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生长的动力源在哪里?

这个标题太有“高度”,也太“深刻”和“哲理化”。我知道,按我的阅历和见识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幸而,我今天不是谈人生大道。只想就今天的小事及其所引发的联想,谈很粗很浅的一点感觉,随手用键盘敲几句临时的联想与“感怀”,仅此而已。

今年春节以来,疫情再次肆虐,全国多地多点爆发奥密克戎病毒毒株传染风波。不少城市又做出了“非必要不离开”的“规定”。这样,面对不少学校和机构的“邀约”,我都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完成“行程”,甚至有的研讨活动被迫取消。

今年2月份以来,我仅应邀完成了两次现场讲座和两次网上讲座。幸运的是,一如既往地能够得到有关活动组织方和参加活动的师生的支持。平时收到的“谢谢何老师的精彩讲座” “您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何老师的讲座好有针对性” “您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很接地气”之类的“赞誉”自然不少,甚至还有老师私信我,听了我的讲座,解决了她好多年的“失眠”问题。这些,都让我很感激,自然也有“虚荣”的满足感。

当然,我也知道,也很理解大家对我的包容和鼓励。我在这些年来所收到的上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鼓励,下至我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我都当成一种动力,用他们的“期待”消解我与生俱来的惰性,以努力接近他们所期待的模样。

不过,我要提及的是,让我心里产生特别感动的支持。去年底的一次广州市新一批市骨干教师跟岗活动仪式上,我们学校吴校长同跟岗的骨干教师说的一席话。

吴校说:何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张名片,老师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跟何老师学习的机会,何老师对课堂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还要好好学习何老师的著作《发展核心素养与优效语文课堂》。我特别赞同何老师在书中提出的关于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就是中外文化底蕴,科学人文素养,言语生命关怀,教育效能预期……

吴校的这一席话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深感惊讶与感动。我想,最令大家自然也包括我在内,最为感动的,不是因为他鼓励我的那句“何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张名片”,也不是“何老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是已年逾古稀的吴校竟然把我的关于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我想,每一个有“写作”经历的人可能都能理解到我“此刻”的这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也能理解到自己的文字或“见解”得到领导这种“背诵”式欣赏的幸福感!

我当时就想,我的第二部书稿的写作是不是可以启动了?

说了这么多“联想”,绕得实在是有点“远”了。现在应该回到今天(现在已经是0点7分,应该说是“昨天”了)所“感动”的事情上来了。

今天,我应蔡老师要求,给他们学校高三重点班学生(包括高二部分优秀学生)作关于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的网络讲座(惭愧的是,蔡老师本来在2月份就跟我联系,要求到他们学校现场讲课,因种种原因推迟,又因疫情改为网上讲座)。我一直有些担心,估计这种高三专题复习网上讲座的效果可能不佳。今天早上9点开始到10点40左右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分钟左右的网络讲座,对青春期的高三学生一定是比较“难熬”的严峻考验。效果如何,一直是我担忧的事情。虽然在讲座结束时,组织主持这从活动的高三年级领导当时跟我反馈说,“干货满满,学生非常欢迎,现场掌声非常热烈”,但我还是对“掌声非常热烈”理解为可能是学生的礼节性表达成分更多一些。

直到今天晚上10点多钟,蔡老师给我发来学生自发写的听课“感言”,我真心被感动。在高三紧张的复习中,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已经都处于“帆劲”的状态,在难得的周末“踹息”的时间,学生还能花费时间和精力自发写来“听课感言”感谢我,还嘱咐蔡老师转发给我,这种纯真行为本身就能令人被“治愈”与融化!

这时,我就想到所谓“生命激扬”的原理与价值。我也想到关于“奉献”与“收获”的关系。是的,每次讲座,我都不会拿“以前”的讲稿应付,我都要针对本次讲座对象和内容“原创”讲稿。这样,的确也感觉到“辛苦”,有时,甚至也有所谓为教育“奉献”力量的对自我的“好感”。当我今天收到蔡老师转发的仅仅听了我一场复习专题讲座就写来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似乎与我自己的学生感觉有所不同),我的确有不同的感触。

我的“讲座”活动,我的上课活动,我的对学生作业的认真批阅和对学生的细致辅导,我对年轻教师的“帮助”,我的所有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我的所有的教育教研活动,这一切,到底是我的“奉献”,还是我的“收获”?

其实,我是一个反应比较慢一拍的人,也是一个容易丢三落四的人,曾经也一直非常自卑而又“自傲”。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确实应该感谢我的遇见!感谢我遇见的领导、同事、朋友、学生、家长,我的亲人,是他们对我的赞赏的态度、欣赏的目光、支持的行为,尤其是对我的弱点和过失的“忽视”和包容,才有了我的“点滴”进步,我的缓慢成长,我的“今天”!

……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人性生长的动力源在哪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