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戏迷,有戏必看。上次回家,父亲谈起刚看过的新编蒲剧《贤相裴度》,说戏倒是好着哩,但从廉政角度宣传裴度,不太合理。裴度平淮西,和廉政关系不大,但可以和“祖国统一”的大主题联系起来。此言是也!
裴度是贤臣能臣,也是权臣功臣,但偏偏不能算是清官廉吏。为什么呢?裴度晚年,因为功名已盛,为防满盈之祸,故意做过一些不清廉的事情,史书是正式记载过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十分佩服裴度。
平淮西之役,是裴度一生的光辉顶点。
他早年间宦途失意,浮沉于下僚。后来受到武元衡的青睐,这才青云直上。武元衡在四川任职,把裴度聘过去,培养为亲信。他们几个人,在成都武侯祠立了一块碑,借着赞美诸葛亮,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碑文就是裴度撰写的。
武元衡做了宰相,裴度也跟着去了朝廷,仍然是武元衡的亲信助手。他们力主削藩,被藩镇忌恨,招来了刺客。武元衡不幸身亡,裴度却受伤未死。原本,裴度的资历尚浅,还不到做宰相的时候,但唐宪宗和藩镇置气,在裴度受伤三天之后就把他提拔为宰相,坚决地执行削藩政策。
裴度挨了几刀,但头脑并不发昏。出征前,他从容地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前方的将士各怀心事,不好好打仗,但不能随便激怒他们,把他们推向敌人的阵营。裴度和皇帝商量,妥善调整了自己的官职名称,妥善修改了诏书,给了前方将士最大的面子。到了前方,他激励士气后又合理放权,让将士们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就是对敌人吴元济,裴度也没有刻骨仇恨,在能够招降的情况下,尽量招降。吴元济其实也想投降,但努力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平淮西之役胜利结束。
裴度就像个高水平的外科大夫,做事大胆而细心。他的“手术刀”,总是很小心地割去病灶,而不伤及身体。淮西已平,唐宪宗想报仇泄忿,派宦官带着两把尚方宝剑,要狠狠地砍一批敌人。裴度不同意,要按规矩办事,该杀的可以杀,不该杀的就不能乱杀,不能激起新的变乱。
吴元济其实是个二十几岁的傻小子,水平很一般。淮西之乱的罪魁祸首是董重质,挑唆叛乱,率兵抵抗,都是董重质干的。但董重质最后投降了,李愬保他不死,裴度又实行宽大政策,董重质不但保住了性命,后来还立了大功,做了大官。
在裴度的妥善安抚下,蔡州平平安安地回归了朝廷。不久,裴度又派人招降了河北的王承宗,解决了另一个藩镇。派人刺杀武元衡的是山东藩镇李师道,没过多久,他也在裴度的运筹下被唐军给平了。
唐宪宗和裴度这一对明君贤相,削藩成功,创造了“元和中兴”的佳话。但实际上,明君是容不下贤相的。裴度威名已盛,成了藩镇的克星,也成了皇帝的眼中钉。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被磨掉,就是一个征兆。没多久,裴度就被皇帝赶到外地做节度使去了。
唐宪宗死得太快,没有来得及整治裴度。新即位的唐穆宗也是忌惮裴度的,他提拔诗人元稹,让元稹和裴度抗衡。因为外地的藩镇又起了叛乱,朝廷离不开裴度,所以元稹只折腾了几天就失势了。朝廷另一派朋党趁机起哄,又把裴度赶到外地去了,唐穆宗还趁机剥夺了裴度的宰相待遇。
穆宗死得也快,唐敬宗即位后,裴度才再次翻身。但朝臣对裴度的攻击,一直不肯消停。
敬宗死得也早,唐文宗是裴度扶持上位的,一直很尊重裴度。但唐文宗是个弱主,甘露之变后被宦官控制,连人身都没有自由了。
裴度号称是四朝宰相,但实际上没过几天消停的日子。他年纪大了,经不起太多折腾,就有意识地做点坏事,玷污自己的美名,给政敌留一点把柄,让人觉得自己是好控制的。
他在任所向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进献给朝廷,表现出一点佞臣风范。晚年又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绿野堂,流连诗酒,享受穷奢极欲的富贵生活。后世流传的“裴晋公义还原配”,其实就是他追逐声色时发生的故事。
这些污点其实都是小意思。遇到真正伤害百姓利益的事,裴度还是会挺身而出,为民请命,比如撤销侵占民田的“临汉监牧”。甘露之变后,宦官大杀朝臣,远在洛阳的裴度又出面营救,保住了很多人的性命,积德不少。
裴度七十五岁去世,唐文宗给了他很高的待遇。能在复杂的政治风云中建功立业,保全自己,说明裴度不仅有大智慧,也是有大福气的。裴度曾在自己画像上题过几句话,意味深长。其文为:
尔才不长,尔貌不扬。
胡为将?胡为相?
一片灵台,丹青莫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