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中,有一个悲情的段子。
孔子带着学生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吴国来打陈国,楚国来救陈国,这时候就闹出事情来了。楚昭王听说孔子师徒住在这里,就派人来聘请。陈蔡两国的官员却认为孔子很了解陈蔡两国的国情和官员们的失误,一旦去了楚国,必然会对陈蔡两国不利。于是,陈蔡官员派兵攻打孔子,把孔子师徒围困在荒野之中。
大家没吃没喝的,十分狼狈。
孔子本人涵养深,胸怀广,不慌不忙,坚持上课。学生们却沉不住气,慌慌张张,情绪烦躁。当“班长”的子路甚至当面发脾气质问:“做君子的人,也会遇到穷途末路吗?”孔子说:“君子遇到穷途末路,仍然意志坚定。小人们就不一定了,肯定会胡思乱想。”
为了解决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孔子找了几个人分别谈话。
第一个找的仍是子路。孔子问:“《诗经》上讲,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跑到荒野上来了?难道说我们的道路走错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子路这时候气已经消了,认真地和老师说:“想必是我们的水平不够,没有达到仁德的境界,所以陈蔡官员并不信任我们。”孔子说:“如果仁德的人都能取得别人的信任,那伯夷叔齐为什么会饿死在首阳山?如果有智慧的人什么目的都能达到,那王子比干为什么会剖心而死?”子路听完,回到座位上思考去了。
孔子又把子贡叫过来,拿原话提问。子贡脑子好,嘴巴灵,他是这样回答的:“老师选择的理想目标太大了,天下人不容易接受。我们应该先确立一个容易实现的短期小目标。”孔子说:“好农民能种出好粮食,却不一定能获得丰收;好工匠能生产精美的器物,却不一定能让用户满意。君子也是一样,能够好好地修学自己的大道,却不能去降格取悦别人,寻求别人的接受。子贡你不好好学习,成天只想着降格实现目标,你的理想不够远大啊!”
很显然,子路和子贡的答案都不完美,孔子是不满意的。最后叫的是好学生颜回。颜回的回答是这样的:“老师的理想远大,所以天下人不能接受。虽然这样,老师依然坚持推行自己的学术,他们不接受又怎么样呢?不接受反而能显示出谁是君子!如果有道而不修学,那是我们的不对。我们修学得很好,而别人不接受,那是别人的不对。不接受又怎么样?正显示我们是君子啊!”
孔子一听就高兴了,大笑着说:“你说的太对了!假如你家里有钱财,我愿意给你当个管家,为你家效力。”
颜回说的最好,但他也只是个“嘴炮”,真正办事的,还是子贡。孔子派子贡突围出去找楚昭王,楚昭王把大兵派来,陈蔡两个小国的围攻自然也就解散了。楚昭王原本想给孔子师徒一块封地,但楚国官员反对,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孔子的儒学已经大行于天下,十分兴旺。他在《孔子世家》中写这样悲情的段子,颇有“忆苦思甜”的意思,让大家回味从前的艰难,珍惜今天的好光景。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陈蔡绝粮”的困境。这时候,是应该像子路一样反躬自省?还是像子贡一样降格以求?或者像颜回一样义无反顾?
其实,每种态度每种选择都是有道理的。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很高兴,但派出去办事的仍是子贡。子路看上去没用,其实他是负责保护团队的。
以前有人说,孔子最会挑学生。子路是负责带队伍的,子贡是负责办事的,而颜回是负责传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