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我年轻时代就读过,很喜欢其中的水乡情韵。但记忆最深的,不是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恋爱,而是偷鸡的“铜蜻蜓”,荸荠庵“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对联,还有仁山教小明子唱的《炉香赞》等等。
最近在微信看到名作家毕飞宇讲《受戒》的一篇文章,很喜欢,就转到群里分享,引起群友一些讨论。于是,我又去找《受戒》重读了一遍。
汪曾祺写的,是一种欢乐的俗世生活。庙里的和尚,是另外的一种俗世人,让人感到很亲切。小明子尤其欢乐:好好当和尚,前途是做大庙方丈,做了方丈仍然可以养小老婆;不好好当和尚,可以在荸荠庵混日子,至少还可以私养小英子;不想当和尚,可以还俗和小英子公开结婚过日子。不管怎么做,小明子都会是欢乐的。
小说来自汪曾祺老先生几十年前的一个梦。梦中有无限美景,但毕竟只是梦,现实生活未必便是如此。那个时代的小庙确是世俗化的,但未必便是如此的欢乐。
读小说的人,看到人情好,便说人性便是如此追逐七情六欲。我是学佛的人,见此未免会有些尴尬。我所认为的人性,是鸟飞鱼跃,各得其所。喜欢清规戒律的,便去追求清规戒律;喜欢七情六欲的,便去追求七情六欲。这样才是对的。
小明子出家,原本只是一种生活选择。他本没有发过心要出家求道,普度众生,只是当时的一种普通生活选择而已。他出家的理想,便是像他舅舅那样,有一份好的生活。他比舅舅帅气、多才,会画画,有情趣,所以早早地得了小英子一家人的喜欢,也得了小英子的爱,比他舅舅更出息。及至去受戒,又因为资质好,可以做沙弥尾,又有了做大庙方丈的希望。从头到尾,小明子没有发过道心,都只是为生活而已。所以,当小英子问他,愿不愿意娶她当老婆,刚受过戒的小明子立即就愿意了。
我读过很多高僧的传记,有些人是自幼发心求道的,有些人是为求仙而误了佛门,有些人是因某种原因舍在庙里,后来才发心的。还有的人更曲折,比如明代的憨山大师。他自幼发心出家,到庙里住了几年,发现其世俗化严重,便想还俗,让云谷禅师激励了一回,这才重新发心做高僧。
前几年读过的一本《雪域求法记》很有意思。作者邢肃芝,和小明子的情况差不多,自幼被舍在庙里。他的机遇好,上了佛学院,遇上了太虚大师,青年时期被派到雪域高原学习密宗。认真学了几年,获得了最高学位,可算是功成名就。但他忽然又想还俗了,要孝敬母亲,要结婚生子。还俗后,他又回到高原办了几年小学,当了几年老师。中年时期出国谋生,又当了多年的华侨。晚年出书,又火了一把。其实,还俗了,仍然是居士,仍然是上师,仍然可以弘法度众生,并没有什么妨碍。
汪老笔下的小明子,如果好好当和尚,也许会和邢肃芝一样,也许不会一样。我想说的是,佛门很广大,不像大家理解的那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