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阳城”两个字,一般人会先想到地名。晋城有个县叫阳城,芮城有个镇叫阳城。在古时候,阳城是大禹的都城之一,也是古龟兹国都城的名字。
我们要介绍的,却是个叫阳城的夏县人。阳城做过隐士,也做过官,《旧唐书》把他归入隐逸传,《新唐书》把他归入卓行传。因为为民造福,后世百姓们又把他祀为“福星”。
这个人一生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用运城土话说,就是“不按套路来”。
一、贫穷的抄书匠
阳城字亢宗,祖籍在定州北平,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完县。但他的家族,早早地就迁到了夏县,实际上算是夏县人。其故里,据说就在今庙前镇一带。
阳城虽然祖辈做官,但官职不大,家境贫寒。到了阳城这一辈,已经沦为赤贫了。穷到什么程度呢?穷得念不起书。他虽然聪明好学,但拜不起师,也买不起书,没办法自学。
阳城小小年纪就练成了一笔好字,凭着这个特长,他谋了一个抄书匠的小吏职位,在长安的集贤院抄书。一方面赚钱养家,一方面借机读书。抄了六年书,竟然把儒家经典给学通了。然后,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竟然就考中了进士。
考上进士当然是个喜事,但阳城没有因此做官,反而回乡隐居去了。这是他第一次“不按套路来”。
我想,阳城肯定不是因为热爱隐居才回乡的。考进士是第一步,后边还有好几次考试,才能正式做官。要在长安居住、交游、应考,肯定要花费不少钱。阳城缺钱,不敢尝试这条路,不得已才回了乡。
二、一家子打“光棍”
阳城第二次“不按套路来”,是不肯娶妻成家。
他家住夏县庙前,就在中条山麓。具体的居住地,可能在中条山上。所以,阳城就算是隐居在中条山中。
家境贫寒,衣服不够,阳城兄弟三个人,谁出门谁穿正经衣服。不出门的,可能只有内衣或破衣服可穿。在这种情况下,成年的阳城就拒绝结婚成家。他给弟弟讲的理由是:
吾与若孤茕相育,既娶则间外姓,虽共处而益疏,我不忍。
意思是,咱们父母去世早,兄弟几人一起生活,关系一直很亲密。如果娶了外姓的女人,以后兄弟们就会疏远了。还是不娶妻比较好。
两个弟弟,一个叫阳堦,一个叫阳域。听了哥哥的话,一起点点头,说:“嗯,不娶妻很好。我们也不娶了。”
果然,兄弟三人一辈子都没有娶妻。阳城还有个妹妹,到年龄就出嫁了,但出嫁不久就守了寡。他妹夫死在外地,阳城兄弟徒步千里,把妹夫的遗体运了回来。
从此,妹妹带着孩子在娘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妹妹的孩子是个痴儿,说话走路都不行。阳城这个舅舅很负责任,经常背着外甥出游。后来,外甥都四十几岁了,还是由阳城背着出去。
三、山中的大贤人
阳城虽然贫穷,但毕竟中过进士,是当地的大文人大学者,其谋生的职业自然就是教书了。他学问好,待人接物也好,谦恭有礼,长幼如一,所以向他求教的人非常多。
阳城又如善于处理各种事情,特别是民间纠纷。大家闹了矛看,找阳城说一说,很快就圆满解决了。时间长了,老百姓打官司都不去夏县衙门,直接找阳城处理。
阳城把县令的工作都干了,在民间威信非常高。
一般人混到这份上,温饱问题肯定就随之解决了。但阳城还是“不按套路来”,清介自守,不肯占人便宜。遇到荒年的时候,一家人宁可吃榆树皮,也不愿打扰别人。
有一回,实在没吃的了,就派仆人去朋友家借粮。这仆人借了粮,路过酒店,馋得拿粮食换了酒,喝了个大醉,躺倒在路边。阳城知道后,也不肯责怪仆人,只说:“天气太冷了,喝点酒很正常。”他就是这么宽厚。
后来,阳城家的仆人都有了清廉耿介的风范。有个叫都儿的,别人送他粮食,他不肯要。别人改送他一点便宜的糠麸,他才肯收下。
四、五百匹缣的悲剧
阳城隐居在中条山,贤名远播,穷名也远播。
有位在山东做节度使的大官,听说阳城既贤且穷,就派人送来五百匹缣帛。缣帛是一种丝织品,在唐朝能当钱用的。节度使知道阳城不随便收礼,就事先给使者交代,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礼物放下,不能带回来。使者到了之后,阳城坚拒不收,使者就把缣帛往屋里一扔,一溜烟地跑了。
阳城说,你扔到我屋里,我也不动,就那么放着吧。
过了一阵子,本地有个叫郑俶的人,穷得办不起丧事,四处借钱又借不到。阳城说,我家里正好有那么一堆讨厌的东西,你拿去用吧。郑俶办完丧事后,又回到阳城家,说:
蒙君子之施,愿为奴以偿德。
意思是,这笔钱我还不起,您的恩情我也报答不了。那么,我给您家做仆人干活吧。
阳城说,我不要仆人,但我收学生,你可以住在我家读书学习。郑俶不是读书的材料,学了一阵子毫无进步。阳城说,你成天跟我弟弟在一起玩儿,不专心,我给你另找一栋偏僻的空房,你专心学。
郑俶在山上的空房子学了一阵,还是没有进步,内心羞惭,就上吊自杀了。
阳城痛哭流涕,认为自己办了错事。依礼安葬了郑俶,还为他戴孝服丧。
五、结交李泌
阳城清介自守,不随便收人礼物。但这事得分人,贤人遇上贤人,情况自然就不同了。
中唐名臣李泌到夏县来的时候,给阳城馈赠礼物,阳城就高兴地收下了。
唐朝时夏县归陕州管,但陕虢节度使的行营就设在夏县。陕虢一带闹了兵变,出了事故,朝廷派李泌前来处理。事平后,李泌还主持了开凿了三门峡一带的运粮道路,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
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阳城很给李泌面子,收了李泌的礼物。但李泌请阳城出来做官,阳城还是不愿意。李泌回朝后做了宰相,又把阳城推荐给了唐德宗。
唐德宗派了官员,带了圣旨和礼物,专门到夏县聘请阳城,让他做谏议大夫。
皇帝的礼节太重了,阳城就不能在夏县表示拒绝,必须入朝一次,正式向皇帝表达谢意,然后再辞官。但一到长安就身不由己了,皇帝让人把官服往阳城身上一披,再赏下一笔钱财——你上任去吧!
六、喝酒散财的谏官
阳城是山中隐士,当代贤人,名气震天响。皇帝和宰相青眼相加,把他从一名老百姓直接放到谏议大夫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可以说是恩重如山。
按一般人的心理,阳城应当是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狠命地向朝廷提意见,改革各种弊政。
但阳城的作为,却让当时的名士大跌“眼镜”。他在家里请客喝酒,成天醉醺醺的,就是不肯向朝廷提意见。有人找上门去,想给阳城说一说,却被阳城拉到酒场上,灌个大醉,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
时间长了,大家就议论,阳城这家伙,名不副实嘛!
阳城做了官,有了钱,但成天请客喝酒也不够用。他就让弟弟拿着家里的东西出去变卖。长安的人,听说这是名士家里用过的,倒也肯花高价来买。
有了钱,阳城就继续请客。阳城还给弟弟交代,每月得了俸钱,先算清楚家里的基本开销,剩下的全部买酒请客。家里的东西,如果有人看上了,他立即就会拿起来送人,直到送干净了为止。
最奇特的是,有个叫陈苌的家伙,算准了阳城发俸钱的日子,就特意找上门来,夸奖铜钱和丝帛精美漂亮。阳城一听,原来你喜欢钱和帛啊,那就拿一些走吧!陈苌每个月都能从阳城家骗一笔钱。
这种喝酒散财自毁名声的日子,阳城在长安过了八年。
七、大战裴延龄
阳城这个人,其实并不糊涂。谏官虽然是负责提意见的,但不分轻重不分大小,成天絮絮叨叨地上书言事,只能招来皇帝的讨厌,于事无补,于国无利。阳城成天喝酒,却也没有忘了关心国家大事,没有忘了研究朝政得失。
八年之后,挺身而出的机会终于来了。
唐德宗信任善于敛财的奸臣裴延龄,正直朝臣坚决地和裴延龄作斗争。裴延龄挑拨离间,恶意诬陷,唐德宗盛怒之下,要严厉打击陆贽、张滂、李充等一批贤臣。
关键时刻,蛰伏已久的阳城终于出手了。他说:
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
他写了奏章,拉了左拾遗王仲舒一起到延英阁,当着皇帝的面弹劾裴延龄,为陆贽鸣冤。一次说不通,就说第二次,一天说不完,第二天就接着说。一连争论了好多天,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唐德宗气坏了,让宰相治阳城的罪。皇太子李诵是个贤明之人,知道阳城是正人君子,就出面营救。又争论了好久,皇帝才赦免阳城,只让宰相好好地训诫了阳城一番。
过了一阵,唐德宗又想任命裴延龄为宰相。阳城听说后,立即对外宣称:如果裴延龄拜相,他一定会撕碎拜相的白麻圣旨,并且在朝廷上放声大哭。
这么一说,就把裴延龄拜相的事给搅黄了。唐德宗不高兴,把阳城贬为国子司业,不再给他提意见的机会了。
经此一举,阳城终于出了大名,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是个超级合格超级称职的谏议大夫。
八、维护正义之士
阳城去国子学任职,开局就“不按套路来”。他给学生说:
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
意思是,读书学习是学什么呢?就是学习忠和孝嘛!各位同学,你们是不是很久都没有回家侍奉双亲了?他这么一说,第二天请假探亲的学生就有二十多个。
阳城还不肯放过,仔细查找那些三年没回过家的学生,把他们统统赶走。然后,又开除了一批荒废学业的坏学生。整理完纪律,阳城才给好学生们上课。
他这么折腾一番,国子学的学风大为改善。学生们不仅用心读书学习,品德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们很拥护阳城这个“大学校长”。
有个叫薛约的人给阳城惹了祸。他性格狂直,上书议论朝政,得罪了皇帝,被贬谪到连州。薛约不肯屈服,就逃跑了。他往哪儿跑呢?阳城家。
阳城刚把薛约保护起来,抓人的差役就到了。阳城说:“你们先在门口等一等,让薛约吃口饭再走。”吃完饭,阳城又亲自把薛约送到城外,才让差役把他带走。
唐德宗终于找到了阳城的毛病,你还敢包庇钦犯哪!立即下旨,把阳城贬为道州刺史。
阳城是正义的化身,得罪被贬,立即引发了一次事端。国子学的太学生组织了二百多人,向朝廷请愿,要求留下阳城。大文豪柳宗元也掺合进来,他给带头的何蕃写信声援道:
诏出阳公道州,仆闻悒然。幸生不讳之代,不能论列大体,闻下执事,还阳公之南也。今诸生爱慕阳公德,恳悃乞留,辄用抚手喜甚。昔李膺、嵇康时,太学生徒仰阙执诉,仆谓讫千百年不可复见,乃在今日,诚诸生见赐甚厚,将亦阳公渐渍导训所致乎!意公有博厚恢大之德,并容善伪,来者不拒。有狂惑小生,依托门下,飞文陈愚。论者以为阳公过于纳污,无人师道。仲尼吾党狂狷,南郭献讥;曾参徒七十二人,致祸负刍;孟轲馆齐,从者窃屦。彼圣贤犹不免,如之何其拒人也?俞、扁之门,不拒病夫;绳墨之侧,不拒枉材;师儒之席,不拒曲士。且阳公在朝,四方闻风,贪冒苟进邪薄之夫沮其志,虽微师尹之位,而人实瞻望焉。与其化一州,其功远近可量哉!诸生之言,非独为己也,于国甚宜。
太学生闹了几天,被官吏阻挡,请愿书没有传到皇帝手上,没有让皇帝改变主意。
很快,阳城出发的日子到了,太学生们又隆重送行,涕泣不已,末了还立碑纪念。这在当时也算一桩奇事。
九、最后的“无套路”
道州在今湖南省,现在称道县,在当时是个贫穷落后而且偏远的地方。刺史是一州长官,权力也不小。
阳城到了道州,还是“不按套路来”。具体而言,就是不讲法律,不讲制度,只讲自己心中的准则。对待官吏和百姓,完全按自己治家的套路,该赏就赏,该罚就罚,不管唐朝的法律条文怎样写。
他还是爱请人吃饭。每月得了俸钱,留下刚够自己用的,剩下的都交给官府,让差役煮一大锅饭,煮一大锅鱼,放在路边。老百姓没饭吃的,都可以过来吃。
道州有一项弊政。当地人个子矮,侏儒尤其多。朝廷拿侏儒当玩物,每年都要道州进贡一批。阳城上任之后,认为这个事不人道,就不再给朝廷进贡。
朝廷派人来追究,阳城说:“当地人个子都很矮,我不知道哪些人应该进贡,所以就不进了。”朝廷没办法,只好算了。
民间百姓知道后,纷纷用“阳”字给自家孩子命名,以此来纪念阳城,感谢阳城。后世把阳城祀为“福星”,主要是因为这个事情。
有个小吏是前任刺史的亲信,知道上级很多秘密。前任刺史犯了罪,小吏想立功,就找阳城举报。阳城认为这是个恩将仇报的奸邪小人,就把他打死了。
阳城最大的“无套路”行为是不上税。
缴纳赋税是平民百姓的义务,是不能不缴的。阳城认为道州百姓太穷,日子过不好,不应该给国家上税。所以,他这个刺史就不好好收税,上级为这事经常批评他。到了官吏考绩的时候,阳城很自觉很主动地给自己写了个评价:
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
意思是,我抚育百姓十分辛苦,但在追讨赋税的政务上表现拙劣。考评成绩应该是最下等。
上级官员虽然同情阳城的做法,但不能不追究责任,就派了一名判官去道州调查阳城,催讨赋税。
阳城听说以后,就和上级耍赖,自己把自己关进了监狱。判官知道阳城是爱民的好官员,又是全国大名士,自己惹不起,只好说:“您哪里有罪呢?我是来向您问安的。”
阳城的态度倒是十分老实,判官在道州一天,他就一天不回家,每天晚上睡在宾馆门外,等候处理。判官一看,自己不仅不能处理阳城,连赋税也不能催讨了,只能赶快离开道州。
不久,上级又派另一名判官到道州追查赋税的事。这名判官更绝,知道惹不起阳城,便带着家属弃官逃走了。
阳城就是用这种古怪特别的法子爱护百姓。他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欠税不缴的作法也是不对的。这种人,在任何时代,大概都是只可有一,不可有二了。
阳城得罪了唐德宗,但在太子李诵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李诵继位之后,立即征召阳城回朝。但这时候,阳城已经去世了,终年七十岁,在当时算是长寿的。
唐顺宗李诵知道阳城清廉贫穷,无力归葬。不仅封赠了官职,还赏赐了一大笔钱财,让地方官护送阳城的灵柩回乡安葬。
阳城的墓地,据说就在夏县庙前,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遗迹供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