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说闻喜裴氏的家风是“上下相奉,事有似于石奋”。而万石君石奋的家风,《史记》《汉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很有意思。
石奋被称为“万石君”,是因为在汉景帝时,其父子五人都至官至“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每年俸禄加起来有一万石,成为当时的一个奇观,皇帝就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外号。
石奋的发迹史比较特别。
石家原来是赵国人,秦灭六国后,迁到了今河南温县一带,是一户平民百姓。石奋十几岁的时候,在温县做基层小吏,职务大概是宾馆服务员,或者是服务员里头的领班。
汉高祖刘邦征项羽路过温县,住了几日。石奋这年只有十五岁,服务周到,礼貌过人,引起了刘邦的注意。刘邦的部队原是农民起义军,将士们都不懂礼貌,刘邦一向也讨厌讲礼貌的儒生。但是,刘邦很喜欢这个恭敬有礼的小孩。他问石奋,你家里还有什么人,愿意跟我走吗?
石奋说,我家里很穷,有一个瞎眼的老妈,还有一个会鼓瑟的姐姐。
刘邦说,把你姐姐嫁给我,咱们就是亲戚了,你们跟我去长安。
石奋的姐姐嫁给刘邦做“美人”,在后宫的位份不高,后来可能也没有生育皇子公主。石奋在宫中做“中涓”,名义上负责打扫卫生,实际上是亲近的内侍。他学了一些文化,能读书识字,但文化水平并不高。做事的特点主要就是“恭谨”,恭敬认真,用现在的话说是很“敬业”。他在皇宫里认真工作了几十年,一点一点地积累功劳资历。到了汉文帝时代,石奋已经做到了太中大夫。汉初的皇宫并不太平,石奋能保住平安,并一路上升,很不容易。
太子刘启的太傅张相如被罢免,皇帝让朝臣们推举一位新太傅,大家就选择了老实忠厚的石奋。刘启继位称帝后,石奋升为九卿,这就是二千石的官职了。石奋以前给太子当老师,自然要严格管教太子。现在太子做了皇帝,反而讨厌身边有这么一位严格的老师。于是,景帝刘启把石奋打发到诸侯国担任国相,级别还是二千石。到了景帝末年,石奋年老退休,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石奋生了四个儿子,老大石建,老四石庆,中间两个没有留下名字。在石奋的严格教导下,这四个儿子以孝谨著称,在汉景帝时代都官至二千石。景帝称赞说:“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
汉武帝初年,窦太后讨厌言行不一的儒生,专门提拔操行好的人。于是,石建和石庆都担任了要职,石建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元朔五年,石庆高寿去世,石建很快也去世了。石庆后来做了丞相,家中子弟官至二千石的,多达十三人,俸禄已经远远超过了万石。石庆去世以后,家族才逐渐衰落。
石家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在西汉时代,居然出了这么多高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史书记载了他们一些特殊的言行。
石奋很注重礼仪。看见皇宫的门阙,他必然要下车,快步经过;看见皇家的车马,即使皇帝不在车上,他也会行轼礼;皇帝赐下酒食,他必然要行礼后才低头进食;子孙后代哪怕是做极小的官,相见时,他也会正式穿上朝服,并回避对方的名字。居家的其他礼仪,都十分严格。子孙僮仆,也都按他这一套来,形成了奇特的家风。史书说,齐鲁各地专门传承经典的儒生家庭,都不如他们石家有风范。
长子石建担任郎中令,有进谏的职责。但石建很注意场合,没人的时候就犯颜直谏,不留情面。到了公众场合,他就保护皇帝的面子,不肯多说。皇帝很喜欢他这一套。他工作认真到过份,有一回“马”字少写了一个点,他紧张得像犯了死罪一样。回到家里,石建讲究孝道,甚至悄悄地替父亲清洗内衣,却不敢让父亲知道。
石奋教训子孙的方法是不吃饭。子孙有了过失,他便避座不食,直到大家一起向他道歉,才肯罢休。石庆有一回喝多了,进大门时没下车,石奋就停了食。石庆赶紧来道歉,石奋却不理他。直到石建领着全家大小一起来道歉,石奋才说了一句:“内史大人是贵人,进了街门,长老们躲避退让,内史大人在车上安然不动,其实也是应该的。”石庆一听,才知道父亲批评的不是乘车进家门的事,而是进街门的事。从此,石家子弟到了街门就下车,快步走回家,不敢有一点的张狂。
石庆做太仆时,负责皇家车马。有一回皇帝问驾车的有几匹马,石庆专门举起鞭子数了一下,才回答:“六匹。”石庆在兄弟中是最散漫的,也认真到了这个程度。他后来做齐国相,以身作则,齐国百姓都学习石家这种严谨的门风,教化大行,百姓们还专门给石庆建了石相祠。
石家操守过人,是其长处。但文化水平不高,也是个明显的短板。石庆做了九年丞相,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而闹过笑话。他向皇帝上书辞职,皇帝回复中用了“还室”二字,石庆理解为可以辞职回家,部下则认为皇帝是要石庆自杀,讨论不清楚,石庆只好继续做丞相。
曹魏时代的裴潜,也是有操守而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但他执政能力过人,是个能吏。他治家采用石奋的方法,严格礼仪规范,培养子弟的操守。但裴家在文化教育方面另有特长,裴潜的儿子裴秀以及弟弟裴徽侄子裴楷等,都是有才学的名士,算是补上了万石君一家的短板。
所以,闻喜裴氏在人才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万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