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南邂逅

与江南邂逅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赵睿思

曾于年幼的时候,南下陪伴太祖母养病,便是那时与江南邂逅。得见那那杨柳岸风华正茂。如今品味,实为三生有幸。

江南,自古多情。我初见它时,恰值初春。她是少女的羞怯。眼含柔水。秋波暗施。不经意间,早已俘获了多少人的心跳和赞许。绝代的风姿散落在那春日的处处。连山色都是温柔的。水桥石舟,烟雨巷陌。我踏过微微濡湿的青石板。行过水声叮咚的人家,与满目朱粉撞了个满怀,鼻腔里是浓郁的泌香。我似乎陷在这至死不渝的浪漫里,连心跳都变得舒缓。许多年后长大,偶然见到一句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脑海里瞬间忆起幼时的景和情,花风成扇,柳烟成阵,少女在朗朗春日里,邂逅打马而来的竹马郎君。平生第一次心跳给了江南的春,给了那个许久未见的白衣少年。

江南之夏,最是多雨。每日晨起,望见凭栏上细小的水珠,望见花窗外的竹楼仿若披上了一层水色的纱,便心知又是夏雨初至,太祖母总爱于这时,煮一壶清茶,于是茶的清苦混入了雨的清淡,一溜烟钻入鼻腔。我细细地嗅着,看着琥铂色的茶水咕嘟咕嘟沸腾在炉子里,雾白的纱很快隔了我的眼,分不清是茶雾还是雨水,我便只是静静地坐着,闭上眼,感受着宁静却多情的夏刻入我的骨髓,刻入心底。是夜,细雨敲窗,清凉的和风攀着绿藤,山河皆静,我生怕惊动了这夏,轻手轻脚地从床上爬起,推开窗子向外望,乌衣长巷,石桥小舟,倾泻的月华为雨丝着上色,没了缠绵的雨,又怎能还是那杏花烟雨的江南啊。

江南的秋,写来能牵出几纸愁思。秋水长天,漫江碧透,风清凉抚人面,抚去了旧春桃花映出的绯红,春日的花风成了今早秋的落红成丈。嫣色凋落,成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模样。花语如屏,落满十里锦绣,我无法让时光停滞,却依旧不忍见这样的凄美。江南的秋风中,总是带着微凉的寒风和落花的余香,吐息间,透彻心扉的寒香,似乎在诉说着最后的盛大一般,萦绕在心头,经久不消。后来的某个秋夜,我望着天际流云与落日相逐,忆起江南,方惊觉那秋愁仍旧落在心间,无法忘怀。

江南的冬季,是一场温柔的收尾。没有轰轰烈烈的冬雪,只有凉凉的风和微冷的空气。太祖母买来肉菜,叫上我和几个兄姐,一家人围在烧得正旺的小茶炉边包饺子,茶炉已经不再是清苦的夏茶,换成了甜香四溢的枣茶。我最爱喝甜热的枣茶,也最爱吃太祖母包的饺子。腾腾的热气儿烘暖了身心,在温馨与炽热中,江南的一年落下了帷幕。

我在江南仅居一年多,然而,这短暂的邂逅,却让我拥有了此生无法忘却的回忆。与才子佳人的邂逅,与凄美和浪漫的邂逅,与宁静和感恩的邂逅,与爱和温暖的邂逅……这不仅仅是与江南的邂逅,更是与心灵的全新的邂逅。

后来岁月变迁,江南的长街石巷不知是否还能寻到,而我亦不复澄灵的心态,只是深记得那一次邂逅,如今品来,仍觉幸甚至哉!

 

【点评】

    全篇紧扣“江南”行文,抒写自己对一年江南生活的“观”与“感”,呈现了作者关于江南的独特视角和感受。文章依季节特征依次徐徐道来,步履款款,情致依依。

首先值得赞许的是小作者在全篇架构下的小段落内表现了突出的语言逻辑力。在这类“散文”体裁抒写“散淡”情怀的练习中,不少同学容易“散漫”以致于“信马由缰”,但本文却能较好地坚守着“行文的边界”,自由驱遣而收放有度。如第一段中先是有 “绝代的风姿散落在那春日的处处” 一句看似随心的感叹,接下来的文字都能用心扣住“处处”而作,山色、水桥、烟雨、石板,朱粉满怀,鼻腔泌香,真是无处不在。其次,作者能从季节的特色出发选材行文,丰赡而不繁冗。更值得赞赏的是,作者懂得,所有的景物中,“人”才是“万物之灵”,是最生动最美丽最动心的“景致”,“太祖母”的形象及时出现在应该出现的时候,首尾圆和,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古训运用得恰到好处,将高一教材中的写景课文的学习与理解熟稔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难能可贵。

有必要指出,文章对标题中的“邂逅”意蕴的关注还不够充分。当然,刚入高一的学生,气氛紧张的赛场,笔力有不逮之处,似也不必苛责。刚入高中的学生,能有如此表达,能够比较恰切地用文字营造与主题情感谐合的语境氛围,显示出了良好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值得点赞。 

【附】深圳市南山区第25届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试题

邂逅

席慕蓉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在额头/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啊/亲爱的朋友/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装师

席慕蓉的《邂逅》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请以“与(   )邂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括号中填入恰当内容,将试题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思想健康,符合文体特征。(4)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与江南邂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