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世界上最容易做到又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
“吃”货们很容易回答:吃美食!
“好”饮者很容易回答:喝美酒!
“玩”物者很容易回答:玩游戏!
从某些角度看,这些回答都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容易“做”到且“很美好”,但仔细想一想,“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这不是说“做”这些事本身 “不容易”,而是说,若要能持续地“做”下去很不容易,有时候,客观条件也不允许。
比如,“吃美食”,所谓“美食“就是你吃起来感觉很“美”的食物。要满足口福之美,在今天物质发达的时代的确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不过,食物的“美”感是属于你的“专属”判断,而“食”的本质属性则是为要“健康地活着”,当“美食”可能与你生命的真实需要有一些距离时,为了“健康地活着”,你可能要被迫吃一些感觉不“美”的“食物”。
再比如“喝美酒”,虽然有太白先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佳句,但我们不能只记住“谪仙人”的“颂”酒诗,我们还要记得,有“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唐▪包佶),“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宋▪柳永)之类的感叹。至于不少健康管理者常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提醒人们“饮酒对身体健康不利”之类的忠告暂且放在一旁不说吧。但我们还是知道,“酒”不一定总是“美好”的。
至于“玩”,说实话,“好玩”是人的天性。人生除了玩“游戏”之外,还有很多“好玩的”,关键是你好“玩”什么,还要看你怎么“玩”,比如“玩”的分寸,“玩”的时空等等。
其实有不少人“玩”得好,“玩”出了意义,“玩”得自己一生都很开心,同时,他人、社会也因为他的“玩”而开心(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相信读者诸君随便就能举出诸如钱学森、程开甲、黄大年等一大把“玩”出高境界的实例来),这样“玩”是大好事。但是,如果“玩”的过程只是图自己“一时开心”,玩的结果是自己最终也“不美好”,那样的“玩”只是个人一时的“需要”罢了,那终究是“不好玩”了。古人早有“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的谆谆告诫。
可见,“玩”很容易,但 “美好”难得。
那么,世界上最容易且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
读书!
读书,是很容易的事情,在今天这个时代读书尤其容易了,只要你愿意读。你可以买书读,也可以借书读,还可以“租书”读;你可以在家里读,也可以到图书馆读,还可以到大自然某一僻静处读;你可以个人独处一隅读,也可以与家人一起读,还可以邀三五志得者共同读;你可以手捧纸质书籍读,也可以借助电子介质读,还可以在网上“云端”读;你可以手不释卷地读,也可以忙里偷闲地读……
关于读书之美,我想,体会最深、赞誉最多的莫过于我们的古代先贤们。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深刻体验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关于读书之美的“颂歌”。
且不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由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赵恒《劝学诗》)的世俗劝导,也不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的功利激励,当读到“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唐▪翁承赞《书斋漫兴二首》),又读到“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唐▪杜荀鹤《书斋即事》),古人对“读书”的热爱和执着足够跨越时空,令我们怦然心动!
古人对读书之美有怎样的体验呢?
有的说“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勤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诗》),春天是最美丽诱人的季节,可是,读书之美早已超越春景的魅力,春天已尽,读书人还不知晓,正在书中追寻。醉书如此,不能不令人感慨。可这还不够,古人更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的“入迷”体验,书已经成为读书人多情的老友,形影相随,愁苦与共,专心致志,相拥相依!
如果说,安居在家,读书自是读书人应有之意,那么,宋人晁冲之的读书体验尤为独特而令人叹为观止了!漂泊在外,夜旅劳顿辛苦之时,望见前方孤村灯火,他不是“伤漂泊,负了花前期约”(宋▪杨冠卿《谒金门▪伤漂泊》),而是感慨“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晁冲之《夜行》)”。拖着长途跋涉的身躯却羡慕人家能在灯前“夜读”,对读书痴迷至此,不知“后有来者”否?
我们熟悉的晋人陶渊明是一个在官场“躺平”的人,辞官归田、晨夕躬耕之余,念念不忘的仍是读书,有“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晋▪陶渊明《读山海经》)”为证。
不过,读书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先贤之论毕竟只是“他山之石”,其美之“真意”在于各自的“心”里体验。有人将热爱读书,比作“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是有道理的。它的启示意义在于,对面包的“美好”,人在饥饿时的体味更为真切而深刻。读书也如此,只有当你有了“饥饿”感时,读书的“美好”才会在你的心里生长起来,荡漾开去。
所以,古人一直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或许有人说,读书确实是“美好”的事情,但并不“容易”,甚至十分“艰苦”。从不少人的“实践”体验来说,读书的确也不很“容易”。不过,今天有明智之士提醒说,读书苦,是苦一阵子,不读书,则苦一辈子。其实,古今不少人生故事都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生逆袭的最便捷之路,也是最公平、最平坦的路。因为,你读的每一页书都是算数的,你读书之路的每一步都记入你走向明天的里程。
如果不说仕途经济,不说社会“价值”,单从个人“形象”来说,读书也是最有效、最持久的美颜之方。我们知道,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南开大学年近期颐的叶嘉莹教授学富五车,至今精神矍铄,风采迷人,也正是书香长期浸润滋养的必然。
曾国藩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日复一日地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继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或许又有人说,当今时代节奏急促,没有时间读书啊。对此,早有古人“吴下阿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吕蒙对孙权要求他“多读书”的劝告,也正是以“军中多务”无暇读书而生“无奈”感慨的,孙权一句:“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因此矢志于读书,为我们留下了“刮目相看”的历史美谈。
也许还有人认为,自己天生鲁钝,不是读书的“料”。清人曾国藩曾留下这样一个“传说”:某个深夜,曾国藩在背书,一个“梁上君子”趴在他家的房梁上,听他翻来覆去地读呀,背呀,时间过了许久都背不下来,这位“君子”实在等不下去了,气得从房梁上溜了下来,对着曾国藩骂:“真够笨的,听你读了这多遍,我都能背了!”接着就背诵了一遍,就跑了。曾国藩这位出身农民家庭,家族中500年没有出过秀才的“笨蛋”就凭着对读书的热爱,让自己成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孙中山联语)的一代名臣。
习近平同志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又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他还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个人不多的关于读书之美的体验是,读书可以让人的视界变得丰富,生活变得有趣;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宁静,得到慰藉。
黄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