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先后读过两套《薛瑄全集》,都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一套是初中历史老师薛海福先生的书,老先生把书借给我读了几年,后来又要回去了。第二套是报社薛建华总编的书,也借我读了一阵子,后来他要从书上给孙子取名字,就把书要回去了。
最近,喜欢在“孔夫子旧书网”搜索购买旧书,见有全套的《薛瑄全集》,便买了一套。从此,便不需从别人那儿借着读了。
其实,这书我读得相当费劲。薛瑄的著作以《读书二录》最为著名,但这《读书二录》偏偏最不好读。一者,因为它是读书笔记,零零散散的;二者,因为是理学家著作,到处都是研究理学,读起来特别头大。最近耐心读了几卷,还是不能认真地读完。
倒是薛瑄的其他诗文,要相对好读一些。他的诗文,号称是“布帛之文,菽粟之味”,是最家常最平淡也最有营养的,但毕竟不是“特色美食”,趣味性不够。所以,也不是太好读,但总比《读书二录》好读一些。)
昨天,读薛瑄的《与李都御史书》,忽然发现,薛瑄老夫子居然“颇谙医道”,这真是一个新奇的发现。薛瑄为人是很谦虚的,别人夸奖他德行好水平高,他总会惶恐不已,再三辞让,从来不肯说自己在某方面有特长。但他居然在书信里坦然标谤自己“颇谙医道”,看来,其医学水平确实是相当高的。
李都御史,名字叫李匡,是薛瑄在四川督饷时的上级和同僚。当时,他们率兵在云贵川一带打仗平叛,天气湿热,大家都经常生病。李匡写信关心薛瑄的病情,并说自己最近也生了病,薛瑄在回信中就替李匡分析了半天。
为了证明自己的分析有道理,薛瑄先交代自己年轻时经常和名医往来,学习过医术,很精通医道,是个内行。他和李匡不在一起,无法给李匡诊脉看病,只能讲一些可能的病因和用药的注意事项,避免让庸医耽误了李匡的病情。
说完病因和药理之后,薛瑄又介绍了朱熹传授的保健养生方法,奉劝李匡注意调理心情,存心养气。
在另一篇给侍御史王子沂的信中,薛瑄还给对方介绍过沅州卫的名老中医,并劝王子沂看病时要商量着用药,不要急于见效,要“徐图其功”。同时奉劝王子沂注意节制喜怒,心平气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由此可见薛瑄的医道特色,既注重药物治疗,注重养生保健,也注重心理调节。
薛瑄晚年受过伤,也经常生病,身体并不好。曾经几度病危,甚至惊动皇帝,派御医来看病。这说明,薛瑄虽然懂医道,但也有很多自己看不了的病,并不是万能的。
薛瑄因病退休,回乡后又活了七八年,七十六岁才去世,在当时也算是长寿老人。这说明,薛瑄的养生之道,还是很有道理的。
薛瑄向别人推荐朱熹传授的静坐养生法,他自己应该也是有实践的。他临终时,整理书稿,题诗一首,然后正襟危坐,安详而去,并有“迅雷振屋,白气上升”的异景,可知他的修行功夫是很厉害的。“此心惟觉性天通”,并不是吹大话。
至于薛瑄早年为什么要和名医往来,为什么要学习医道,我还没有看到记载。但是,医术是儒门事亲之道,是孝敬老人的重要手段,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另外,也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薛瑄以后万一不走科举做官的道路,那么懂一门医术,也可以养家糊口,利己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