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不少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不丰富,作文没有什么“材料”可写,其实,我们的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对日常的不关注、不思考,我们对生活“视而不见”,以为“没有什么可写”,便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还有的同学在作文“选材”的认识上有误区,以为写进作文中的一定要是“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同样是一种错误认知。其实,“有意义”不等于“重大”。下面,我们看一看方家铨同学的习作《吃饭》,也许获得一些启示。
吃饭
广州中学高三(3)班 方家铨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饭”,被人们推崇至了一个极其崇高的地位,甚至以“天”字冠之。而且它的影响之深远,贯穿了任何一个年代,渗透进了所有时代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桃花源记》中写村民的热情是以吃饭为媒介:“见渔人,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题元八溪居》中亦然:“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骄奢的慈禧太后,她的宫殿居所有多豪华鲜少有人拿来说事,但谈到她吃饭满桌山珍海味“每道菜只吃三口”的却大有人在;如今邻里碰面,打招呼大多用“您吃了没”开头,有谁被工作辞退,叫做“丢了饭碗”……
然而,把饭用手送进嘴里容易,把饭“拿”到手里却很难。雷抒雁在《麦天》中写到“女人另想法子,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顶着寒冬,母亲摸着黑爬起,稍稍梳洗一阵,便跑到集市上买来一只三斤的母鸡,这时天还没亮。”
在餐饮服务业尚未繁荣的上世纪中国,家庭妇女们的后半生似乎就与厨房钩在了一块,为了处理一家子的一日三餐而“靡厨劳矣”。仔细一想,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活在这世上,奔南跑北,奔波忙碌,似乎就是为了这两个字:吃饭。
“做”饭的工程如此繁琐繁杂,还需要每日“持之以恒”的劳累。为了一餐饭,人们忙得“脚丫子朝天”,好不容易“吃”完了一餐饭,接着还得为下一餐考虑。于是有人设想:假如人不用吃饭,光喝水便能补充人体的一切需求,饿了,喝水,也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那该有多好!那得有多省功夫!
可是,吃饭,仅仅是吃饭吗?
由吃饭衍生出的文化内涵是不可估量的,做一餐饭,看似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但实际上是一场文化传承与再创造的过程。吃下去的每一口饭菜,都包含着沉甸甸的文化硕果。四川的卤兔头、广州的拉肠、北京的烤鸭、陕西的肉夹馍、兰州的拉面、新疆的烤馕……这些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的美食不必说,就连我们每餐进肚,习以为常的大米,也是千年前古老农业大国留给现世的礼物。
抛开食物上沉甸甸的文化,由“吃饭”衍生出的文学瑰宝也是绚烂丰富的。《骆驼祥子》中祥子推开家门看见:“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一碟酱萝卜。别的都已摆好,只有白菜还在火上煨着,发出些极美的香味。”《长恨歌》中写到“王琦瑶一个人吃泡饭,一碟海瓜子下饭,碗边已聚起一小难海瓜子的壳。这情形有一股感人的意味,是因陋就简,什么都不浪费的生计,细水长流的……”
吃饭,亦是人与人交流、产生连接的重要载体。中国人一向以“热闹”闻名于世,而“爱热闹”这点,在饭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除夕的团圆饭上,各奔东西、奔南跑北的一大家人齐聚一堂,四世甚至五世同堂,从皮肤皱缩历经百年风雨的老祖母到被热闹声吓到的小儿都围聚在桌旁。蒸腾的饭菜冒着袅袅云烟,每个人在一年里听到的看到的在这里与家人分享,老一代人的陈年往事在举杯微醺中重新娓娓道来,新一代人的壮志梦想与豪情在添饭加菜里继续书写。窗外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头顶亮堂的日光灯照亮门口的小院,蒸腾的水汽中辨出亲人笑得合不拢嘴的脸庞。心连着心,大家好好坐在一起吃饭,就觉得这一年挺好的,“靡厨劳矣”又算得了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段解说词这样说到:“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人要吃饭也是如此,吃下肚的是饭,上心头的的还是饭吗?这吃饭的功夫,省不得!
【评语】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从“日常”引发思考,领悟到不“平常”。在议论的深刻性上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文章以“杂感”的形式,笔触涉及十分广泛,表现出平时比较丰富的积累,值得赞赏。
作者从自己读到的日常俗语写起,引用课内外阅读中所接触的文字,“证明”阅读空间中“吃”的无处不在;又从人们日常问候到情感表达,从古人历史到今人生存,“证明”人们在几乎所有物质精神的“活动空间”都以“吃”为中心的“事实”。接下来,以“吃”的艰难与劳累而产生“不吃”的“幻想”,为下文“吃饭的功夫,省不得”做好踏实的铺垫。
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吃”的“精神价值”,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性。但比较遗憾的是,作者虽然写到了“吃”的“沉甸甸的文化”,但对“文化”的“沉甸甸”却写得相对地有些“轻飘飘”。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把后面部分写得“丰富充实”而表现出文化的“沉甸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