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四郎探母》

友人饮酒大醉,观戏曲频道的京剧音配像《四郎探母》,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在微信发给我,想听听我对这出戏的意见。

其实,我对这出戏没什么意见,有一堆好听的唱段而已。

杨四郎一出场,唱了一大段“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念雁门关另一边的母亲和家人。完了公主抱孩子上场,猜驸马爷的心事,驸马口吐实言,夫妇盟誓,公主答应去盗令箭,成全驸马探母一次。公主一走,四郎心中高兴,唱了一段“叫小番”。

“叫小番”是所谓的嘎调,很难唱。历来传言,某某的嘎调唱得好,每次都彩声如雷。某某嗓子虽然好,但唱嘎调不行,一到这里就有心理障碍……

公主抱孩子去盗令箭,和太后有几小段唱。令箭盗回来,驸马已换好了行装,拿了令箭就走……过关时,让守门的两个三花脸认出来了。

杨宗保率军巡营。他是小生,有一大段小生的唱段。唱完了,四伯过来,被他拿住。四郎被带进宋营,元帅是他六弟。弟兄们见面,唱了一段“弟兄们分别十五春”。

然后兄弟俩去见娘。老太君出场唱了一段,这是很好的老旦唱腔。四郎拜见母亲,磕了很多头,唱一段“老娘亲请上受儿拜”。母亲、兄弟、妹妹、侄儿都见过了,后营还有一位原配的夫人。见妻没有什么好唱段,但时间已紧,要急急离开,一家人拉住不让走。四郎说,五更天回不去,公主和孩子就要受那一刀之苦。没办法,两头都是亲人,大家只好把四郎放回去了。

回去就被人家逮住问斩,四郎求饶,公主求请,太后盛怒不许。最后公主扔下孩子,假装自刎,救下了四郎。又三番两次地逗太后笑了,好戏散场,回家睡觉。

这戏虽然有历史的背景,其实就是个家庭亲情戏。母子之情、兄弟之情、兄妹之情、夫妻之情、祖孙之情……而国家大义、民族大义只是个遥远的背景,杨大郎怎么死的,杨二郎怎么死的,杨三郎怎么死的,老令公怎么死的……表功的时候用一用,到了杨四郎这件事,就不再计较了。

清朝时候唱这个戏,毫无违和。宫里的西太后爱看戏,西太后又是满人,可以对应戏里的萧太后。她时而严肃,时而亲切,既像杀伐决断的政治家,也像个慈祥的老外婆。西太后看了,应该是很乐的。

到了后世,外敌入侵,大家对汉奸这个词很敏感。杨四郎被俘后没有英勇就义,反而改名换姓招了驸马,享受荣华富贵,十五年后才想起故国的亲娘,这不是汉奸是什么?

这戏要改,佘太君应该深明大义,把回营探母的亲儿子给斩了,才能激励台下的爱国士气。但真要斩了,后半截戏也就没法唱了。所以,后来这戏干脆就禁了不让唱了。

我少年时代看京戏时,《四郎探母》已经解禁,可以唱了。具体在哪个剧场看的,记不确了。四郎是于魁智,公主是张曼玲,太后是童芷龄。宗保、六郎、佘太君没有记住是谁。我坐在靠前的位置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上演员的脸。前边的还好,看到最后一场《回令》,还是有一点违和感。四郎哭哭啼啼地向太后求饶,甚至有一点撒娇,唱了一句“我的丈母娘啊……”心里感觉很不是味儿。

你给佘太君磕一百个头一千个头我都是喜欢的,但给萧太后磕头就是不行。

历史上虽然有杨家将故事,但并没有那么多,杨四郎这个人物也不存在。和杨四郎经历类似的,是宋将王继忠。

王继忠原是宋真宗的爱将,作战十分英勇,后来在战场上被辽军俘虏。宋真宗以为他已经为国捐躯,就隆重悼念。几年后,辽国派人求和,宋朝才知道王继忠还活着,做了辽国的官,娶了辽国的媳妇,受到萧太后的重用。有王继忠居中牵线,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才得以实现。

王继忠在辽国混得风生水起,被封为楚王,赐姓耶律。他曾经请求归宋,宋真宗因为和议条款的限制,没有同意。宋使每次入辽,都会带一份赏赐给他,让他好好维系宋辽之间的和平。

王继忠留在宋朝的四个儿子,都被宋真宗封官。在辽国生的儿子叫王怀玉,官至防御使。《宋史》《辽史》分别给王继忠立了传,说得都是好话。

这样一看,《四郎探母》也算有历史的渊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说说《四郎探母》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