己常常陷入死路。俗语曰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生活的智慧,但与前边几处说的大原则之间的关系不好把握,更需智慧。】

左右之言不可轻信,必审是实。

【“左右”指自己身边的同僚下属,任何时候,给领导挖坑的事都有。所以要防小人,不轻信。这也需智慧。】

为政通下情为急。

【“下情”指:本衙门的下情、本辖区的下情、下属的下情、百姓的下情,很多,也很难,沟通不易,但一定要沟通了解。反过来说,执政者天生就会受下边的蒙蔽,阻挠你通晓下情。所以通下情也是个智慧。】

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未至也。

【如前文的“至诚感人,犹有不服”。“至诚感人”一句面对的是同僚下属,“爱民”说的是面对百姓。你爱百姓,但百姓不爱你,说明你做得不到位,做得不够,那就要继续做。】

《书》曰:“我务省事,则民不得其死者多矣!”可不戒哉!

【《尚书》此言未查到,疑出自西魏《六条诏书》:“若此三时不务省事,而令民废农者,是则绝民之命,驱以就死然。”民间春耕夏种秋收,三季的工作做好了,老百姓才有饭吃。如果官府贪图轻松省事,不积极督导百姓耕作,导致农业减产,那百姓饿死的就多了。所以亲民之官,一定要注意监督农业生产。笔者见到的文本中,此句原与上句相连,疑应分开说。】

作一事不可苟。

【意如前文,作事要谨慎小心。】

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主之事功。

【被同僚下属冒犯到了,一定要忍耐,忍无可忍也要继续忍。能忍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与人交往时,不管心里如何,表面上一定要做到和颜悦色,不要盛气凌人,不要因为表情不对而伤害人、得罪人。】

处人之难处者,正不必厉声色与之辨是非,较长短,惟谨于自修,愈谦愈约,彼将自服。不服者妄人也,又何较焉?

【意接前文,有些人难以相处,那就不必非要和他辩是非,较胜负。应该谦虚谨慎,修自己的德,时间久了,难处的人自然会服气。如果实在不服气,那说明对方是个妄人,更不必与之计较。】

为官最宜安重。下所瞻仰,一言不当,殊愧之。

【官员一举一动都要慎重。身份高的人,底下看的人多,一言一行稍稍有错,下边都会误解,后果会很严重。】

张文忠公曰:“左右非公故勿与语”。予深体此言,吏卒辈,不严而栗然也。

【和同僚下属之间,只谈公务,不拉家常,最好是不说话,恐其“近则不逊”也。此处的张文忠公指元代张养浩,语出《三事忠告》。看网上的图片,《三事忠告》常与《从政录》印在一本上,大概内容相似,都讲从政之道。】

待下固当谦和,谦和而无节,及纳其悔,所谓重巽吝也。惟和而庄,则人自爱而畏。

【语接上文,别和身边人说闲话,但对待身边人还是要谦和的。谦和也要有个限度,不能过分了。最好的态度是“和而庄”,和气而庄严,既亲切又有距离感。“及”字疑为错字,不解。“重巽吝”出《易经》巽卦九三爻:“频巽,吝”,是说多次顺从他人,也会产生麻烦。】

慎动当先慎其几于心,次当慎言慎行慎作事,皆慎动也。

【先管心念,再管语言,然后管行为和作事。薛夫子修为高,直接从内心念头起修。平常人,还是从外而内比较容易。先管好自己的行为,然后管住嘴,最后再管心念。这些次序,各有方便。“慎动”一词疑出自周敦颐的“君子慎动”,“吉凶悔吝生乎动”,所以要“慎动”。有些养生书也宣传此观念。】

闻人毁己而怒,则誉己者至矣。

【别人骂你你别生气,你生气了,大家不敢骂了,就改为拍马屁了。】

法立贵乎必行,立而不行,徒为虚文,适足以启下人之玩而已,故论事当永终知弊。

【立法要考虑可操作性,不可操作就是虚文。虚文起不到应用的作用,反而会被坏人利用。论事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可能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可能的弊端,一件事总会有两面性。】

为人不能尽人道,为官不能尽官道,是吾所忧也。

【此言可以广为引申,一个人有多种身份,每种身份都有他的责任和义务,都有其职责。做人就是要尽职守分。】

使民如承大祭。然则为政临民,岂可视民为愚且贱,而加慢易之心哉?

【“使民如承大祭”出自《论语》。居官者面对百姓,要像祭祀一样有敬意。不能把百姓当成愚人贱人,不能轻慢他们。前文也有类似意思。】

处事,不形之于言犹妙。

【用实际行动感化人是最好的,不必说出来,更不必到处去说。】

尝见人寻常处置得宜者,数数为人言之,陋亦甚矣。古人功满天地,德冠人群,视之若无者,分定故也。

【言接上文。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到处给人说,反而会被嘲笑。那些功满天下德冠人群的大人物,做了好事就像没做一样,从来都不吹牛。所谓“分定”,通俗而言就是:“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治小人,宽平自在,从容以处之,事已,绝口不言,则小人无所闻以发其怒矣。

【言接上文。比如处治小人,给他以宽容,之后也不到处乱讲,这样小人就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反应。比如说,你饶恕了某个人的错误,但天天对外人说我饶了谁,那谁听了之后会很反感,另生事端。】

胆欲大,见义勇为;心欲小,文理密察;智欲圆,应物无滞;行欲方,截然有执。

【做好事要大胆,研究问题要细心,处理事情要圆融,个人行为要方正。】

事事不放过,而皆欲合理,则积久而业广矣。

【严格要求自己,每件事都要合乎道理。这样做久了,学问和道德都会提升。】

养民生,复民性,禁民非,治天下之三要。

【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让百姓恢复善良的本性,让百姓没有干坏事的机会。这三件事做好了,天下就太平了。】

治狱有四要:公慈明刚。公则不偏,慈则不刻,明则能照,刚则能断。

【处理诉讼有四项原则。公正而不偏颇,慈悲而不苛刻,明哲而通透,刚毅而果断。】

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终不为邪小所惑而易其所守。

【存心要正大,做事要光明。能做到这样,就不会被坏人迷惑。】

疾恶之心固不可无,然当宽心缓思可去与否,审度时宜而处之,斯无悔。切不可闻恶遽怒,先自焚挠,纵使即能去恶,己亦病矣。况伤于急暴,而有过中失宜之弊乎?经曰:“无忿疾于顽。”

【“无忿急于顽”出自《尚书 君陈》,前贤引为治人之道。意思是,你不要因为别人的冥顽难化而生气,慢慢地解决就行。现代人说“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自己生气,一是会处置不当,二是会伤身生病。】

孔子曰:“肤受之愬,不行焉。”皆当深味。

【“肤受之愬”语出《论语》。听见和自己利益相关的意见,不要急着采纳,小心是别人进谗害人。而进谗的规律一般也是这样,说坏话要和对方利益相关,对方马上就会中招。】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随便把东西送给别人的人,必然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轻信别人的人,必然容易猜疑别人。】

韩魏公、范文正诸公,皆一片忠诚为国之心,故其事业显著,而名望孚动于天下。后世之人,以私意小智自恃其身,而欲事业名誉比拟前贤,难矣哉!

【宋代韩琦和范仲淹是忠臣良臣的典范,都有一颗忠诚爱国的心,所以事业发达,名利双收。薛夫子告诫世人,不要用小聪明做事立功,存心要光明正大才行。】

成王问史佚曰:“何德而民亲上?”史佚曰:“使之以时,而敬顺之,忠而爱之,布令领信而不食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名言也。

【史佚就是劝周成王封唐叔虞的那位,后世传有《史佚书》。成王问如何能让百姓爱戴上级。史佚说,动用民力要有规律,要顺应百姓的需求及实际,对百姓要有敬意,要有爱心。发布命令要言而有信。国家大事复杂而艰难,要像面对深渊、踏上薄冰那样,百般地小心。】

以己之廉,病人之贪,取怨之道也。

【清官被贪官埋怨,是因为清官见不得贪官。严以律己是对的,但不能严以待人。待人要从宽,清者自清就可以,不能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

作事只是求心安而已,然理明则知其可安者安之,理未明则以不当安者为安矣。

【此处的“理”,是指理学家的“天理”,明理就是“体认天理”。能够“体认天理”,就能把自己的身心安放在正确位置上。不知天理,就会把身心安放在不正确的位置上……做官的人要追求心安,就必须加强理学修养。薛夫子是程朱理学的追随者,弘扬理学是必然的。对现代人来说,就是首先树立正确的理想,正确的三观吧。】

前人为治,纯用德而以刑辅之,后人则纯用法术而已。

【前人执政治国,主要用德行来感化,对感化不了的人才使用刑法,刑法只起个辅助作用。后来的人,执政治国用的都是法术智谋。前人指尧舜禹汤等圣贤,后人指后世朝代及君主。上古时期自然资源充足而人力缺少,用德行感化人容易办到。后世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大家抢夺起来,光用德行就不够了,用法术也是不得已的事。】

以其能治不能,以其贤治不贤,设官之本意不过如此,有官威剥民以自奉者,果何心哉?

【国家选择贤能之人为官,以管理不贤不能的大众,这是设官的本意。换句话说,设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些剥削百姓中饱私囊的官员,安得是什么心呢?经典道理是这样,但也各有各的“下情”。明代官员俸禄低,生活止于温饱线,能坚守原则的人就不多了。薛夫子是清官,能坚持原则,其实是善治其心的结果。】

去弊当治其本。本未治而徒去其末,虽众人之所暂快,亦贤知之所深虑矣。

【治本在于治心,成功的理学家可以做到,一般人治不了自己的心,治不了自己的欲望和焦虑。从执政者兴利除弊的角度来看,除一项弊政,需探究其源,断绝根株,这可能比治心稍稍容易一些。】

人皆妄意于名位之显荣,而固有之善,则无一念之及,其不知类也甚矣。

【人人都追求外在的名誉和地位,对自己固有的良知善心,却不观察,不修行,这是舍本逐末的。这是理学家角度的独特认识,用修行者的话说,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追逐心外那些“浮云”。】

机事不密则害成,《易》之大戒也。

【做大事要有保密意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为善勿怠,去恶勿疑。

【做好事不要懈怠,除恶习不要犹豫。我以为此处的“恶”应解为自身的“恶习”,而不是“恶人”。】

恭而不近于谀,和而不至于流,事上处众之道。

【要尊重领导,但不要巴结领导;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但不要自甘下流。】

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

【清官有三种:第一种是认清道理自觉做清官;第二种是为了名誉努力做清官;第三种害怕处罚被动做清官。同样是清官,高下分明。但哪怕是最下者,也是好人好官。薛夫子追求的是第一种,是最高级的。套用《论语》中的“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一种人属于“乐之者”。世间事,只要把道理彻底搞明白,落实起来就容易了。】

一毫省察不至,即处事失宜,而悔吝随之,不可不慎。

【“省察”是修行的功夫,要时时观照自己念头的起伏变化,时时管理自己的言行。稍微放松一下,私心就会起来,办事就会出错。】

处事当沉重详细坚正,不可轻忽忽略,故《易》多言“利艰贞。”盖艰贞则不敢轻忽,而必以其正,所以吉也。

【“艰贞”一词《易经》中常见,可理解为“在难艰环境下的坚守”。如何坚守呢?处事要:沉重、详细、坚正、不轻忽、不忽略……】

天下大虑,惟下情不通为可虑。昔人所谓下有危亡之势,而上不知是也。

【“通下情”,前文也说过,是居官者的大事。一般来说,下边人揣摩上意容易,上边人通下情太难。最可怕的情况是,下边都沸反盈天了,上边还在安睡。白居易曾有诗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不欺君,不卖法,不害民,此作官持己之三要也。

【此三事容易理解。】

人遇拂乱之事,愈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行有窒碍处,必思有以通之,则智益明。

【语出《孟子》。人会在挫折磨难中进步,会在窒碍不通处开悟。佛语“烦恼即菩提”是也。】

下民之冤抑不伸者,由长人者之非其人也。

【老百姓有冤无处诉,是官府做的不对。而官府不对,是朝廷任命的人有问题。《论语》有言:“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圣人之仁也。

【语接上文。圣人的仁政,就是不虐待无告的百姓,不忽视卑贱的贤才。语出《尚书 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说这种治理的境界,只有帝尧才能达到。】

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必有所济,盖天下事莫非分所当为,凡事苟可用力者,无不尽心其间,则民之受惠者多矣。

【“一命之士”指基层官员。做官者如果存心爱护百姓,就一定会有成绩。士人担当天下事,能用力的地方要用力,能尽心的地方要尽心,这样百姓就有福了。】

勿以小事而忽之,大小必求合义。

【前文有类似的语句。】

临属官,公事外不可泛及他事。

【前文有类似的语句。】

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岂惟为人君当然哉?凡为人臣者,亦当守此,以为爱民保己之法也。

【语出《尚书 太甲》,说给老百姓办事很艰难,要小心;自己的位子很危险,要小心。君主和官员都要明白这个道理,只有给老百办好了事,自己的位子才是安全的。这是爱民保己的方法。《论语》言:“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亦是此意。】

王伯之分,正在不谋利、不计功与谋利计功之分。

【王道是不谋利不计功,霸道是谋利计功。利指物质利益,功指精神荣誉,合称为名利。】

处事识为先,断次之。

【处事最重要的是见识高,其次是果断。】

作官常知不能尽其职,则过人远矣。

【此意前文也有。知道自己没有尽职,就会努力。知道自己没有尽职,就会谦虚。这样的人出不了错。】

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皆一定之理。君子知之,故行义以俟命;小人不知,故行险以侥幸。

【这是儒家的天命观,出自《论语》,实际上是子夏说的。后世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君子好好做自己的事,安心地把命运交给上天,成功不成功无所谓。小人们则偷机取巧,想逆天改命,侥幸成功,当然是不可能的。《易经》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作为天命观的补充。】

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薛夫子曾在大理寺工作,管法律诉讼等事,是一位法学家。他认为,为政当以教育为先,法律是辅助工具。此意前文也有。】

止末作,禁游民,所以敦财利之源;省妄费,去冗食,所以裕财利之用。

【“末作游民”是指城市工商业者。传统社会重农抑商,轻视、限制工商业发展,薛夫子的观念也不出于此。“以农为本”并没有错,但地处“末”位的工商业也很重要,不但不应完全禁止,还应良性发展。“省妄费,去冗食”是说要节约,这个没有争议。】

《春秋》最重民力,凡有兴作,小大必书,圣人仁民之意深矣。

【意思是不要乱用民力搞各种建设,征用徭役要有节制。当然薛夫子并不反对必要的建设,不反对适度地使用民力。】

凡事分所当为,不可有一毫矜伐之意。

【做了好事不要自满,不要骄傲。因为这是我的本分事,这是我应该做的……】

伊傅周召,王佐事业大矣,自其心观之,则若浮云之漠然,无所动其心。

【语接上文,举前贤伊尹、傅说、周公、召公为例,说他们不以功名利禄动其心。前文亦有类似语。】

清心省事,为官切要,且有无限之乐。

【薛夫子做御史时,大部分时间在读书学习,所以有无限之乐。但薛夫子并没有耽误公务。这里的“清心省事”,主要是指不生事,不是不办事。】

犯而不较最省事。

【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这也是省事之方。】

人好静而扰之不已,恐非为政之道。

【老百姓不喜欢官府瞎叨叨,那官府就不要瞎叨叨。让老百姓专心干农活,纳赋税,生儿育女,这就是为政之道。这也是说省事不生事。】

名节大事,不可妄交非类,以坏名节。

【此处不易解。可以打个比方说,比如让不孝顺的官员去表彰孝子,那就会闹笑话,也对孝子不尊重。不同的事要让不同的人去办,名节大事,一定要交给名节干净的人去办。】

守官最宜简外事,少接人,谨言语。

【不要管职务以外的事情,不要有过多的人际交往,不要闲谈是非……下了班就乖乖地回家读书学习。】

与人居官者言,当使有益于其身,有益及于人。

【和官员们交谈,要劝对方行善学好,不断提升自己,也要劝对方仁政爱民。薛夫子平生写了大量的应酬文章,基本上都是此意。《论语》说“非礼勿言”,也可这样理解。】

天之道,公而已。圣人法天为治,一出于天道之公,此王道之所以为大也。

【天道就是公平公正,儒家圣贤效法天道,就是要推行公平公正于世间。儒家的王道因此属于天下大道。】

霍光小心谨慎,沉静详审,可以为人臣之法。

【霍光在汉武帝时,确实是小心谨慎,沉静详审,连站立都有个准地方。但在昭帝和宣帝时代,霍光大权在握,做了不少不好的事情,后人因此说其不学无术,他死后家族很快被处置。薛夫子这里是说霍光的前半生。】

亦有小廉曲谨,而不能有为,于事终无益。

【有些人在细节小事上颇有分寸,在大节上却很糊涂,最后无所作为。】

凡事皆当推功让能于人,不可有一毫自得自能之意。

【不居功,不自满,前文说过好几次。】

大臣行事,当远虑后来之患,虽小事不可启其端。

【朝廷重臣,不直接管理百姓,不直接“爱民”。但治国要有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要注意各种善政的长远流弊,不要轻易地改变成法,不要轻易地启动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历史上的变法派,动机都是好的,但没有控制好长远的流弊,最后都失败了,此事不可不思。薛夫子像是个保守派,但保守派不一定是坏词。】

虽细事亦当以难处之,不可忽,况大事乎?

【前意前文也有。大事小事都要小心谨慎。】

所谓王道者,真实爱民如子。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以是施之,则民爱之如父母者,有必然矣。

【视民如伤,爱民如子,都是很好的话。《十五贯》的况钟是个正面例子,他监斩时惋惜罪犯,要教育几句,罪犯一喊冤他就下不去手,最后重新调查,平反了冤案。薛夫子在此告诫居官者,要把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这些理念时时放在心头。】

民不习教化,但知有刑政,风俗难乎其淳矣。

【此意前文也有。为政以教化为先,刑法辅之。如果以刑法为先,民间的风俗就会变坏。严刑峻法坏民心坏风气,不可不慎。】

惠虽不能周于人,而心当常存于厚。

【没有做好事的能力,也要有一颗做好事的心。有了此心,即使只有一点一滴的作为,也能惠民。】

孔子曰:“斯民也,三代直道而行也。”是则三代之治,后世必可复。

【语出《论语》:“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意谓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表扬真正好的,批评真正坏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能恢复上古三代的圣贤政治和太平盛世。】

唐郭子仪竭忠诚以事君,故君心无所疑。以厚德不露圭角处小人,故谗邪莫能害。

【唐代郭子仪功成名就,大富大贵,下场很好。原因是他对君主有一颗忠心,所以皇帝一直信任他。又用宽厚的美德对付小人,所以小人不能伤害他。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能人,失了君心,得罪了小人,所以不能善终。】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固无以知事之当断,然明而不断,亦不免于后艰矣。

【此意前文也有。好比射猎,瞄得准,射得快,猎物就能到手。看不准,不会瞄,肯定不行。看准了瞄准了,不果断发射,猎物也会跑掉。】

圣贤成大事业者,从战战兢兢之小心来。

【此意前文也有。】

好善优于天下,若自用己能,恶闻人善,何以成事功?

【此处的“好善”,指“好闻人善”。发现有贤能的人,就要大力提拔推荐重用,这样才可以办成大事。不要以为天下只有自己一个能人。】

对人子民之心,无时而忘。

【语意不太清晰。应是“爱民如子”之心,时时要牢记,不要忘了。】

于人之微贱,皆当以诚待之,不可忽慢。

【此意前文也有。对微贱之人要有敬意,要以诚待之,不可怠慢。世故一点说,“莫欺少年穷”,微贱之人也许会发达,不要轻易得罪他。】

为治,捨王道,即是霸道之卑陋。圣贤宁终身不遇孔孟,不自贬以徇时者,为是故也。

【子路曾说,孔夫子的道太大,天下接受不了,就该把道改小一点。舍王道而取霸道,就是要把道改小,历史上商鞅就是这么做的。薛夫子坚决反对,不愧是圣人的门生。求道就要求真正的道,不能为了趋时而降格。】

《书》言:“罚弗及嗣,赏延于世。”此圣人之仁心也。故赏当过于厚,而刑不过于滥。

【语出《尚书 大禹谟》。处罚人不要祸延子孙,奖赏人则一定要让他的子孙后代受益。这是儒家的仁心,也是一种智慧。赏要重而罚要轻,由此可以趋人向善。】

出处去就,士君子之大节,不可不谨。《礼》曰:“进以礼,退以义。”孔子曰:“有命。”孟子不见诸侯,尤详于进退之道。故出处去就之节不可不谨。

【“出处去就”指做官与辞官。什么时候该出仕,什么时候该归隐,这是士君子的大事。薛夫子中年时期不愿依附宦官,就是讲究“出处去就”。晚年入阁执政,坚决辞官,是不愿与“夺门之变”的既得利益者同流合污。而他早年不急着出去做官,不是对朝政不满,而是为了行孝,为了读书养志。薛夫子一生在“出处去就”的大节上,没有犯过错。】

【薛夫子一生好读书、好作笔记,后世汇集为《读书录》《读书续录》。《从政录》应该是从《读书二录》中摘取的做官从政之道。《从政录》虽然经过选择精炼,但因读书笔记原本就比较零散,所以此录文意也多有重复的。其中有些观念,到现在还能适用。而有些观念,代表的是明朝士大夫的正统,到现在已被人扬弃了。我匆匆阅读了几遍,写了一些个人理解,算是个读书笔记吧。2022年11月13日,明心斋主人王振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薛瑄《从政录》阅读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