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与打柭

传说在帝尧的时代,一群白发老头吃饱喝足之后,精力无处散发,便聚集在街巷或田陌之间,玩一种叫“击壤”的游戏。

他们玩得很开心,一会儿轰然叫好,一会儿放声大笑……

有个政治观念强的人便认真赞叹道:“大哉!尧德乎!”意思是,真伟大啊,这是帝尧的德政啊!没有伟大的尧,我们哪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嘛?

玩击壤的老头儿很不服气地回答道: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老头儿一不小心就创作了一首上古的诗歌,在后世成了赞美帝尧太平盛世的证据。老头儿的原意是,我干我的活,我吃我的饭,关帝尧什么事呢?但是能够安心劳动,安心吃饭,年老了还有雅兴做小孩子的游戏,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幸福。怎么能说和帝尧的德政无关呢?

击壤,原本是一种普通的乡间游戏,但后世竟然成了天下太平的代名词。

据说,这种游戏原本是用土块来玩的。远远地放一块土,然后用土块去砸,谁砸中了算谁赢。后来,材料逐步更新,有用砖块瓦块来玩的,也有用木板来玩的。

用木板的,其形制已经有记载。大概长一尺四寸,宽三寸。前头宽,后头窄,样子像个大鞋底。先把一块木板竖在三十步以外,然后用另一块木板去砸它。

三十步,相当于四十五米。这么远的距离要能砸中,不但需要有力气,还要有准头。所以有人猜测,这个游戏是古代狩猎技术的遗留。

击壤游戏一辈一辈地在乡下流传,到了后世,形式又有了不少变化。我们乡下,笼统地称之为“打宝”。

找一根二三寸长的硬木树枝,把两头削尖,这就是“宝”。玩的时候,把“宝”放在地面上,用一块木板敲击“宝”的尖头,让它弹跳起来,然后用木板拍打,让“宝”飞出去。谁打得远,算谁赢。

我们小时候玩“打宝”,都是长辈们教的。就连“宝”,也是长辈们帮着削的。但是,游戏的规则可能不太齐全,简单地打远儿,玩几次就失去兴趣了。

再后来玩“打宝”,就变成了新的东西。用旧纸叠成方块,一人手里拿一摞,一人先将“宝”放在地上,另一人把自己的“宝”使劲拍下去。如果能把对方的“宝”掀翻,就算赢,并且俘获对方这只“宝”。玩得好的人,可以积攒很多“宝”。

玩杏核游戏,和这个差不多。在地上挖个小坑,先把一把杏核放进去,另一人用大杏核去砸,砸出来几个,就算赢几个。如果大杏核落进坑里出不来,就算是输。

其实,我玩这些游戏都不在行,输的时候很多。对它们的规则,记得都不太清楚。之所以写这个,是发现一个特殊的字——“柭”。

小时候玩“打宝”,以为就写作宝贝的“宝”。最近查了查,发现全国各地都有这游戏,很多地方都写作“尜”,称为“打尜”或“打嘎”。“尜”字挺形象的,两头小中间大嘛。古书上,则称之为“打柭”,柭字读如“巴”,发音和我们乡下的“宝”比较接近。

也许,古人说的就是“打柭”,被我们念成“打宝”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击壤与打柭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