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色的“整本书阅读”
何国跻
整本书阅读,是“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词汇”?据说,在新“潮流”之下,目前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整本书阅读指导“专家”,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著作”和辅导“读物”也已经出了很多,可能也足够“汗牛充栋”了!这似乎又成了热火朝天的“运动”。
据查,“整本书阅读”在我国的民国时期就有了,胡适、周作人等曾经提倡“读小说”,这也应该是“整本书阅读”。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说:“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里叶老就提出了要“读整本的书”。
读整本的书与读单篇的文章比较,当然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读整本的书,对于开拓阅读空间、扩大阅读视野、提升语言水平、锻炼思维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我的确至今还不明就里——虽然拜读了一些“专家”指导和名师“示范”的大作。
这里,我又不由得回忆起我的青少年时代读“整本的书”的感受。我的青少年时代是与那个“十年”紧密相伴的,除了读教材中的“语录”就是读整本的“语录”,另外还有用3分到一角钱购买的整本的关于“样板戏”的连环画。幸运的是,因为“机缘”我读到了当年的“整本”的“禁书”——巴金的《家》。记得,读这部“整本的书”的整个过程,我是有些“手不释卷”的。我为觉慧和鸣凤之间的“爱情”所打动,至今还对鸣凤在被转送赠给冯乐山做小妾之前怀着一线希望去找觉慧那个夜晚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我深深地为觉慧只是为了备考而埋头写文章的“麻木”“无知”而焦急“痛恨”,为鸣凤为了抗拒被转赠的命运投湖自杀而捶胸“痛心”。我想,如果当时有老师对我阅读《家》作“整本书阅读指导”,我一定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寻找小说中的社会价值,集中精力去寻找、理解小说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去总结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那也就必然失去了当年那种少年阅读独有的震撼心灵的深刻感受。
个人以为,那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描绘了读书的最美好样态。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的“指导”,要么是桎梏学生阅读的心灵,要么是剥夺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或者是已经声名狼藉的课堂“灌输”在整本书阅读中的“魂兮归来”!这是有些“残酷”的!
本学期,我对学生高一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所有“指导”是:
同学们,我们教材第五单元内容是“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请大家自主安排好时间完成阅读。这是一部由费孝通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给大学生讲课的讲义内容整理而成的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学老师给大学生上课的一些内容,这是我们中学生提前“窥视”大学课堂的一扇窗口。我们在期中考试之后,会找一节课来让同学们谈谈读这本书的体会。
12月4日,星期五下午的语文课,我们高一(3)班由学习委员主持了第一次关于《乡土中国》的阅读交流活动。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他们采用了小组合作推荐一名代表交流的办法完成交流活动。下面,是他们交流的内容记录。
整体上看,学生谈的是他们的真实阅读体会,除了个别组有些“借鉴”网上的“言论”之外,多数同学都能联系社会实际对《乡土中国》作了富有个性的理解,闪烁着青春阅读的独有光彩。下面的文字有不太简洁的,有的理解和表达不太准确的,这里都“素色”保留,因为,学生的这一阅读本来就是“素”色的。
广州中学高一(3)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第一次班内交流活动纪实
课代表(主持人):
本学期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分析了中国基层乡土社会,开篇便说道:“从基层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是由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所决定的。农耕不同于游牧,游牧是逐水草而居,一个地方植被被破坏,可以直接迁往他处;但农耕是直接取资于土地,扎根于土地的,可以说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基础和本色就是在于“土”。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其庞大的历史文化体系都是依据“土”这个基础元素所构建出来的。深究“土”字的含义,会发现在泥土这一基础意义上暗示着一种更深层的含义,其实就是指的农民百姓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是安身立命之本。他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物质形态的范畴。对于安身立命之本所展现的深层的爱,我们可以诠释为乡土情怀。
中国又叫神州大地。可见,“土地”早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基因,成为了意识的一部分,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中国是“黄颜色”的文明,而黄色,也正是土地的颜色。我们吃着五谷杂粮长大,就是这泥土本身给了我们以躯体。——它不但能够孕育生命,还能酝酿生命之根。也正因为此,乡土情结,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最根本的情结。
作为一部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细致而又通俗易懂地描述了中国底层的乡土社会;即使是在当代中国,《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现象依然可以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在书中,费孝通先生写了乡土本色、文学下乡、差序格局、家庭、礼治秩序等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同学们通过阅读又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悟呢?下面一起来请听同学的分享。
第一组代表发言 乡村社会的人
《乡土中国》原形是上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形成14篇文章分期连载于当时的《世纪评论》,后人民出版社以“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及珍贵史料价值”等要素,选入《人民文库》并一版再版。而我想说的正是其历久弥新、在当下仍适用的强大的思想价值。
作者开篇框定了乡土本色人群范围,就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当然也仅仅是指作者所特指的那个年代的基层。如今的乡村,早已不是鸡犬相闻的那个基层了。所以,即使我这个出自农门的人,读这本书也大可不必有何种心里负担的。
说到乡村,当然不能不说农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人口的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是无法搬动的。以农业谋生的人,生于斯、长于斯,很多人一辈子也飞不出养育他的那片土地。
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极其简单,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甚至能够自给自足。当然不需要太多的协作,甚至以乡村形式进行聚居,也并非出于生产合作的需要,也就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的需要。于是村与村之间的孤立显而易见。
乡村社会,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在空间上不流动,以乡村为单位的社区在区域上孤立,另一方面乡村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的社会。乡村社会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是生而与具的,周遭是从小见惯的。村东头老王家二姨妈的孙女去年这个时候来看望老王而今年没来,村西头小河的汛期比去年早了两天大概蝗虫会多些,这些无需特意留心却能自然而然的发现。
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熟悉是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上升到了亲密的情感,加上固定的环境,主导了乡村社会人们的行为模式。先于个体之前,祖辈们已经无形的建立了约定俗成的规矩,礼俗成为约束和维持人们关系的“法则”。而人与环境的熟悉程度,不需要归纳演绎、不需要著书立说、甚至言传身教都不需要,那些个别现象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脑海,形成了个体对环境的一个又一个个别现象的理解。
第二组代表发言 乡土中国,从农村到城市
乡土中国——从乡村到城市
何为乡土社会,想必这是每一个读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所谓乡土社会,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有着很好的解答:即华夏民族在历经几千年安土重迁,重视家族血缘的农耕社会后,一种广泛存在并沿袭已久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随着政权和制度的变化而消失。农村里依靠土地世代传承下来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是“最广大的中国”。“生于斯、死于斯”,这句话在这本书里被反复地提到和强调着。农民离不开土地,所以他们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安土重迁,生长于土地,繁衍于土地,依靠于土地。对于乡下人来说,常态而理想的生活是终老是乡,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华大地,滋养了华夏子孙几千年,几千年的家园故土,承载了无数家庭的生生世世。
土地,是乡土社会的本源,它是联系人与家的纽带,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人情味,乡土社会中凡事都讲求人情味,然而抛开乡村,回到城市,城市间也讲求人情,因此乡土社会也叫做人情社会,是一个通过地缘业缘甚至血源关系来交流对话的社会。如邻里之间的串门,对于不熟的人来说,敲门之后,对方问一句:“谁呀?”他回答一句:“是我,xxx”便自报姓名身份,好让对方了解。若是对熟人而言,在敲门之后,对方问一句:“谁啊?”,他只需回答:“我!”双方便心照不宣地了解了。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诠释了中国的人情社会的一大特点。
第三组代表发言 乡土中国与熟人社会
思想家章太炎曾说:“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第一,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经,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这两点正是《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真实写照。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的语言简洁通俗,用生活中的细节表达见解,分析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纠正我们对“乡下人”的一些偏见认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社会的人情和规则。
(一) 安土重迁的乡土本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城乡差距日益拉开,很多时候,我们会用“乡巴佬”、“土老帽”这类的词来嘲讽乡下人,但费孝通先生看来,“土”恰恰是他们依靠土地生存最好的证明,因为“土”是中国社会的根本特征。
《乡土中国》:从我们热忱的土地中,读懂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
人们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传统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这片大陆上大多数人都是拖泥带水在土地上讨生活的。人们靠农业为生,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依靠土地的。人们为了看守土地,就在土地旁边造房建屋安定下来,土是人们的生活来源和信仰,这因如此,“土地神”成了中国社会供奉数量最多的神。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对家乡的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乡土情结。我还记得电视剧《亮剑》中,国民党军官楚云飞离开大陆时,就只带走了大陆的一捧泥土。很多影视剧中都有这样的情节,回乡省亲的华人华侨,在离乡远去时一定会带走一捧故乡的土,在游子心里,故乡的土是故乡的象征。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记述了他第一次出国时的经历: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把一包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她偷偷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或者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即使是今天,华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只要条件允许,人们还是会在土里洒下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我们的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光荣历史,我们懂得泥土的可贵。
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长在土里的庄稼无法行动,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人们在土地上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在这样的社会中,“重复”是中国社会真正的乡土本色,人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自己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行为模式,自给自足,安于现状。
在这种生活模式下构成社会就称之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血缘和地缘构成,也就是说住在一个村子的人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是世世代代比邻而居的邻居。而这样熟人社会往往有这三大显著的特点:
1、拥有共同的“认知前提”,在谈论一个话题时,即使不交代事情的背景,交谈的双方仍能知道对方的意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情景,有人在你房间外敲门,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有八九会回答:“我呀!”,我们在一个亲密的团体中生活,彼此都非常熟悉,交谈时不必问“尊姓大名”,通过声音就可以辨别身份。
2、讲求“人情往来”,亲密社群的团结性,依赖于社会成员之间互相拖欠的人情,如果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机会加倍奉还。熟人社会最怕“算账”,如果彼此的人情债结清了,也就无需来往了。
在乡土社会中,彼此的关系依靠拖欠人情来维系,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维持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这样的关系是非常稳定的。这种行为模式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小城市中尤为明显,从子女上学工作,到生病住院、买房置地,都要托关系、走后门。
但这种关系是不利于人的价值体现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宁可在大城市打拼,也不愿意回到家乡过轻松的生活。
3、对是不是“自己人”有严格的界限,传统社会是相对封闭的,寄居在社区边缘的人不会轻易被一个亲密社群容纳。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在土地上自给自足的耕作,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繁衍,逐渐形成了村落、乡镇,而这种生活方式也导致了在一定范围内,几乎所有人都是彼此熟识的,村里的小孩是被老人看着长大的。
这种关系是具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土生土长,世代生活于此的人,就会被冠以“客边”、“外乡人”的名头,户口册上也被标明“寄籍”。他们不会被视作“自己人”,也不被人信托。
(二)差序格局下的社会表现
1、差序格局
在《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差序格局”,那么什么是差序格局呢?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苏州人家门后有一条河,这条河原本非常漂亮,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中国威尼斯”。但现在这条河已经变得非常脏了,因为苏州人都把这条河当做家里的下水道,什么垃圾都扔到里面,甚至不少人家里根本不必有厕所,明知道人家在河里洗衣洗菜,却不觉得有什么需要克制的地方,因为这条小河是“公家”的。
这就正应了那句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中国人的这个毛病甚至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但费孝通先生却提出,中国人所谓自私的问题,反映的是如何划分群与己,人与我的界限。
《乡土中国》:从我们热忱的土地中,读懂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
我们常常认为西方人更有公德心、更有素质,其实这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格局有关,费孝通先生把西方的社会称为“团体格局”,这种团体最大的特点是界限分明。在西方国家,家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会分的清清楚楚。
在西方社会里,“家”这个概念是非常明确的,是指夫妻双方及其子女,但在中国社会,“家”这个概念却能伸缩自如,“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你想拉入圈子里的人,自家人的范围可大可小,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薄厚而定,必要时,整个天下可成一家。
以《红楼梦》中的贾府为例,贾府鼎盛时期,大观园里住了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甚至连刘姥姥都来走动,凡是可以拉的上亲戚的,都可以包容进来。正如那句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贾府被抄家以后,势力衰微,就树倒猢狲散,家庭势力也缩成一小团。
正因如此,中国人也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这种可以伸缩的社会圈子是因权力中心的变化而可大可小的。这种富有伸缩能力的社会格局,就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
对于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定义,但却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
2、亲疏有别
在差序格局中,可以从横纵两条线索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亲疏有别,距离权利中心越近,关系越亲密,所需承担的任务越重,距离自己越远,关系越疏远,所需承担的的义务越轻。
《乡土中国》:从我们热忱的土地中,读懂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
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人们要根据对方和自己的关系,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要求人办事,就要攀关系,讲交情,努力向差序格局的权利中心靠拢。
我们一旦懂得了中国社会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理解传统社会中人们“自私”的问题了,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一个人为了家牺牲族,为了族牺牲国,那他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自私的,甚至他会认为自己大义凌然。因为在他看来,当他牺牲族时,家是公的;当他牺牲国时,族是公的;他们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小团体的公。
还拿苏州河水的事件为例,当人们把污水垃圾排到河里时,他们想的是自己为家里节省了水电费,免去麻烦,是为了小家的公,牺牲了大家的公。在差序格局中的个体,对于和自己关系很远的人,是不需要尽什么义务的。
3、尊卑有序
从纵向看,差序格局在社会权利表现为“尊卑有序”,君臣、父子之间是要绝对服从的,而这样的行为逻辑在今天的职场社会中仍有体现,在公司里会根据先来后到、权利高低论资排辈。
《乡土中国》:从我们热忱的土地中,读懂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自愿遵守这种论资排辈的习俗呢?一方面是因为位尊者和位卑者手握的资源和权利大小不同;另一方面,这种位置的尊卑是可以流动的,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们可以根据科举考试实现阶级跨越,提升社会地位。
另外,社会上尊老敬老的传统,也可以让人们通过年龄的增长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权利。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可以通过进入职场的时间不断增长,而获得升职加薪。这样的社会格局一代代的维持繁衍,构成了千百年来传统的差序格局下的社会表现形式。
(3)依赖传统的礼治社会
那么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是如何维持社会稳定的呢?很多人认为西洋社会是“法治”,我们的社会是“人治”,但即使是法治社会,也不是指法律本身能统治,而是说法律只是一种工具,最终还是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无论是那种社会治理手段,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乡土中国》:从我们热忱的土地中,读懂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
那么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又是怎样治理的呢?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指出,乡土社会是靠“礼”来治理的,但这个礼不是文质彬彬的礼仪规范,而是社会认为合式的行为规范,也会是说人们遵守的不是法律,或者某个人的权威,人们遵守的是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这种传统可以满足人们在社会上的各种生活需要,人们从上一代那里学习有效的经验,再教给下一代,一代代累积,周而复始。在乡土社会中,人口流动小,环境变化也小,人们经历的只是四季的变换,而不是时代的变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是完全可以作为自己生活的指南的。
由于文化的闭塞,很多时候传统的办法非常有效,人们却不知其中的缘由,但人们也不必知道缘由,只要照办,就可以解决问题,不照办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就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正是因为这种敬畏之感,让人们主动服从传统,而这种传统就是礼,在社会变迁很慢的乡土社会,礼是足够维持生活中的秩序的。
《乡土中国》:从我们热忱的土地中,读懂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司法制度开始进入乡土社会,但这种现代社会先进的法律制度,却在乡土社会造成了很多麻烦,也不能顺利推行。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件: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其他男人有染,盛怒之下,他打伤了那个男人。若是依照乡土礼治,这在乡间是理直气壮的事,品性不端,就该接受惩罚。但从法律角度看,这个人的行为却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这样一来,白白受了侮辱的人反倒成了过错方,而本来做了坏事的败类,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就这样,现行的司法体系在乡村运行时,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却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法治秩序。这样经常会被懂得一点法律知识的道德败类利用,在乡间为非作恶,还要求法律保护。
正因如此,中国司法制度在乡间的推行才会遇到种种阻碍和排斥,甚至有时候“司法处”成了乡下人眼里包庇作恶的机构。只有了解乡土社会中的种种传统和行为模式,对症下药,才能更好的推行农村改革,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法治体系。
四、结语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看见》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写道:《乡土中国》讲述的乡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永远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从过去中学习。当我们想让现在比过去更好的时候,要审视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然后采取更好的做法。
书中呈现的乡土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只有了解我们所在社会曾经的模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读懂现在和未来。
第四组代表发言:重建乡土
乡村,市镇,都会,三个级别的关系
今天我要报告如何重建乡村,从理论上说,乡村和都市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写书的那个时期,都市兴起而乡村衰落,这是经济的畸形发展。
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个从历史上看,传统的市镇是交易的固定场所,是地主们居住的政治中心,他们靠着地租和利息就可以生活,所以并不是生产基地,并不加工初级产品成为工业品。第二个是乡村的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导致了乡村可以自给自足,不一定要依靠都会到市镇的工业品。
所以这导致了都会靠着乡村生活(战时也可以看出),压榨乡村的产品,同时换取洋货享受,市镇则在中间赚两边的差价。而乡村就被统治压榨了。
所以当时的乡村想要脱离城市结果倒退经济,城市因为这个而破产造成无吃无喝。这是糟糕的结局。
对此,正确的解决办法是正如现在,把城市由政治中心变为工业经济中心,负责加工乡村产品,乡村负责提供原料,买回工业品。
作者十分有远见的预计到了现在。
第五组代表发言:乡土与欲望
费孝通先生提到:欲望其实更多的来自于文化事实。我觉得很生动,就比如说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湖南人吃饭无辣不欢。北方人一定要吃面食才有饱腹感。这并非生下来的基因当中就带着要吃面食吃辣椒的爱好,而是他从小到大看着他的父辈祖辈就这么吃的,所以他就慢慢学会了。可以说这种习惯成为了一种文化事实,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经验累积的一个结果。这个经验累积基本上是有利于你的生存,如果不利于你生存的经验累积的习惯,慢慢地就被替代掉。比如湖南人来到广东也是喜欢吃辣椒,但是慢慢就发现吃多辣椒嗓子不舒服,容易上火长痘痘,久而久之就被凉茶取代了,可以说是因为凉茶更利于在广东的生存。所以可以说最后能够留下来的经验累积,基本上是有利于你生存的。
这也说明人们做事凭借的不能够是简单的欲望,而应该是需要 Need(需要)。为什么变成了需要呢?需要,这里边就包含着计划所在。比如我们,与学习相比可能更爱游戏,但是尽管也许你不爱上学,但是你必须去上学。这就是一个计划,这是你的需要。你得通过上学这件事情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你获得一张文凭,今后你在这个社会上才能够立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就是人们进化到了工业社会以后 所需要有的东西。
需要是一种自觉的生存条件。就是我们自己进入到了自觉的状态当中,我们去思考,哪些东西是比较有利于我们生存的,哪些东西是比较有助于我们能够活得更好的。比如说前边说到的吃辣椒,吃多了嗓子不舒服,就需要喝凉茶,得讲究平衡。喝凉茶其实没有任何趣味,没有任何美好的感官体验,但是这是你计划的一部分。
所以像肉类与蔬菜搭配、科学化用眼,锻炼身体,刻意地读书,……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说的需要。
所以我们人会变得越来越有计划性,我们人会做很多并不是自己欲望所驱使的那些事情。所以孔子也讲过叫“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你要管好你的欲望,不要仅凭欲望简单地出发去做事,你可能能够思考得更加周全,也更有助于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当中生活。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费孝通先生讲:“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第六组代表发言 乡土中国与西方社会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费孝通在英国等各地地方流过学,所以费孝通在整理乡土中国的时候,也会引用到许多对比,包括中西方的对比,也包括现代化和乡土中国本质的对比,
那么我再梳理一下整片乡土中国的布局,首先,乡土中国从我们熟知的,平时都会谈论的“土”字,开始谈论,有《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就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
乡土中国首先讲述了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从文字下乡到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解答了我们平时对乡下人不识字的误解,然后他在讲述了乡土中国中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差序格局,就正如近代社会与乡土社会差别中,美国及个别外国的发展和,中国旧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出发展不同的结果,也是由于差序格局而产生的,整篇文章讲述了乡土中的中国与西方社会,现代社会的不同,更是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乡土中国本质的特点。
由此若是追溯到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为了乡土中国与西方现代社会的不同而做出了解释,就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有许多质疑的声音,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相处中国的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使我们更加了解乡土中国本质的特点,第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保护我们原有的精明以及物质社会文明。
黄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