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与孟子

《二舅》与孟子

何国跻

网传短视频《二舅》与亚圣孟子本属“八竿子”的关系,但有“思想深刻”的网评却把它们紧密联系了起来。

我应该是属于“首批”看到《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人们简称为《二舅》)的,的确很受感动。又发现,在第二天的网络上《二舅》突然“火”了起来。看来,与我一样“感性”而“感动”的人为数不少。

然而,对《二舅》的“火”,网上近日突然有一种十分“理性”的声音,这“声音”似乎还比较能引起更多“共鸣”。他们说:《二舅》的“火”,是因为国人特别喜欢一种“饱尝苦难老好人的故事”,生性善良的老好人必须要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这些人仿佛是成佛前的乔达摩▪悉达多。

更有对《二舅》深入到“文化”上的“深度”批评,认为我们“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歌颂苦难,就是“鼓励普通人吃苦”,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引用孟子、司马迁等古人关于“苦难”的议论,批评说,这是自古以来的“遗毒”。同时,批评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说辞,“不仅毫无逻辑可言,而且不负责任”。

这样的“批评”似乎也赢得了广泛的“转发”。

我们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二舅》是否因为“国人特别喜欢”一种饱尝苦难老好人的故事而“火”了起来的?二是我们的文化是否“喜欢歌颂苦难”并“鼓励普通人吃苦”?

我们知道,这里所谓的“火”,是指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议论。“二舅”作为生活在底层的一介“黎民”,生活本属不易,却因乡村医疗意外而遭遇残疾,这使他的整个人生雪上加霜。面临生命过程的种种打击与磨难,他选择直面命运的不幸(他的“选择”其实是别无选择),在艰难的生活中不仅能够自立,还能以自己的“多技”之长帮助乡亲邻里。“二舅”人生的点点滴滴都蓬勃着一种在尘埃与泥泞中持续挣扎的顽强生命力,焕发出精神自强的耀眼光辉。人们对此关注、感动、议论、赞赏,恰是人性可爱也可贵的地方,也许还因为人们从“二舅”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人生遭遇的“映射”。很明显,人们的这种“特别喜欢”,不是喜欢“饱尝苦难的故事”,而是“喜欢”直面苦难的精神,喜欢类似小草即使被石板重重叠压也要从石缝中“挤”出一抹绿色的生命张力,并从中获得有助于自己“站起来,走下去”的精神助力。

不论是人类文明的进程还是个体生命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不是“生性善良的老好人必须要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而是经历苦难才是“真实的人生”。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才有可能对社会人生有更深的体悟与认识,才有可能真切理解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善良的老好人”。正如乔达摩▪悉达多如果不经历那么多的苦行修炼就不能“觉悟成佛”,更无法“普度众生”!

回顾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前行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史就是一部血与泪的奋斗史。孟子、司马迁等人类圣贤关于“苦难”的议论,是对人类发展历史事实的归纳与总结。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真切总结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力量的“逻辑”,而不是“毫无逻辑”。试问,我们可以找出一例“担大任者”而不需、不能、不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人事”吗?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佳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成为大众“箴言”,因为它不是孟子“突发奇想”的幻景,更不是鼓励人们“吃苦”,而是人类发育发展历史凝练成的一个真理,是对敢于“担当”者的一种精神激励,是对奋勇前行者的一腔“温馨提示”,这恰恰体现了孟子可贵的“仁爱”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司马与孟子关于苦难的议论不仅总结了人类的过去,还反映了真切的现实,概括了寄望的未来。他们的人生经历及其深刻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精神灯塔,给普通人以生命智慧,给大勇者以奋斗力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二舅》与孟子
分享到: 更多 (0)